📘 Chapter 1|為什麼寫作者需要經營?
寫作,一開始是為了記錄,為了分享,為了抒發。
但當我越寫越多,開始思考:「如果寫得這麼用心,為什麼沒人看見?」
我才明白——寫作,不等於被看見;創作,也不保證有讀者。而這中間的關鍵詞,就是「經營」。
✍ 為什麼努力寫,卻沒人看?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
- 明明我已經很認真寫了,卻只有幾個人按讚?
- 明明文章內容不差,卻很少收到留言?
- 花了幾個小時寫的內容,發出去後就像石沉大海?
我也曾經以為,只要我寫得夠好,總會有人看見。
但後來我發現——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沒有經營。
「經營」的開始,是意識到:寫給別人看的東西,需要設計。
🎯 經營,不只是為了變現
很多人一聽到「經營」,就會說:
「我又不是要靠這個賺錢,有需要那麼認真嗎?」
但我想說的是,經營不是為了變現,而是讓寫作變得有價值、有連結、能延續。
經營,對我來說,至少包含這四件事:
- 有系統地輸出我的思考,不再散亂地寫
- 建立清晰的內容主張,讓別人知道我在寫什麼
- 積累讀者的信任與口碑,慢慢建立社群互動
- 讓每一篇文章都成為可累積的內容資產
這樣,我的寫作不再只是「一篇文章」,而是一條「成長軌跡」。
📊 好內容,不一定會被看見
現在的寫作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了。
你不是活在一個「只要好內容就能脫穎而出」的時代,而是這樣的現實:
❌ 平台的演算法主導曝光:沒經營,就沒流量。
❌ 讀者的注意力極度破碎:不吸睛,就被滑過。
❌ 資訊爆炸競爭激烈:你不是唯一寫這個主題的人。
所以,我開始明白:
經營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法則。
把寫作當「日記」來寫,只會越寫越沒聲音;
把寫作當「品牌」來經營,才有機會讓讀者留下來。
🧠 寫作者經營的 3 個核心思維
走在寫作這條路上,我逐漸建立了三個經營觀念,也想分享給你參考。
1️⃣ 你寫什麼=你是誰
你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別人認識你的入口。
主題,就是你的身份標籤。
我曾經什麼都寫,結果沒人知道我到底是誰。
後來我學會聚焦:寫一條主題主線,深耕一個領域,讓人想到這個主題,就想到我。
與其寫雜,不如寫深。與其寫多,不如寫準。
2️⃣ 內容要有結構,才會有價值
好的內容,不只是好看,還要好用、好找、好理解。
我開始重新整理自己的文章:
- 幫每一篇內容分類,建立清楚的架構
- 下清楚的標題,讓人知道這篇要解決什麼問題
- 設定固定的更新節奏,建立讀者的期待與信任
這些都不是額外加分,而是內容成為資產的必要條件。
結構化,是讓寫作從「靈感碎片」變成「有機系統」的關鍵。
3️⃣ 經營的本質是陪伴
寫作不只是輸出資訊,而是一種陪伴。
當我開始想:「讀者為什麼要留下來?」
「我能不能提供他們需要的指引?」 我的寫作方式也開始改變。
我開始用更多提問式的句子、更多實用的內容、更多「我們一起前進」的語氣,讓我的讀者知道:
我不只是創作者,更是陪你一起走的人。
✅ 小練習:寫下你的經營起點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要不要開始經營寫作,這裡有一個簡單的練習:
請試著完成這句話:
我希望經營寫作,是因為我想 ________,而我的內容希望能幫助 ________。
這句話,不只是自我覺察的練習,更是你的品牌定位的起點。
🔖 小提示:
- 第一個空格,寫下你的動機:表達、影響、轉化、陪伴……
- 第二個空格,寫下你想服務的對象:新手寫作者、斜槓媽媽、自我成長愛好者……
這句話寫下來後,你會更清楚自己為何而寫,也會知道該為誰而寫。
🧭 結語|從創作到經營,是一段轉化旅程
我們都從寫興趣開始,但如果你想讓這條路走得更遠、更深,就一定會走到「經營」這一步。
這不是現實的妥協,而是對寫作的尊重。
讓你的每一篇文字不只是被寫出來,而是真正被需要。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把寫作當作一份值得經營的長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