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開演講和工作坊的場合及一對一教練場景中,愈來愈常被問到:
「如果 AI 都能做到,那我還能做什麼?」
這個問題的表面好像是關乎效率和技術,但實際上卻指向一種更深層的恐懼:我們是否正在被取代?我們的價值,是否正在沉默中被蒸發?
老實說,我並不害怕 AI。
我真正關心和在意的,是人們因此不再相信自己 ── 不再相信,自己擁有獨一無二存在的價值。
與 AI 合作,搞清楚誰是老大
這段時間我與 AI共同合作完成了許多事情 — 設計工作坊、撰寫演講稿、編寫測評工具、匯整逐字稿、擬定策略報告等等,甚至一起整理生命歷程與內在信念。
辜且不論AI的效率和效能,我更滿意的是它協助我看清楚,我到底有多深層的思維、有多完整的自我、有多值得信任我自己。
它幫我加快了產出,但是我決定內容要站在哪個立場、傳遞何種價值、說怎樣的話。
在每一次對話往返裡,我更明白:
「我不會被取代,而是被更加映照 ── 映照出我的思維、價值觀、優點和缺點,這樣的合作,反倒讓我看見了獨一無二的光芒。」
請 AI 挑戰和批判
我最常對AI說:「請你挑戰我的思維盲點和矛盾點,以及能更優化的地方。」
我想知道:這樣設計的架構是否自洽?命名的詞語是否混亂?自以為完成的系統是否仍有縫隙?
它真的照做了。
它挑戰了我慣用的模型分類,提醒我某些角色命名與核心信念之間存在重疊與模糊,而我沒有因為被指出問題而退縮,反而更篤定地重新梳理、調整邏輯、清理模糊地帶。
與人類交流,這點很難做到。
對立者說的話,基於人性,我根本難以入耳;支持者則會因為顧全情面,選擇收起批評的力道,用無關痛癢的場面話包裝。
能夠被誠實、不帶情感的批評指教,是多麼難得的禮物。
那一刻我意識到,AI 可以提出答案,但只有我,能做出判斷和選擇。
這份責任感與主體性是 AI 永遠無法取代的存在。
真正價值是「我為何而做」
不靠產出證明自己,而是靠選擇、靠意圖、靠背後那一層層價值堆疊而來的精神氣場。
AI 可以模仿我的語氣、結構、文字邏輯,甚至可以學會我說話的節奏,但它無法知道,我為什麼要說這些話。
它不知道:
- 我為什麼在針對中高齡失業者設計那場演講時,特別強調「不是來學新技能,而是重新定位自我價值」;
- 我為何替某個案整理出一整本生命劇本,因為她一輩子都沒被好好看見過;
- 我為什麼會花幾十小時,只為著磨出一句真話 ── 因為有些沉默的靈魂,值得一句話將她們釋放出來。
AI 提供自由,讓我選擇真實
很多人認為,與 AI 合作會削弱創造力,但我有不同看法。
它幫我完成了基礎性的重工,節省下來的讓時間與精力可以專注在我最擅長、最無法被取代的地方:
觀察、提問、引導、連結、創造敘事、重寫生命意義。
與AI 合作,是為了活出那些它永遠模仿不來的選擇、情感與信念。
給正在懷疑「自我價值」的人:
你可能是自由工作者、教育者、創作者、顧問、心理工作者或是任何在產業裡感受到科技自動化浪潮猛烈襲來的人。你可能在想:「那我還剩下什麼?」
我想說的是 ── 你是一個活生生的敘事者!
你曾經選擇愛人、原諒創傷、跌入困境、重新站起來、為陌生人點亮了燈火、給予旁人微笑......這些活生生的經驗,都無法被取代,更不該被遺忘。
活出生命故事的,只有你自己。
我的價值不是打敗 AI ,而是我知道:
在這個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我,能夠這樣活、這樣愛、這樣選擇、這樣帶著意圖去說一句話、走一段路、坦率大哭和放聲大笑。
而你,也一樣。
所以,請不要再把自己的獨特性交給他人定義,你可以選擇協作、選擇放慢、選擇專注,也可以選擇暫時沉澱。
但請記得,在那些選擇的視角背後,始終站著一個活生生的你。
這就是你無法被取代的地方:
你活著,並且是有意識地活著;
你在感知,更是在創造,
你是自己的敘事者,也正在為這個世界書寫一種新的可能性,
正在與他人互相影響,產生有溫度的火花。
願你帶著這份清明與自由,繼續走在屬於你的花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