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反思
尊重、抗壓性、耐心——這些都是我希望孩子具備的重要特質。
但在這個提倡「愛的教育」的時代,我常常在想: 我們是不是在無形中養成了另一種極端?
🎯 愛的教育的另一面
現在的教養觀強調:- ❌ 不能打不能罵
- ✅ 錯了沒關係,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
- 🌟 做對了要給予大量讚賞
我同意「肯定」的重要,但長期下來,孩子會不會覺得:
👉 大家都應該包容我?
👉 不用顧及別人的感受?
👉 甚至不懂得尊重他人?
📚 矛盾的教育環境
我最近才知道,現在小學成績排名不再公佈,只讓自己知道,理由是怕打擊孩子自尊心。
然而,諷刺的是—— 多元化教育的同時,家長們依舊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補習、才藝、比賽…依然滿檔。
制度的保護與家長的競爭並存,讓我覺得很矛盾。
🎨 興趣與耐心的落差
坊間的體驗課、才藝課琳瑯滿目。 一個課程沒興趣?沒關係,我們換別的。
我們想找出孩子真正的興趣,但有時孩子只是沉浸在:
「我做得到,大人稱讚我」的成就感
等到課程變難了、遇到瓶頸,就失去耐心,反正放棄也不會怎樣。
🏟 一個遊樂園的真實場景
有一次,我帶雙寶去市內遊樂園玩,在公共區域的大肌肉活動區, 有位爸爸正和女兒練習投球——完全不顧這裡不適合投球,旁邊還有年紀更小的孩子在活動。
我原本想:應該很快結束吧。
結果 10 分鐘後,又有一位小孩加入,他們三個人佔據場地, 還讓一位想玩溜滑梯的小女孩放棄,因為怕被球打到。
整個過程中,一顆球碰到我也沒有道歉,他們繼續練習。
最後我受不了,只好請他不要在這裡投球,因為這對我的孩子很危險。
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受到:
如果我們一直用「孩子還小,大人要包容」的思維,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分寸與界線感。
🕰 耐心與禮貌的養成
培養耐心與禮貌,是一個對孩子和家長都不輕鬆的挑戰。
孩子會覺得無聊、不喜歡,家長則必須忍住「算了我來」的衝動。
但我深信——能夠在安全的環境裡面對困難、完成不那麼容易的任務, 比單純獲得稱讚更能幫助孩子成長。
💡 我的育兒願景
我希望我的孩子:
- 不只是快樂被愛的
- 還能獨立自主
- 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不是永遠依附在父母的保護傘下。
愛的教育如果少了界線、責任與對他人的尊重, 孩子就可能缺乏在風雨中站立的力量。
真正的愛——
是讓他們在需要時有依靠,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即使沒有人撐傘,也能找到前進的路。
❓ 分享你的想法
你覺得愛的教育和界線感,該怎麼取得平衡呢? 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同,我很想聽聽你的經驗與感受。
💌 也歡迎到我的方格子留言與我交流,一起在育兒的路上互相支持、陪伴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