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我們了解完台灣現況後,我們來聊聊反對延長產假的幾點理由。
IV. 那些反對延長產假的「神邏輯」?我來一一戳破!
A. 反對意見一:加劇職場歧視,不利女性就業?
他們說: 延長產假會讓雇主更歧視女性,讓女性更難找工作,甚至被迫離開職場,根本無助於解決缺工和女性離職率高的問題。甚至有網友問卷顯示,66.5%的人認為產假延長會造成更嚴重的懷孕歧視 。
我來戳破: 職場歧視的根源,根本不是產假本身,而是誰來付錢!當帶薪產假由政府或社會保險全額負擔時,女性勞工在企業中的比例會顯著提高。
但如果是由雇主負擔,對女性就業就沒有顯著的正面影響,甚至可能下降。這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雇主歧視育齡女性,主要是因為他們要承擔直接成本,以及擔心員工請假會造成工作中斷 。所以,解決歧視的關鍵,是把成本「社會化」,而不是限制產假長度!
事實上,延長帶薪產假,特別是介於6到12個月的適度長度,能顯著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工資和收入,並有助於工作留任。
舉例來說,德國實施1年帶薪育兒假後,媽媽的就業可能性增加了12%。還有很多企業案例證明,帶薪假對員工留職率有正面影響。Google把帶薪假從12週延長到18週後,年輕媽媽的離職率下降了50%!Accenture把帶薪產假從8週延長到16週後,媽媽的留職率從77%飆升到91%!這些數據證明,慷慨的帶薪假政策不只留得住人才,還能提升企業生產力和員工士氣 。
所以,職場歧視問題的深層次分析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成本轉嫁和社會結構性問題。當產假成本主要由雇主承擔時,雇主當然會把育齡女性看成潛在的成本負擔,進而產生歧視。這種歧視在學歷低、技能低的女性勞工中尤其明顯,因為她們更容易被取代,企業更傾向於辭退懷孕或可能懷孕的女工,轉而僱用男性員工。
但如果透過政府或社會保險基金來負擔產假薪水,把成本從個別企業轉嫁到全社會,就能大幅降低雇主的歧視原因。這不只促進女性就業,還能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率,對經濟發展有正面效益。所以,解決職場歧視的根本之道,是推動政策設計的轉變,把生育成本社會化,並輔以鼓勵男性育兒參與的措施,而不是因噎廢食地限制產假長度!
B. 反對意見二:誤解國際趨勢,應推動彈性育嬰假而非強制產假?
他們說: 托育聯盟等團體主張,很多國家產假雖然長,但只有一部分是強制性且連續的,其他是可分段、彈性使用的「育嬰假」。他們認為台灣應該優先推動彈性育嬰假,並增加男性有薪產假,而不是單純延長強制性產假,以免限縮女性選擇,加劇職場離職率 。
我來戳破: 這種觀點,根本是混淆了「產假」(Maternity Leave)和「育兒假」(Parental Leave)的功能和目的。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公約明確區分了這兩種假別。ILO要求的14週最低標準,是專為母親分娩前後設計的「母嬰保護」產假,核心目的是保障母親的身體恢復和新生兒的初期照護 。這段時期對母親的生理復原、母乳哺育的建立,以及新生兒的健康發展(例如打疫苗、建立作息)至關重要,而且是伴侶無法完全替代的 。
以他們常引用的西班牙模式為例,我們來深入解析: 西班牙的帶薪產假總共為16週,但這16週的假期並非全部強制性休完。政策的核心精神是「等長、不可轉讓、全薪」:父母各自都有16週的帶薪假。其中,有6週是強制性的,必須在孩子出生後立即且連續地由父母雙方同時請休,以確保父親能深度參與新生兒初期的照護。剩餘的10週則具有高度彈性,可以在孩子出生後12個月內分段使用。更重要的是,這16週的假期薪水所得替代率高達 100%,且費用由社會保險基金支付,而非雇主單獨承擔。
這項「不可轉讓」的規定,有效鼓勵了父親參與育兒,讓西班牙成為帶薪育兒假使用上幾乎沒有性別差距的國家 。
西班牙模式雖然有彈性育嬰假,但它的強制性產假仍有6週,而且總長度更長。台灣目前8週的強制產假,對媽媽產後身心恢復和新生兒的關鍵發展(例如餵母乳、打疫苗、建立作息)來說,根本不夠 。所以,政策改革應該是同時確保媽媽有足夠的強制性產假來恢復身體,並在此基礎上提供更彈性、更支持性的育兒假,兩者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輔相成的!
C. 反對意見三:增加企業成本,不利經濟發展?
他們說: 勞動部曾估計,產假延長4週會讓企業每年增加約29億元的成本 。商業團體也擔心產假延長會增加企業成本,可能導致缺人現象 。
我來戳破: 把生育支持政策看成單純的企業成本,根本是短視近利。事實上,帶薪產假對企業和整體經濟都帶來顯著的長期效益。研究顯示,提供帶薪家庭假能提升企業生產力、提高員工士氣、增強人才吸引力並改善員工留職率,從而降低人才流失的成本 。前面提過的Google和Accenture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對員工生育的支持,根本是一種投資,而不是單純的開銷。
解決企業成本擔憂的關鍵,還是那句老話:「成本社會化」。正如ILO公約和OECD國家的趨勢所示,產假薪水應該由社會保險或公共資金承擔,而不是單獨由雇主負擔 。當成本由全社會共同承擔時,個別企業的負擔會大幅減輕,從而消除因為成本考量而產生的歧視誘因。
生育支持政策應該被視為對國家未來人力資本的「投資」。低生育率會導致勞動力短缺、社會保險體系面臨破產、創新能力停滯,進而嚴重影響國家經濟成長。透過完善的生育支持政策,鼓勵女性留在勞動市場並安心生育,不只增加勞動力供給,也能提升女性的工資和收入,對家庭經濟和國家總體經濟都有正面效益。
日本雖然有慷慨的育兒假政策,但男性請假率低,導致其缺工問題並未完全解決。這表明光有政策還不夠,還需透過政策設計鼓勵男性參與,才能更全面地解決勞動力問題。所以,把生育支持視為一項社會投資,並透過政府財政或社會保險基金來分擔成本,是實現長期經濟穩定與社會福祉的必要途徑!
D. 反對意見四:延長產假不一定能刺激生育率?
他們說: 有些人認為,單純延長強制產假是「荒唐無稽」的,並不能有效刺激生育率,應該更關注虐童等社會問題 。
我來戳破: 生育率的提升確實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受多重因素影響,單一政策確實難以立竿見影。然而,研究明確指出,家庭政策(包括帶薪假、托育服務和財政轉移)與生育率之間存在正相關,特別是那些支持工作與家庭平衡的政策。這表明,帶薪產假是構成一個全面生育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無關緊要的。
台灣生育率低迷的根本原因,除了產假制度的不足,還包括低薪、高房價、不婚比例攀升以及非婚生子女比例過低等結構性問題 。所以,要有效提升生育率,必須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涵蓋經濟支持、托育服務、彈性工時、住房政策以及性別平等文化等多個面向。
此外,即使延長產假對生育率的直接影響不如預期,其核心價值也不應被忽視。
帶薪產假的首要目標是保障母嬰健康、促進性別平等、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率和留職率。這些效益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對於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公平、更具韌性的社會至關重要。將政策效益僅限於生育率的提升,是過於簡化且未能全面評估其多重正面影響。因此,延長產假是完善生育支持體系的重要一環,應與其他政策協同作用,共同應對少子化挑戰。
V. 「沒那個能力不要生孩子」?這句話根本是社會的毒瘤!
「沒那個能力不要生孩子」這句話,在台灣社會中時常被提及。我必須說,這句話不只對個人生育選擇是一種道德批判,更是一種深具危害性的社會謬誤。
這種觀點的本質,是將養育子女完全視為個人或家庭的私有負擔,而忽略了生育行為所帶來的巨大公共利益與社會責任。
A. 謬誤的本質與其危害:生育不是奢侈品。
這句話所反映的是一種狹隘的、高度個人主義的生育觀。它把生育的成本與風險完全歸咎於個體家庭,彷彿生育是純粹的消費行為,而不是對社會未來的人力資本投資。
這種觀點不只對面臨經濟壓力的潛在父母施加了不必要的道德譴責和心理負擔,更容易導致社會階層的固化。當生育被視為一種「奢侈品」,只有具備「足夠能力」的家庭才能擁有時,它無形中剝奪了許多中低收入家庭的生育權利,即使他們有能力提供孩子基本的照護和成長環境。
此外,這種謬誤也經常伴隨著對「好生活」或「良好童年」的過度定義。很多人所指的「能力不足」,並不是指無法提供孩子基本的溫飽、住所、教育和衣物,而是無法提供一個「高社會地位、白領、大學教育」的保證。
這種對「最低生活標準」的膨脹性認知,使得許多家庭即使能負擔基本養育,也因為無法達到這種「理想」標準而卻步。這不只導致生育率下降,更反映出社會對於藍領階層或非高收入群體的隱性歧視,認為他們的孩子不應降生,這對社會多元發展和階層流動性都構成潛在威脅 。
B. 生育的社會責任與公共利益:孩子是社會的未來!
駁斥「沒那個能力不要生孩子」的謬誤,必須回歸到生育的社會責任與公共利益本質。人口是國家發展最寶貴的資源,一個適度且健康的國家人口規模和結構,是經濟持續增長、社會穩定進步的基石 。如果生育率持續低迷,導致勞動力短缺、社會保險體系崩潰、創新能力停滯,最終將嚴重阻礙國家的長遠發展 。
兒童是社會的未來,養育下一代,不只是父母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社會應該提供充足的支持與資源,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獲得良好教育,無論其家庭經濟狀況如何 。這是一種將生育視為「公共財」的典範轉移。當一個孩子出生並成長,他/她將來會成為勞動力、納稅人、消費者,為社會創造價值,並為社會保險體系做出貢獻 。因此,社會有集體的責任來分擔養育成本,而不是將其完全轉嫁給個別家庭。
公共政策在此扮演著關鍵角色,政府應該積極介入,透過完善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和養育的經濟與時間成本,讓有意願的家庭「敢生、能生、養得好」 。這包括將產假、育嬰假等福利的成本從雇主轉移至社會保險或公共資金,提供充足的托育服務,以及提供經濟補貼和彈性工時等。這種從「個人負擔」到「社會投資」的典範轉移,是扭轉少子化趨勢、實現社會永續發展的根本之道!
下一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為什麼少子化不只是家庭選擇,而是同時牽動國安與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即使你早已決定不婚不生,這仍然是一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值得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