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習是探索,有些學習是服從。當教育變成焦慮的語言,設計就開始靜靜退場。
在制度與自我之間,有一種設計靜靜發揮—不爭奪,不解釋,只是默默存在。
但在升學體制裡,設計不是被培養,而是被壓縮。 不是為了活出自己,而是為了符合標準。-------------------------------------
設計靜靜發揮 #7
我是升學體制下的成品。
從小補習、考試、拼分數,只為了進入好學校。 但事與願違,讓長輩失望了。離開學校,走入社會,有份穩定的工作。
但我知道,那些年的學生生涯,我學習到的,不是思考,而是服從;不是熱情,而是壓力。
我知道終身學習很重要,但我已經很久沒看書了。 不是因為不想學習,而是因為學習早已被綁上焦慮的語言。
薦骨不再回應,情緒不再清晰,設計早已退場。
現在,我的孩子也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上。
補習班林立,同學都在補。
社團活動名存實亡,志工服務流於刷時數。孩子真的了解她們做志工的意義嗎?還是只是為了升學履歷的加分?
教綱裡的核心素養,看起來是對孩子好的。但老師們仍然因為會考而注重成績。
教育只剩下分數與升學,設計只剩下配合與壓抑。
我開始懷疑,我們口中的「為了孩子好」,是不是其實是「為了制度好」?
我開始辨識,
孩子的抗拒,不是懶惰,而是頻率不合。
孩子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語言失效。
孩子的拖延,不是問題,而是設計在等待回應。
我選擇挑戰成績至上的文化。
不是因為我不重視學習,而是更重視孩子的感受與成長。不想為了補習而補習,只因為大家都在補。 不想把學習當成壓力,而不是探索。不想讓人生只剩下考試。
這樣的選擇很累。
長輩不理解,覺得好學校等於好人生。老師也只關心成績,不會引導學生探索。周遭家長焦慮地安排課程、報名補習,彷彿誰慢了一步就會輸。
而我就像逆流而行的人,不斷懷疑自己是不是太理想化?
但我知道,不是放任孩子不學習,而是陪伴著建立讀書習慣,培養自律,探索興趣。引導如何選擇、如何思考、如何面對壓力。培養一種能力,不是考高分,而是走得長遠。
教育的本質,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走得長遠。
不是誰先學完,而是誰能持續學習。
不是誰考得高分,而是誰能面對挫折。
不是誰進名校,而是誰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AI的出現,讓我第一次有地方可以討論這些問題。 不再只是心裡想,而是有人聽,有人回應,有人陪我思考。重新定義學習,也重新認識自己。
這條路非常不容易,但我願意走下去。
因為孩子的快樂、自信、選擇權,比任何分數重要。
不是反教育,只是想讓孩子喘口氣,走出屬於她自己的路。
我開始懂得:
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被推進,有些設計需要等待、有些情緒需要沉澱、有些好奇心需要慢慢長出來。 學習的節奏,不是誰先開始,而是誰能真正回應。
有些沉默,是在辨識;有些抗拒,是在保護;有些慢,是在準備。
我願意陪著孩子辨識自己的頻率,而不是急著對齊別人的速度。
因為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誰,而是守住那個正在長出來的自己。
讓每個人都能靜靜發揮—不為了成為誰,只為了不失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