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an Baggini (朱立安·巴吉尼),譯者-謝佩妏

《吃的美德》
第五「慈悲的殺生(kill with care)吃素不一定比吃肉更人道」
這一段主要要闡述的是善待動物,以動物福利為基礎的慈悲的食肉主義。他提到「真正應該擔心的是,我們是否對動物造呈持續的折磨,或ㄧ再重複的痛苦。」他在文中描述了他到屠宰場親眼看見的屠宰過程,這讓我回想到曾經看過的一部紀錄片「沉默的食物」,這是2005年的片,但至今仍記憶猶深,許多畫面太令人震驚。他也認為「要人類不殺生毫無道理可言。背後的立論基礎是要人類扮演上帝的角色,畫出一條界線,決定何種生命神聖不可侵犯,何種生命為了人類之便剷除。」
「要讓同情心發揮最大作用,我們不能忘記同情不只是一種感覺,他同時也要受理性和證據的指引。」是的,否則這種同情就是會變成一種濫情。
雖然我不是純素食者,但是當我有能力可以做選擇的時候,盡力而為就是我可以做到的事,而且在每一次做決定的當下,帶著道德自覺去思考,就不會對這些食品的來源無感了。
我覺得動物福利主義的這種說法,引導了我看待從未認真思考過的領域,例如以前知道鵝肝醬是灌食鵝隻讓牠產生脂肪肝後取肝製作而成的,當時只是覺得殘忍,就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同情,但是卻沒有深究背後的意義;又如現在市面上的很多雞蛋包裝上會寫著「非籠飼、放牧、平飼」,以前只知道要選擇新鮮的洗選蛋,但是現在雞蛋的包裝變了,才開始注意到原來飼養雞的方式也會對雞產生那麼多的影響。以前的自己,只重視食品的選擇,並不會帶著道德自覺去思考,現在因為這篇文章,讓我重新看待自己對「動物福利」這議題。
作者最後提到「跟我們大部分的人一樣,它展現了同情心,卻是不完整、有缺憾,而且未仔細檢視過的同情心。」
作者的幾句話,讓我覺得很有感:
「我們不能迴避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都有選擇權,可以選擇固執不變或盡力而為。」
「最重要的是有道德自覺,同時對我們採取的道德立場保持懷疑。」
第六單元 「公平貿易作為一種選擇(Pay the Price)」用選擇抵制剝削
認識公平貿易是從咖啡開始,第一次在咖啡包裝上看到公平貿易的認證標章,才開始對這件是有一點接觸,但對我而言,公平貿易的整體運作讓我覺得很陌生、很遙遠,覺得那很像是生產者與經銷商之間的關係,我只要認得認證標章就好。但是,讀了這段文章後,我就深深反省,以前總是教學生要認識標章,公平貿易認證、雨林聯盟認證、友善鳥類認證...,但實際上,我好像沒有真正的去理解整體的脈絡與其運作的相關內容。
這次查了台灣的相關資料,第一次看懂公平貿易認證的標籤,原來那三種顏色和圖樣,代表的是「在藍天綠地揮手的小人」,也認識了台灣這幾年在這幾年在推廣的內容,它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推廣要對生產者友善,讓供應鏈有更清楚透明的過程、不剝削生產者,並禁止童工或奴工,保障工作者的安全,同時也保護環境,而且它所提出的內容與聯合國推動SDGs的項目,很多都相呼應,目前也越來越多種商品加入公平貿易的行列。
這是一項全球性的運動,以作為消費者而言,當我們有能力可以選擇時,試著讓自己如作者所說「如果我們相信追求公義是種美德,就不應該對光靠選擇就能抵抗的錯誤方式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