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過一種經驗:明知道自己在情緒裡,卻很難抽身出來?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情緒幾乎就是我們的語言。
還不懂得怎麼用詞彙表達內心感受,我們用哭來表示需要,用笑來表達喜歡,用生氣來維護邊界。那是我們最原始、最真誠的溝通方式。
也因為如此,情緒早早地在我們身上長出了力量,我們也自然地將之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不知不覺中,我們被情緒帶著走,甚至以為自己就是那些情緒。
根據每人成長經歷不同,我們會開始被要求「控制情緒」。可能是幼稚園時哭鬧被父母師長教訓、在正式場合時被要求不能玩耍大笑、明明感覺委屈卻被要求不能哭……
但那些情緒,真的被控制了嗎?
我是個經常被周圍人評價為「文靜內向」的類型,外表看來是個情緒起伏不大的乖乖學生。但很少人知道,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夜深人靜時,突然被低落、憂傷、委屈的感覺襲擊,然後就像陷進流沙一般,困在裡面,只能止不住哭泣到睡著。有時在房間畫圖,腦中卻會突然浮現一句無心的玩笑、一段挫折,甚至沒有具體原因,情緒就像洩洪般湧來,只能任它佔據整個身體,什麼也做不了,只能坐著哭。等累了結束之後,又會責怪自己浪費很多時間。
隨著年紀增長,告別學生身份,我「控制情緒」的能力似乎愈來愈純熟。畢竟手邊必須完成的事情愈來愈多,沒有時間讓自己陷進漩渦裡。我學會轉移注意力,告訴自己要理性、要專注於當下的任務,先把手邊的事做完再說。的確,這讓我在外表上看起來更成熟了,情緒波動更不明顯。但我發現,我其實不是理解了情緒,而是壓抑了情緒,將它埋到內心更深處。等到某個睡不著的夜晚,它會偷偷冒出來,再將我拖進深不見底的黑暗。
真正的轉變,是從參加一次內觀禪修開始的。
那是一段長達十天的靜默修行。途中沒有對話、沒有手機、沒有書本,只有我自己,以及每一刻當下的呼吸。老師教我們練習觀呼吸,只要單純地把注意力放在鼻端的氣息進出。若思緒飄走,就再溫柔地拉回來。
一開始我覺得沒什麼,但很快地我就發現,腦中的雜念像排隊似的一個個冒出來:過去的煩惱、未解的心結、小時候的創傷、失敗的記憶、那些被壓抑下來的悲傷與憤怒……
那時我才明白,我以前的做法只是讓它們沉到水底,只要環境一靜,它們就會浮上來。
而我當下也無法做其他事轉移注意力,只能繼續專注呼吸。但我知道那些情緒就在那裡,可能時而是低聲細語,時而是過去畫面的重複播放。它從未消失,我一邊專注呼吸,一邊與這些情緒共處。
那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我彷彿化身成一個旁觀者,就像在觀眾席上看電影一樣,雖然電影裡的劇情會讓我感動、悲傷、憤怒,但我知道那只是一場戲,我跟它之間是有距離的。
老師說過一個概念,至今我印象深刻。大意是:「情緒就像燃燒的火,如果你不去餵養它,它終究會自己熄滅。」
我忽然想起過去那些時刻,每次想起自己的失敗、不甘心或委屈,就會讓自己陷進去,把所有悲觀的想法通通召喚出來,然後演一大齣內心戲八點檔,而我就是劇中那悲慘的主角。雖然結束後當下會有種「我已經哭過、發洩過了」的錯覺,但只要下次有類似的事件發生,那些情緒還是會再現,甚至會隨著相似事件的累績,像翻舊帳一樣,情緒一次比一次更強烈。
原來是因為我一直無意識地餵養它們,讓自己化身為劇中人。
而在那十天裡,我學會的不是「不可以有情緒」,而是:「我可以看著它,但我不一定要跳進去。」我專注在呼吸上,卻仍然知道那些情緒在那裡。他們就像海浪,我以前是直接衝進浪裡,現在則是站在岸上,看著那一波波的情緒起伏,知道它在,但不讓它把我沖走。
至今,我還是會有情緒,還是偶爾會失控。但我更容易察覺:「啊,又來了。這是那個我熟悉的失敗感,那個我害怕被忽略的委屈感。」我認得它們,叫得出它們的名字,知道它從哪裡而來。雖然不代表這就會讓這些情緒一筆勾消當作不存在,但也較不會被它們吞噬。
我想,這就是「看見情緒」的含義吧。
它依然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我知道我的感受、我的處境。只是現在的我,學會了嘗試理解它,也學著在它出現時,好好地看著它,不再逃避,不再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