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寫方格子文章了,上次發文竟然是三個月前的事。其實一直有在寫東西,但文章比較長,原本想摘寫成最近感興趣的議題放上來,結果又開始忙其他事。我想之後可能也是這樣,寒暑假期間發文會沒那麼頻繁。總之,開學了,部落格又開始啟動,內容還是是一些研究和閱讀筆記。
這次讀的是賓州大學社會學教授Annette Lareau的著作《家庭優勢》(Home Advantage)。Lareau將其UC Berkeley博士論文改寫成書,聚焦在「家庭-學校」兩制度間如何連結?又如何影響孩童的學習成就?1989年初版、2000年再版,儘管當前教育環境和體制改變許多,該著仍是教育社會學的經典。尤其精彩的是通過民族誌,破迷早期社會學家對孩童學習成就的一般性解釋。就Lareau看來,研究普遍將孩童學習成就高低的影響因素,狹隘的解釋為家長的價值觀和孩童自身的學習動機。而在台灣,這樣的觀點或許仍不在少數。另外吸引我的是,Lareau將其民族誌建構過程寫成筆記,揭露自己進入田野時碰到的問題。包括學術研究、學校田野、個人生活三種制度間的交織和衝突,如何面對田野工作的潛在焦慮?(我在做什麼?方向正確嗎?別人如何看待我?我侵犯了別人嗎?我下一步該怎麼做?)如何在田野與個人生活的混合模式中平衡?如何調整研究進程?如何找到自己撰寫田野筆記的節奏(或準則)?種種反思,非常值得田野工作者參考。因為上述兩點,我會推薦閱讀《家庭優勢》,就算對質性研究不熟悉也能讀得很過癮。作者的文獻回顧建立清楚的問題意識,讓我們很容易帶著問題和好奇、跟隨書中的文字一起找答案。也是讀到這裡,我才比較知道有趣的文獻回顧可以怎麼寫,甚至對田野調查此類研究方法有點排斥的我,讀完也會開始想「自己的田野在哪裡」。重要的不是「是否真的有那麼一天會開始做田調」,而是對自己能在世界中找到、看到和發現到什麼產生好奇。
在本書中,Lareau要挑戰的論點有二:一是在結果上,挑戰當時普遍認為社會階級對形塑學童學校生活是間接且不重要的,換言之,真正具影響力且重要的是孩子個人的學習動機(在台灣常見的說法便是,成績不好是你自己的關係)。二是在方法上,揭示社會學在社會階級對個人影響的研究上長期存在的盲點。Lareau認為,僅只是呈現社會階級與生活經驗的「高相關性」,並無法說明個人在社會結構中如何運作。例如無法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常去博物館會影響學生的成績和上大學的意願」,既然在統計學上找不出關聯,有的研究乾脆捨棄「社會階級影響學校教育」的論點。即便部份學者嘗試解釋這個相關性,卻止步於制度內的解釋。就Lareau看來,這乃受限於統計學意義上的比較,在這背後,首先預設了好似可乾淨俐落、互不干擾地拿來比較的場域--階級和學校。然而事實是,沒有一個場域和制度是真空的,作者說到:「當前研究對不同社會制度間連結之差異性的探究--連結的強度、深度與性質--一直以來都相當薄弱。這些分析沒有抓到「家庭-學校」連結(linkage)這個概念」(註1,p.9)。Lareau比喻到:打個比方,這個連結在某個社區裡可能是由一條乏人問津的小路連繫,在另一個社區裡則是由一條經常有人行走的大路連繫。研究者除了需要探究家庭與學校之間「道路」的規模、性質及目的,也需探究使用的人數有多少。若有許多人同行,可能會形塑旅程的性質;當研究者只聚焦於個別的旅行者時,便會忽略上述的可能性。(註1,p.9)
關於社會階級對學校教育的影響,Lareau整理了常見的制度內解釋有三(註1,p.10-12):
- 家長價值觀:高社經地位的家長明瞭教育的重要性。社經地位影響家長的價值觀,又接著影響孩子的教育抱負。早期研究使用貧窮文化來將家長在學校教育上的低參與程度歸因於家長對教育較不重視。
- 制度性歧視:有研究指出學校讓中產階級家庭比低收入戶家庭更受歡迎。
- 文化資本:取徑自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認為學校並未公平地運用社會裡的各種社會和文化資源。例如,學校使用某種特定的語言結構、權威模式或課程種類,而高社經地位的孩子早已熟悉這些社會安排,對學業成就有不同的幫助。
有趣的是,作者轉化Bourdieu文化資本(culture capital)概念,讓文化資本不再受限於傳統菁英的生活品味,如鑑賞藝術和古典樂此類階級制度內的慣習,而是一種在保護與延續上層階級的過程中,可動用的彈性資源。或者說,一種在「工作-家庭-學校」之間,主動闢出(能抵達目的地的)「道路」的東西(註2)。
***
我們能在本書清楚看到,有別統計研究,Lareau以「傳記與社會結構」作為方法,企圖闡明權力流動於不同制度間的方式,以及文化資本層層轉化的過程。以家長職業作為背景的階級家庭,其職業的長手臂(long arm of job)如何能夠協助並配合達到老師的要求,有時甚至以干擾、指示、命令或監督來探入學校教育。反過來亦能探問,為何勞工階級家庭的「手」往往在學校制度內顯現為無能或拒絕介入。
作者訪問了兩間學校、兩個一年級班級、十二個家庭、四位老師與兩位校長,發現勞工階級學校/家庭、中上階級學校/家庭有幾點異同。不管勞工階級或中上階級,家長都重視教育、期待孩子高中或大學畢業,有的勞工階級家庭甚至努力為孩子存大學教育基金。面對孩子教育問題(跟不上進度必須重讀一年級)也都表示在乎、認為是個大問題。而不管是哪一校區,老師對家長都有相似的3R要求,即陪伴孩子閱讀(reading)、在家加強學校所學(reinforcing)、回應老師要求(responding),但中上階級學校則多了尊重老師專業的第四個R(respecting)。然而不同的是,往往只有中上階級家庭能達成老師的要求,將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或是投入到學校場域(擔任班級「媽媽」(註4)、圖書館志工或積極參與親師會)。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一份子,也更能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反之勞工階級家庭傾向認為教育是一種工作,自己沒有能力或無權干涉,教育是學校老師的事。對此,Lareau點出在這背後不同階級的生活型態(親屬關係緊密VS.同一階級/職場關係緊密)和職業觀(工作與家庭分離VS.工作與家庭相互影響),讓這個職業的手如何伸、怎麼伸,體現在「家庭-學校」的交界影響上。當然,作者也分析到家長的手介入或不介入,對孩子帶來怎樣正面或負面影響。(註3)
透過呈現這個職業的手如何介入和調動資源,Lareau主張社會階級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影響極大,作為文化資本,同時影響孩子的學習成就。針對制度內的解釋,作者提出教育間的「跨教育連結」(inter-institutional linkage)來回應。根據訪談內容,作者指出勞工階級家長也很重視教育,但在文化資本的串聯上遠不如中上階級:
- 中上階級家長具備教育孩子的能力。
- 社會地位本身也提供一種資源,使中上階級家長能平等和老師互動。
- 收入和物質資源在家庭-學校關係也扮演一定角色。
- 家長工作類型、例行內容和目標,以重要方式影響家庭-學校關係。
- 人際網絡提供家長不同的資訊量。
就像不只是「孩子個人學習動機」的問題,Lareau認為這不只是「家長個人價值觀」的問題。至於學校制度性歧視的觀點,作者則指出兩所學校的老師對家長的要求幾乎一樣,學校所規劃的「家庭-學校」交流活動,其性質和頻率也不相上下。最後根據研究結果,作者亦提出具體建議,如安排家長輔導員、策略性吸引家長和親屬們一起參與學校活動等(註1,p.263-265)。
***
以批判性視角來看,有論者提出小規模田野的代表性問題,以及在階級二元區分下,忽略其中的異質性與可能的影響。另外,對參與家長的性別差異分析也著墨較少。台灣學者藍佩嘉便指出,台灣勞工階級又可分出「黑手變頭家」此類累積一定財富卻較無文化資本的家庭(註1,XI)。也讓我想到自己的成長經驗,在台灣勞工階級的家長之間,資訊交流似乎並不少,或許不同文化也有一定影響。
就我而言,Lareau對Bourdieu文化資本的概念轉化非常有趣,可惜只限縮在「美國化」的意義下來分析訪談筆記,未進一步闡釋「文化資本」的運作本質,乃至說明轉化的可能性。文化資本到底是什麼?以致於能夠連結或影響不同制度、模糊兩者邊界,以此介入來客製化孩童的教育計畫。中上階級的家長如何面對「孩子被老師建議重讀一年級」的打擊,並在這樣的處境中伸展自己的肢體來改變處境,讓職業的手重新安排密集的暑期課程以超越限制,而非像大多數勞工階級家長,採取適應處境和接受限制的態度。而上述這些都指向一點,階級影響個人改造處境和在社會之間遊走的動能,中上階級的家長更能夠把所有人所共享的整個世界,打造成專屬於自己的行動場域。如果說文化資本是被以這種極化的動能來運作和擺放,那麼我們便能夠反過來思考勞工階級與中上階級家長的生活和職業風格,如何加劇教育的處境限制和不平等,以及種種風格如何形塑個人,從家長、家庭,再延續到下一代。
另外,在針對「家長價值觀」和「制度性歧視」的回應中,Lareau對價值觀和學校制度的理解顯得過於狹隘,使批評流於表層。雖然不同階級的家長都認為教育很重要,但如作者所言,兩方理解的「教育」非常不同,而這樣的價值觀差異是否影響家長的參與程度?更進一步來看,老師認為「勞工階級家長不重視『教育』」,並認為「這是價值觀問題」,所言的「教育」是什麼意思?會不會恰好反映學校制度擁抱了特定的文化資本,或接納具該資本的家庭?所以我們才會在作者的研究中看到,在評估孩子是否可以進資優班時,老師也把家長的表現納入考量,讓成績未達標但家長資源多、配合度高的孩子進入資優班,或是「忽略」成績好但有「問題家長」的孩子,未將其列進名單。作者所要反對的價值觀和歧視論點,背後會不會預設了一層與文化資本的連動關係?如果未將此關係攤開檢視,批評時便很容易再犯制度內的盲點。
註
- Annette Lareau,李宜慧譯(2015)。家庭優勢。台北:群學。
- 引自 當代大師系列:Annette Lareau。輔大社會系(野生版)。2015(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694869930643142)Annette Lareau在針對另一本延伸著作《不平等的童年》的訪談中說到,勞工階級與貧窮文化家庭傾向「自然成長/無為而育」的教養方式,中上階級家庭則傾向更具目的性的「規劃栽培」。
- 作者對勞工階級學校/家庭、中上階級學校/家庭的異同比較本文未一一列出,相關的介紹和整理文章並不少,參見〈階級差異如何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深入兩所小學探討「家庭優勢」對學童的影響〉、《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家長幫到╱倒忙:解析社會階級、家長參與和學校教育之間的複雜糾葛導讀與評析〉。
- 作者在書中其中一章處理到相關的性別議題,參見第五章〈母親與父親:家長參與學校的性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