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好奇,為什麼《奇異博士》(Dr. Strange)這類英雄電影,在描繪角色身心失衡後,常常會安排一段「東方修行」之旅?這並非單純的異國風情,而是因為許多西方思想家與名人在遭遇內在困境時,往往轉向東方宗教與智慧。
那麼,這些神話與箴言究竟蘊藏著怎樣的「魔幻力量」使他們重新找到心靈避風港?

西方的「放逐」與東方的「共生」
不同民族對待神的方式,決定了文化核心。有些民族將神視為至高無上的主人,必須服從祂的安排;有些則把神當作兄長,雖然無法支配祂,但最好遵循指引,以免吃虧。作者坎伯提出一個深刻的觀察:在猶太—基督教傳統中,「放逐」是一個核心主題。
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象徵人與神的徹底分離。這種文化氛圍塑造了一種深層焦慮:人必須「做些什麼」來討好上帝,才能修復失落的連結。這種想要「修補」的精神,延伸到不同思想領域:卡巴拉努力追求靈性的修復;佛洛姆與托爾斯泰強調透過愛來重新連結;佛洛伊德與馬克思則乾脆將上帝視為幻覺,藉此解構。
而東方的智慧卻完全不同。這裡的關鍵不在於「回到伊甸園」,因為我們從未被驅逐。
神就在心中,你無法真正與祂分離。唯一的問題是:你是否認識祂?是否找到方法打開意識,理解內在那份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坎伯會說:「可以把心理治療的錢省下來去日本。」在他眼裡,日本所展現的神道與佛教並存多神信仰文化,提供了一種更溫和、也更貼近日常的答案。
在神道中,「神」(かみ,kami)並不是唯一的造物主,而是自然、祖先與超凡存在的總稱。人與神不是絕對的上下關係,而是「共同存在者」。山川草木、動物石頭都可能承載神性,人死後也可能成為守護後代的祖靈。而在佛教脈絡裡,人透過修行與輪迴逐步提升,佛與菩薩不過是修行道路上的前輩。真正的主宰是更高層次的「道」、「大梵」或「真如」,這與西方的一神論截然不同。
神話的四大功能:超越故事的隱喻
無論東西方,神話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故事,它們承載著詩意而偉大的意象,指向人類難以言喻的奧秘。
按照其觀點,神話至少有四大功能:
➢ 心智的開啟:揭示無法用理性完全解析的神秘面向。
➢ 宇宙圖像:提供一幅世界觀,讓人把日常經驗與超驗層次連結起來。
➢ 社會秩序:提供行為規範,維繫群體的存續。
➢ 生命支持:陪伴個體走完生命歷程,從擺脫孩童依賴,到承擔責任,再到安然面對死亡。
換句話說,這些故事傳說是一種「心靈地圖」。它不只是講述神怪故事,而是幫助人類找到活下去的勇氣與方向。
東方神話的隱喻與誤讀
不過,東方神話學也存在問題:它常常被誤解。許多故事其實是隱喻性的象徵,卻被後人當成事實來解讀,忽略了「藉事喻理」的本質。
像是《道德經》、《莊子》運用大量寓言,真正要傳達的不是奇幻事件,而是哲理的隱喻。同樣,《淮南子》裡的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以故事作為載體,表達陰陽家、道家對宇宙與人生的理解。若把這些文本僅當作奇談異事,就會錯失其中的智慧。
為何我們需要重新閱讀東方神話?
譯者在序言中流露出迫切的期待:這本書能幫助台灣的讀者,在心靈浮躁與失衡的時代,找到穩固的根基。這樣的期待,至少包含兩層價值:
➢ 從西方視角反思自我:我們長期仰望西方心理學,卻忽略東方文化本身蘊含深厚的心靈資源。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認識與珍惜自身文化。
➢ 讓心理學與宗教對話:把佛教、神道、道家放進心理學的脈絡,不再只是信仰或傳統,而是能與當代人的心靈需求產生連結的智慧。
🌱結語
《意識之光:東方宗教神話的永恆隱喻》或許可以提醒我們,神話並非過時的故事,而是人類與神秘對話的一種方式。對西方人而言,它可能是一種療癒的替代;對東方人而言,它則是一把鑰匙,幫助我們重新打開與自身文化的連結。
在焦慮與分裂不斷蔓延的時代下,我們比以往更需要神話。因為它們輕聲告訴我們一種可能:你不必向外求,只須找回本心便可與神同行。
📖 我是哈斯,在《陪你讀書》陪我讀書,每周二與你分享一本書的心得。
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與紅心支持,我會非常感謝 🥰
💡覺得這篇很讚,幫我戳蝦皮分潤支持一下,或者訂閱成為哈友支持我☕️
阿哩嘎都,那我們下期再見🤘🤘🤘
✨延伸閱讀:
1. 長女病 → 陪你讀書 EP2-28|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長女病》
2.與自己好好相處 → 《期待開動》—— 與自己好好相處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