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週末,我們機構舉辦了一場家屬衛教課程與座談會。那天有一個特別的橋段,主任邀請照服員們走到會場前方,讓長輩和家屬給他們鼓勵與掌聲。
那一刻,空氣中有點害羞又暖心的氛圍。照服員們站在台上,不習慣成為焦點,有些靦腆地笑著、低著頭,卻還是忍不住和長輩對上眼神。台下的長輩拍著手,甚至有人喊「謝謝你們!」,有的家屬紅了眼眶,因為他們知道,在自己無法全天陪伴的時候,正是這些照服員替他們照顧著父母。
照服員的日常,其實真的很不簡單
很多人對「照服員」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幫忙餵飯、翻身」這些日常,但實際上,他們要面對的狀況更複雜。每天早上,照服員協助長輩起床、更衣,觀察昨晚是否睡得安穩;接著是協助盥洗,同時要留意長輩身上是否有傷口。然後是用餐,進食時,還要注意吞嚥安全。午間、下午,除了生活照顧,還要陪伴長輩參加復能活動,突發狀況還要儘速回報給護理人員或社工,協助執行護理師或社工設計的照護計畫。到了晚上,還要安撫情緒、確保長輩能安心入睡。
這些看似「例行公事」的照顧,實際上需要專業觀察與細心。例如有位照服員,在協助一位奶奶復能活動時,發現她站不太穩,滑坐在地上,除了馬上協助坐回輪椅,也立即回報給護理師,確認是否有受傷。這些小細節,往往就是守護長輩健康的關鍵。
復能計劃背後的努力
這半年,我們機構推動了一個「復能計劃」。由社工與護理人員共同規劃,設計出適合各種功能狀態的長輩參與方式;而真正陪長輩一步步完成計劃的,就是照服員。
每天的下午,照服員都會陪伴長輩進行「站立練習」。他們會在旁邊大聲地從一數到五十,根據每位長輩的體力安排一至三個循環。日子久了,原本容易疲憊的長輩,竟能穩穩地站得更久,下肢肌力也慢慢進步。
復能的過程,往往不是追求「逆轉」,而是「延緩退化」,因為只要沒有惡化,其實就是最大的成功。這些成果,不只是護理人員與社工的規劃,而是照服員日復一日、耐心陪伴的累積。
家屬的心情,也被安撫了
在機構工作久了,我常常聽到家屬的自責與糾結:「是不是因為我太忙,所以才把爸媽送來機構?」、「我是不是不孝?」。
但當他們看到照服員們的照顧,看到父母在這裡依舊被善待、甚至有了小小的進步,內心的愧疚慢慢被化解。有人在座談會後跟我分享:「原本覺得自己很虧欠,但今天看到爸爸被照顧得這麼好,我真的很放心。」
照顧,其實從來不是單方面的責任,而是一種「三方的合作」,家屬、專業團隊、長輩自己。照服員,就是這三角關係中最穩固的一角,讓家屬能放心、讓長輩有尊嚴。
一句心裡話
當我站在後方,看著照服員們接受掌聲時,心裡默默說了一句:
「謝謝你們,辛苦了。因為有你們,這些家屬才能安心,這些長輩才能有品質地生活。」
有時候,工作不只是一份薪水,而是一份責任與溫柔。
小結尾互動
如果你家中長輩住在機構,你最想對代替你照顧他/她的照服員說一句什麼呢?
留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