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你現在想要多少錢?」
「你為什麼想要那些錢?」
我們是否從未認真好好思考過這個問題?
在閱讀之前,枡野俊明就提出了這兩個問題來詢問讀者。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難耶,我第一個想到就是很多錢,然後我想要這些錢過生活。
但是很多錢的「很多」到底是多少?
枡野俊明不僅是日本建功寺的住持,也是一位寫了很多書的作家。我想有閱讀習慣的人或者會到書店逛逛的人對他應該並不陌生。看到他有寫關於金錢的書籍我蠻訝異的,因為對我來講,修行的僧侶感覺是無欲無求的,他們過著規律的生活,飲食清淡不魚不肉,擁有的物品也都是維持在最基本的限度。在這樣的生活習慣之下,他會如何帶著我們看待「金錢」這個令每個人都為之著迷的存在?
枡野俊明透過這本書,重新帶領讀者從生活小細節去看待金錢在我們人生裡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這不是一本教你怎麼投資會獲利的書,而是從最基本的觀念,最基本的日常就會發生的事情去提醒我們如何善待金錢。儘管有些觀念是你原本就知道的,但還是能從僧侶的角度看待金錢的方式而有所收穫。
賺錢並不容易,我們每一天透過勞動,透過花費我們精力與時間賺來的錢,確實需要我們在消費之前多一點思考。這樣的思考並不是小氣也不是想要全然的壓抑自己,而是更清楚知道自己的金錢與物質條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你需要的錢是為了維持生計還是滿足慾望?
有一天我去吃早餐,坐我隔壁桌的客人講話蠻大聲的,就算不想聽到也很難。我聽到那一桌的男生說他想換耳機(現在的耳機不都是那種沒有線的嗎),原因不是因為壞掉了,而是因為舊了。
金錢本身沒有問題,就跟文字一樣,本身並沒有對錯,是我們賦予了意義。有的人會覺得金錢就是用來維持生計的,有的人就會覺得擁有更多的錢我才能去買很多想要的東西。身而為人,我們常常會有永遠不夠的感覺,得到了想要的東西還不夠,不管眼前的這樣物品是否還能繼續使用,我們總是渴求最新的,我們的慾望沒有平息的時候。慾望產生慾望,看著家裡的物品或者自己擁有的東西,不知不覺就會覺得應該還要再買點什麼,就像衣物,有了這個顏色的衣服,就會想到那可以再買一件與之相搭的下半身衣著。
我蠻喜歡作者在書中用薪水做比喻,假使你現在的薪水已經足以讓你維持基本生活,可以安心過日子的時候,而你因為漸漸習慣了這樣的薪資,就會變得不滿足薪水只有這樣而已,會希望再多個幾千塊就好了。既然你原本的薪資已經可以讓你過生活,那再多個幾千塊不就是多出來的錢嗎?那這個時候,你想用這筆多出來的錢做什麼?我覺得他這樣講也沒錯,因為是多出來的錢,所以就會覺得應該讓現有生活再好一點。有的人確實會用多出來的錢去購買並不是那麼需要的物品,只是因為覺得包包舊了要換一個,哪個服飾品牌推出新款衣物就想買,別人有什麼東西我也要買一個,這些都是慾望迫使我們想要擁有更多的錢去滿足自己。沒有去額外思考這個東西我是不是真的需要。
如果能有比現在再多一點的收入,我當然覺得很好。但是前提是我們要很清楚的知道,我們要如何使用手邊的錢財,如果有額外的錢我並不會未經思考就花掉,而是存起來以應對這個未知的生活。畢竟物價三不五時就在調漲,你不曉得一碗滷肉飯會不會哪一天漲到跟一個便當一樣的價格。
你出門的時候都帶了些什麼?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定期整理錢包的習慣?我們每天帶出門的包包也跟錢包一樣需要定期整理。你有多久沒有整理過自己的包包呢?包包放了什麼你有很清楚的知道嗎?你能不能不用查看包包也能一一列舉出你帶了什麼出門呢?
「外出的時候,只攜帶最少量的必要物品。」枡野俊明自己本身外出,不管是做法事還是到大學授課,他都只帶跟那個目的地有關的物品。他認為,人類的思考,會被眼睛看到的東西左右,只帶跟那個目的地有關的物品,我們自然就會專注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多餘不相關的物品干擾我們,內心也會變得清淨許多。
我自己出門會帶的東西是相當簡便的,不會去多帶額外的東西。一方面是不要增加自己包包的重量,另一方面是帶了不相關的東西也不會用到,不如就放在家裡吧。我最基本的外出配備就是:錢、鑰匙、手機、悠遊卡、衛生紙、酒精。再加上我的褲子口袋很大,基本上我是兩手空空出門的,偶爾頂多帶個保溫瓶裝水或茶,天氣預報如果說會下雨,就帶個傘。如果我要去的地方路途有點遙遠,會遇到搭車的時候,這時候我就會帶一本想看的書出門,在車上可以順便閱讀。
「人的執著心,是各種煩惱與痛苦的源頭」
知足兩個字筆畫很少,實踐起來卻很難。身而為人,我們會有慾望的產生,這是很正常的反應,有慾望並不是壞事,但是如果我們選擇被慾望綁住,對於一件事物或者想要的東西過於執著,壓力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越渴望得到一樣東西,我們心中的執著念頭就會緊扣那樣東西不放,我們越執著,我們就越感到焦慮苦痛,我們因為慾望,幫自己製造很多原本不需要的壓力來源。我們為了想要消除壓力來源,於是我們需要更多的錢,我們繼續勞動我們的身體賺取更多怎麼賺也覺得不夠的錢。
這個時候當我們意識到這樣的情緒時,若是能適時的鬆開名為執著的心結,好好的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想要這個東西?擁有這樣東西能為我帶來什麼?我真的有需要花錢購買這樣東西嗎?買了之後的三天、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之後我還會對這樣東西有如當初尚未得到時那樣充滿新鮮的感覺嗎?
若是我們每一次對於「有這樣東西很好,沒有也沒關係」的物品上多思考一點,或許我們就能少了一些不必要的花費,讓自己辛苦賺來的錢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或者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僧侶對於世人想買東西的慾望如何提點?
- 盡量不要用信用卡購物
當你使用信用卡時,等於是先預借一筆錢來支付,而這筆錢當下你沒有用現金付款,完全不會有心痛的感受,用信用卡消費不代表不用付錢,未來的某一天你還是要面對繳費的事實。如果真的有想買的東西,但是金額很大,那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存錢,假設這樣東西要三千塊,你就開始每個月存五百塊,存了六個月之後,當你存到這筆錢時,當時想要這樣東西的慾望還存在嗎?
- 在第三次的時候,才下手買想要的東西
逛街的時候,多少都會有被某樣東西吸引的經驗吧,比如包包、鞋子、衣服等等,如果當下想都沒想,單純只是覺得很好看、很想要就買了,錢也就是在這樣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消失的。枡野俊明告訴我們,當你在當下有想買某樣商品的念頭,先不要第一次就買,回去之後過一個星期再去一次那家店看看,就這樣重複到第三次,如果第三次看到還是想買,那就買吧,代表你真的很想要。但是有多少人會這麼勤奮地為了想要買一樣東西,跑好幾次去看呢?
- 跟自己比,不要跟別人比
想想看,我們有多少時候購買一樣物品是因為要跟他人比較?因為別人都有所以我也想要有一個,因為現在流行這個所以不管我會不會用到我也要買一個,因為擁有這樣東西,我看起來好像會比較厲害,大家好像會注意到我。當我們選擇要花錢在一件物品上面,只是單純因為「別人也有」「流行」「讓我在別人眼中感覺好」,而不是真的去思考這樣東西對我而言是否真的有必要時,我們就很容易花了不該花的錢,過沒多久,家裡還會多了很多用不到的非必需品,豈不是花了無謂的錢,到時候又要花心力整理嗎?
不能因為一塊錢就覺得不重要
《對錢好一點》這本書的書名給我的想法是,我有沒有好好的去對待我的錢。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錢就是錢啊,哪需要什麼對錢好一點之類的,但我不會這樣想耶,金錢、物品就跟我們人一樣,是需要好好被照料的,比如像是在錢包收納金錢的時候,有沒有好好的排放整齊而不是皺巴巴,這時候你就想想看,當穿在自己身上的衣服皺巴巴時,是不是會覺得不舒服?身上擁有的銅板,你會不會因為覺得它很重,所以覺得不重要,想趕快隨便買個東西花掉?尤其是一塊錢,有些人會覺得它的幣值既小,累積起來又重,因而覺得它沒有什麼價值,但我不會這麼想,我是一個連一塊錢都會好好善待的人。我相信若我能夠好好的對待每一分錢,這些錢有一天也會成為我的力量。
金錢在我們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我想會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設下自己與金錢之間的規則,每個人都有自己面臨的生活情況,朋友A的方法不見得適合朋友B。而且我們也都知道該讓你的錢在你睡覺的時候也能替你賺錢,這也是金錢很重要的一環沒有錯,但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是否有從日常生活中使用金錢的方式先對金錢與慾望之間的關係有個了解,我覺得這個基礎會比你直接就想要趕快從投資獲利一大筆來的重要。就像很多人都說,要投資可以,你得先確認自己有沒有存夠緊急預備金,你有沒有先償還所有身上的債務,再來用額外的錢研究投資這件事。我想,這就是枡野俊明透過這本書帶給讀者的,先從生活最基本的細節開始,檢視自己用錢的方式,善待自己的每一塊錢。
—「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時,就會出現無謂的浪費。」
Info
書名:對錢好一點
分類:心理勵志/生活哲學
作者:枡野俊明
譯者:郭清華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7/28
#對錢好一點 #遠流 #閱讀心得 #書評 #閱讀治癒所 #心理勵志 #生活哲學 #金錢觀 #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