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什麼?
覺。
為什麼?
無覺就無宇宙。宇宙的道次第是:心、愛、生、活、傳、轉。
首先宇宙要有「心」。
「心」是一種狀態,也是一項工具,具有一些功能。
覺。
這個覺是「心覺」,同時也是「覺心」。
「覺心」有什麼作用?
創造宇宙。宇宙從此誕生,而後才有萬物與人類。
宇宙「覺心」有沒有來到人間?
當然有,本是「宇宙覺心」,現在成為「人類覺心」。
「人類覺心」的功能是什麼?
促進人類覺察。
覺察什麼?
去覺察宇宙與人生的一切。
重點是什麼?
就是「宇宙覺」,這「宇宙覺」來到人類身上之後,就是「人覺」。佛教有一部經典,叫做《八大人覺經》。
它在說什麼?
強調人類要「人覺」。
「人覺」簡稱為「覺」。
「覺」有哪些?
很多。
《八大人覺經》中說:「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其中《八大人覺經》中講了兩個覺:
1覺悟。
2覺知。
經文之中有一個名詞,叫做「觀察」,這是另外一個覺,就是「覺察」。
為什麼要「覺」?
讓人生「覺醒」。
人生為什麼要「覺醒」?
否則如同在夢中,人生將渾渾噩噩!
要如何「覺醒」?
就是「修行」。
要如何「修行」?
「正覺」!
什麼是「正」?
就是「正確」。
《金剛經》上說:「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如何「正確」?
要先「正心」!
如何「正心」?
要「發心」!
什麼是「發心」?
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發什麼心?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正心」,就是一切為人處事都要求耍「正」!
為什麼要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修行的終極的目標,修行人要一心前往。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ṁbodhi)?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 」,注音是「ㄚㄋㄡˋ ㄉㄨㄛㄌㄨㄛˊ ㄙㄢㄇㄧㄠˇ ㄙㄢㄆㄨˊ ㄊㄧˊ」;漢語拼音為 「ānòuduōluó sānmiǎo sānpútí」。
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
它的翻譯有很多,如:
1無上正等菩提。
2無上正等覺。
3無上正覺。
另外音譯還有一些,如:
1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2 阿耨三菩提。
翻譯之後的意思是:
1至高無上。
即既正確又徹底的全面覺悟。
2舊譯為「無上正真道」。
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界境:
1覺悟極高。
2最高涅槃境界。
證得此境界,與成佛無異,其實就是如來(Tathagata)。
如來就是佛陀(Buddha)。
佛教《般若心經》中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陀。
現在逐個的解說如下:
1「阿」(a-)-
就是「無、沒有、沒盡頭、沒有限量」的意思。
2「耨多羅」(nuttara)-
譯為上或比,意思是「更上、無能比、更高、更上」。
3「阿耨多羅」(ānòuduōluó)-
是梵語「Anuttara 」的音譯。意思是「無上、殊勝」。意指「沒有最高,只有更
高」。意即沒有比這更高境界了!
4「三」(sam-)-
意思是「完全,合一」。
5「藐」(-myak)-
意思是「正確、非錯」。
6「三藐」(梵語:samyak,巴利語:Sammā)-
意思為「準確」,一般的漢語翻譯為「正」,或是「正等」、「正確」、「正真」。這
就是「正確的」、「徹底的」、「完全的」。
7「菩提」(bodhi)-
是「覺知、覺悟」。
8「三菩提」(saṃbodhi)-
漢譯為「正覺」、「正道」、「遍知」、「遍覺」、「覺悟」、「覺者」、「菩提」或
「等覺」。意思是「完美的、最高的覺悟」。
9「三藐三菩提」(梵語samyaksaṃbodhi )-
是梵語的音譯。又作:
(1)三藐三菩陀。
(2)三藐三佛陀。
(3)三耶三佛。
一般佛經中的意譯是「正等正覺」。
是佛教中最究竟的覺悟。「正等正覺」又可以稱之為:
(1)正等覺。
(2)等正覺。
(3)正等菩提。
(4)正遍知。
(5)正遍覺。
(6)正遍知覺。
(7)正盡覺。
(8)正真正道。
(9)正真道。
(10)正真覺。
(11)正真正覺。
(12)正真道最正覺。
(13)正真最正覺。
(14)正真等正覺。
(15)至真等正覺。
(16)最正覺。
(17)平等覺。
(18)平等道。
(19)平等正覺。
(20)平等正道。
(21)正覺等。
「正等正覺」是一個人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因此他是:
1正等正覺者。
2正等覺者。
3等正覺者。
4正遍知者。
5正遍覺者。
6最正覺者。
其實,這些稱謂,其實都是在稱謂佛陀。
佛陀是如來十號之一。
在佛教𥚃,每人的終極目標是能夠得到證悟!
證得什麼?
證得自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人」。
然而,看遍整個佛教史,只有「释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623/563/480年~公元前543/483/400年)一個人稱得上「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有許多追隨者,就是佛弟子,據說其中也有一些人得到了證悟!
這些佛弟子得到什麼證悟?
「阿羅漢」(Arhat)。
什麼是「阿羅漢」?
就是聖者,他已斷煩惱、不受輪迴。「阿羅漢」已經是佛弟子的最高果位了。然而,它並不究竟。
為什麼不究竟?
因為他只是「自覺」而已。
「自覺」有什麼不對?
沒有不對,只是未成佛罷了!
什麼是「成佛」?
成佛就要「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陀就是這樣的人。而阿羅漢,雖然已經有了「自覺」,卻沒有「覺他」,也沒有「覺行圓滿」,因此,他並非佛陀。佛教的修行,凡人都要有一個方向,就是成為「阿羅漢」。而「阿羅漢」更要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成佛」!然而,世人不知如何成佛。
為什麼?
世人常有猶豫!
猶豫什麼?
人怕自己妄自尊大!
什麼意思?
人懷疑自己,怎麼可能成為「神」呢?
這是世人的誤解,以為佛陀是「神」、「上帝」、「造物主」,所以人不可以僭越「神」、「上帝」、「造物主」的位置,這樣子太狂妄、太自以為是、太貢高我慢了。
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茲說明如下:
1首先,佛陀他不是「神」、「上帝」、「造物主」。
2人也不是要去搶「神」、「上帝」、「造物主」的位置。
3佛陀只是「成佛」而已,不是「成神」!
佛陀不是「神」,只是佛教教主、聖哲、人間老師、天人師、眾生父,並不是「上帝」、「造物主」。
「成佛」只是成為聖者,並不是當神。
佛這聖者所追求的是「正等正覺」,就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人。這「正等正覺」,歷朝歷代都有人在追求。
歷朝歷代有關於「正等正覺」的經文與解釋有許多,我將它抄錄如下:
(1)鳩摩羅什解作:「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知,佛名覺」。
鳩摩羅什釋為「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出生死夢故言覺」。
(2)僧肇釋為「見法無差謂之正;智無不周謂之遍;決定法相謂之知」。
(3)竺道生釋為「諸佛色身雖復若干,而一一佛無不有之,故無不等矣……若不等者,
便有所不盡,不得名為正遍覺人也」。
(4)慧遠解作:「三之言正;藐之言真;三復名正;菩提名道;佛陀名覺。」
(5)窺基解作:「三,正也;藐,等也;又三正也;菩提覺也」。
(6)慧苑解作:「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也」。
(7)《大智度論》解釋「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遍」名不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
一切法無余不盡,是名三藐三佛陀。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滅如滅相,知道
如道相。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知一切十方諸世界名號,六道所攝眾生
名號;眾生先世因緣,未來世生處;一切十方眾生心相,諸結使、諸善根、諸出
要,如是等一切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
(8)《成實論》解釋為「前際、後際及不相續,善通達故,得名正智(正遍智)」。
(9)曇鸞的《往生論注》解釋「等覺」為「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
等覺」。
(10)《解脫道論》解釋為「正遍知者,以一切行正知一切諸法,名正遍覺。復殺無明,
名正遍覺。以獨覺無上菩提,名正遍覺」。
(11)《清淨道論》解釋為「由於自己正覺一切法,故稱sammā-saṃbuddha(正自覺
者)。即是說他是一切法的正覺者,應該通達的諸法業已通達覺悟,應該遍知的諸
(苦)法業已遍知,應斷的諸(集)法業已斷絕,應證的諸(滅)法業已證得,應修
的諸(道)法業已修習」。
(12)巴利義注將sammā解釋為正確,saṃ,作sāmaṃ解,意為獨自,因此sammā-
saṃbuddha意為「正確地、自己覺悟了一切諸法」。
(13)《阿毘達磨法蘊足論》解釋此詞為:「正等覺者,如世尊言:諸所有法、一切正
性,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解釋「等法」(sam-)謂四念
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sapta sam-bodhyanga)、八聖道
支,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
又「於一切苦集滅道,能現觀道,能證四沙門果道,能證六神通,能盡貪瞋痴慢憍
垢道,如來一切皆正等覺,至誠堅住殷重作意,以因、以門、以理、以相正等覺
故」,名正等覺。
(14)《瑜伽師地論》解釋為:永斷所知障名為正等覺,解脫一切煩惱障為應供(阿羅
漢)。以及「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正等覺」。
(1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解釋為:「正」者,不顛倒義,「等」
者,遍及滿義,故名正等覺。
(16)窺基提出兩種解釋:
1)一為「諸法莫先名無上,理事遍知名正等,離妄真照名正覺」。
2)另一為「智、斷圓滿名無上,簡別外道、凡夫邪智名正,簡別小乘分智名等,簡
別菩薩缺智名正覺」。
(17)清涼澄觀在《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釋為:「理無偏邪目之為正、無法不照
名曰遍知」。
(18)《十號經》解釋為:「如來具一切智,於一切處無不了知,以四念處、四正斷、四
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二緣生、四諦法等如是之法,平等開覺一切
眾生,令起智斷惑。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具三明、六通,復
於大乘作意思求,歷修諸地,斷盡結習,成無上覺,此名正等正覺。」
(19)《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和《大寶積經·菩薩藏會》解釋為:沙門瞿曇於凡夫法、
聖人法、聲聞法、緣覺法、佛法、菩薩法、學法、無學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善
法、不善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如是等一切諸法,如來悉能平等正
覺,是故名為正等覺者。又解釋平等(sama)之性為「諸見自體與彼空性其性平
等」乃至於「生死流轉自體與彼寂靜涅槃其性平等」。
(20)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中譯「三藐三佛陀」為「正自覺」。
其實,其意義都是「成佛」。
以上這些,「無上正等正覺」都象徵著佛陀的智慧。
佛陀一路走來,就是為了得到這些智慧,這是真正平等、徹底的覺性與智慧,能夠去覺知一切真理,是無與倫比的境地!
以上這些,無非都朝向「無上正等正覺」奔去!
目的是「正覺之道」,即「成道」(Enlightenment)。
黃振輝/202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