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 IKEA,你看到的不只是家具。
那是一種「自己動手打造家的可能性」— 從組裝時的成就感,到逛展間時的靈感,再到一張餐桌所承載的家庭聚會。IKEA 賣的其實不只是桌椅,而是一種「家的哲學」,一種生活可以由自己設計的感覺。
同樣地,走進星巴克,你或許只是想買一杯咖啡。可是一旦坐下來,聽著背景音樂、連上 Wi-Fi,你會發現這杯咖啡的價值,已經超越了飲品本身。它變成了一種「第三空間」的體驗:不是家、不是辦公室,卻能安放自己,也能讓你感覺「在這裡,我可以稍微停一下」。
這些不是單純的商品銷售,而是一種清晰的 價值主張。
價值主張,不只是口號
很多企業會把價值主張當成一句漂亮的文案,但問題是——如果顧客感受不到,它就只是一句話。
有些品牌高喊「創新」,可用戶拿到產品後發現跟別人差不多;有些餐廳主打「健康」,卻端出滿是添加物的餐點。這種落差只會讓人失望。
IKEA 和星巴克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們的主張是真的能被感受到的。IKEA 的「平價設計」體現在逛賣場的路徑、組裝的過程、和最終那種「自己打造」的成就感。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則透過燈光、座位安排、店員互動,讓人一進門就能進入那種氛圍。
真正的價值主張,必須是一種被「活出來」的體驗,而不是掛在牆上的標語。
為什麼它是策略的起點?
因為它是顧客選擇你的理由。
我們常常以為策略要從市場份額、財報數字或競爭對手分析開始,但這些都只是表層。真正的起點應該是:「顧客為什麼要選擇我們?」
IKEA 的答案是:因為它讓人相信「設計不必昂貴,我也能打造美好生活」。
星巴克的答案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讓人暫時停留、歸屬其中的空間」。
這些答案,比任何一份競爭分析都更能支撐長久的策略。因為它牽動的是顧客心裡的選擇,而不是短期的價格比較。
留給經理人的一個提醒
所以,下次在思考策略時,不妨先暫停一下,不要急著看數字或競爭對手。先問自己:
「我的顧客在選擇我時,他們感受到的價值是什麼?」
如果這個答案清楚,很多資源的配置、產品的開發、甚至行銷的語言,自然會找到方向。因為策略不是從 Excel 表格開始,而是從顧客的心開始。
換個角度想:顧客為什麼會選擇你?你自己怎麼看呢?留言聊聊吧!
價值主張如同企業策略的起點,也是一路走來始終凝聚的核心所在。
您也可以在書店找到我的著作:《服務創新與管理:企業價值主張與顧客價值感知之動態循環與文化共鳴》,裡面有更深入與系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