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

含有「希特勒」共 15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們將以佛法中「別業」(個人的生命軌跡與創傷)與「共業」(一個民族的集體困境與渴求)的相互作用為主軸,剖析阿道夫·希特勒與納粹德國的崛起,如何成為一場驚世的悲劇。深入觀照這段人類歷史的至暗時刻,並非為了沉溺於黑暗,而是為了從中生起更大的光明與智慧。
Thumbnail
回顧希特勒的生命軌跡,並非為了同情其罪行。恰恰相反,這段歷史是一面令人不寒而慄的鏡子,映照出那三個能將凡人塑造成惡魔的劇毒元素:一是足以發酵成怨恨的深刻個人屈辱感;二是將所有失敗歸咎於特定「他者」的誘人敘事;三是為複雜痛苦的現實,提供了一劑簡單、絕對的意識形態毒藥作為解方。
Thumbnail
這份深刻的理解不僅是警示,它同時也指出了療癒的道路——那便是透過修習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轉化那股曾驅動這場浩劫的「嗔」恨。謹以此番探究,迴向予所有讀者,願我們都能從中獲得智慧與警醒。 讓我們共同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在自己的內心和社會裡,辨識並轉化那些微小的『貪、嗔、痴』種子,以斬斷惡業的鎖鏈?
Thumbnail
如果我要你列出在二戰爆發之前被稱為獨裁者的政客,我想你們應該立即就會想到小鬍子以及墨索里尼東條英機吧?但應該會有些人想到,其實斯大林,蔣介石,佛朗哥也算是獨裁者。 事實上包括羅斯福與邱吉爾,都被說是獨裁者。羅斯福連任了三次,當年直接被美國國內反對者說是「美國的希魔」,軸心國電臺則強力控訴他的獨裁政
Thumbnail
本文藉由朱立倫將賴清德比擬為希特勒的事件,探討政治語言中極權概念的泛化與貶值現象。文章進一步延伸至臺灣華語教會,指出教會在面對轉型正義議題時的淡化、扭曲或沉默,呼籲教會應誠實面對歷史,進行公開反省,並重新詮釋「順服」的神學,以批判不義體制,同時在語言運用上謹慎精確,避免情感操控與類比謬誤。
Thumbnail
希特勒在二戰初期曾期許美國併吞加拿大,猶如德國併吞奧國一般。希特勒從統一“同文同種”起步,卻走上征服歐陸之舉。近日,川普果真表達併吞加拿大的意願,但其野心卻是囊括北美,在把墨西哥灣改成“美國灣”後,即對南岸的委內瑞拉磨刀霍霍。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以1938年「慕尼黑協定」為起點,回顧二戰爆發的歷史脈絡,揭示張伯倫「以和平換領土」的外交失敗如何加速戰爭來臨。從希特勒背信、波蘭遭侵略,到英法被迫參戰,歷史如同警鐘。作者最後呼應當代的俄烏與巴以衝突,呼籲更多以對話代替戰爭的理性之聲,期盼真正實現跨世代的和平。
Thumbnail
探索慕尼黑的歷史建築與文化,從黃色樸素卻優雅的鐵阿提納教堂,到發生啤酒館暴動的統帥堂,再到宏偉的慕尼黑王宮,最後品嚐道地的巴伐利亞白香腸。本文提供您一趟豐富的慕尼黑文化與美食之旅。
Thumbnail
希特勒不是什麼天才領袖,他只是個心胸狹窄、推卸責任、靠嘴巴混上位的小人。 本書把這個人的卑劣一面攤開來看:被學校拒絕就怨天尤人,朋友成功就滿心嫉妒,打仗還一度逃兵。 真正把他捧上王座的,是一群被情緒牽著走的百姓。 這本漫畫提醒我們:別再笑德國人盲目,你我身邊天天都有小型的「希特勒現象」。
Thumbnail
5/5希特勒:20世紀的狂人
含 AI 應用內容
#集中營#廢墟#希特勒
這本書很有趣的把希特勒用漫畫的概念,帶出我們更了解這個希特勒的原型,產生共鳴性,以藝術感這部分,對我來說的想像以及他為何這麼做,讓我蠻有感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