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鼓勵」取代「讚美」,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動機?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看到孩子努力,我們真的只想說「你好棒」嗎?

看到孩子努力,我們真的只想說「你好棒」嗎?


——不是說「你好棒」,而是教他們自己變棒|桃梨媽咪的實證育兒現場

除了「你好棒」,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嗎?


你是不是常常對孩子脫口而出:

「哇~你好聰明!」

「你畫得好漂亮喔!」 「你超棒的~媽媽最愛你了!」

這些話很甜沒錯,孩子聽了也很開心,但⋯⋯你知道嗎?

過度的讚美,其實可能讓孩子更依賴外在肯定,反而打擊了他們的內在動機。


等等!我不是叫你變成冷血父母都不誇獎喔~

而是想告訴你:「鼓勵」比「讚美」更能幫助孩子真正成長。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一下:

🧠「讚美」vs「鼓勵」,你抓對了嗎?

左邊梨子被讚美「你真棒!」,右邊桃子被鼓勵「你好努力!」

左邊梨子被讚美「你真棒!」,右邊桃子被鼓勵「你好努力!」


我們常說「你真棒!」但這句話對孩子到底是讚美還是鼓勵呢?差別其實大得很。

  • 讚美(Praise):重點在「結果」,像是「你考第一名好厲害!」孩子會感受到大人的肯定,但容易追求別人的讚美,也就是外在動機
  • 鼓勵(Encouragement):重點在「過程」,像是「你這次很努力,練習好多次才掌握!」孩子會感受到成就來自自己,培養內在動機

💡小提醒:多用鼓勵,少用只看結果的讚美,孩子的自信和學習力會更持久!

🧪 舉個實驗:讚美聰明 vs 鼓勵努力,誰更有韌性?

美國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做過經典研究:

她讓一群小學生完成數學題目,事後對其中一半說:「你真的很聰明!」

另一半則說:「你一定很努力。」

然後她給孩子更難的題目。結果發現:

  • 被誇「聰明」的孩子,遇到困難時更容易放棄
  • 被鼓勵「努力」的孩子,反而更願意挑戰、堅持下去

也就是說,讚美固定特質,可能讓孩子怕失敗、怕丟臉;鼓勵過程與努力,才能培養出抗挫力與持久力!

🧩 為什麼「內在動機」這麼重要?

內在動機讓孩子的努力變成自己的選擇

內在動機讓孩子的努力變成自己的選擇



因為人生不是只有考試拿100分,而是:

  • 自己想完成拼圖,不是為了拿糖果,而是因為持續不放棄,才能完成整個拼圖。
  • 自己堅持寫功課,不是怕被罵,而是透過努力練習,學會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 自己練鋼琴,不是為了比賽獎盃,而是因為喜愛音樂,才能持續享受練習的過程。

💡重點:內在動機讓孩子的努力變成自己的選擇,而非只是為了外在獎勵。

內在動機 = 發自內心的喜歡、目標與自我價值感

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超能力!

🧩考試100分也可以有不同意義

同樣是100分,不同的動機帶來不同學習態度

同樣是100分,不同的動機帶來不同學習態度


  • 外在動機版:為了得到老師誇獎、家長讚美或拿獎勵而努力考100分。孩子可能短期努力,但容易只追求別人的肯定。
  • 內在動機版:為了自己理解數學的邏輯,享受解題的過程,因為想挑戰自己而努力考100分。孩子會因為成就感持續投入,也更能從錯題中學習。

💡重點:分數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是孩子「努力的原因」是來自自己,而不是單純追求外界認可。

🧰 鼓勵怎麼說?桃梨媽咪的3個日常說法轉換技巧


🎨 情境一:孩子畫了一張圖

❌「你好有藝術天分喔!」

✅「你用了好多不同顏色耶~看得出來你很認真畫!」


🧮 情境二:孩子自己算完數學題

❌「哇~你真是數學天才!」

✅「剛剛你一直想那題沒有放棄,真的很有耐心耶!」


🧹 情境三:孩子主動收玩具

❌「你真是個乖寶寶~」

✅「你剛剛主動收好玩具,讓房間變得更舒服了,謝謝你!」


🧠 不小心又讚美了怎麼辦?(媽咪我懂的…)

放心啦,我們又不是 AI,每句話都完美運算。

重點是:只要開始察覺,就會越來越自然地轉向鼓勵。

而且也不是永遠不能讚美,有時候說句「你今天真的做得很好!」也是溫暖的。

只是別把孩子的自我價值綁在大人的一句評價上,而是讓孩子看見自己成長的足跡

💬 你不是在培養一個乖小孩,而是在養出一個能為自己努力的大人

人生這條路,總有爸媽看不見的時候。

我們無法陪孩子一輩子,但可以陪他們建立「面對挑戰的信心」

少一點「你好棒」,多一點「你真的很努力」、「你自己怎麼看這次的表現?」

你會發現,孩子不只是變得更獨立,

更能從內在湧現「我想再試試看」的力量。


如果你喜歡這篇,也可以留言跟我說你最常說出口的讚美句是什麼,我們一起練習把它「進化」成鼓勵話術!

「今晚試試看,只挑一件事情,對孩子說一句鼓勵而不是讚美,觀察他有什麼反應!」

#鼓勵取代讚美 #實證教養 #桃梨媽咪育兒日記 #內在動機養成計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科學 × 育兒 × 共讀筆記庫
66會員
80內容數
桃梨媽咪|科學腦 × 媽媽心 🍐🍑 育兒要溫柔,也要有證據。 親子科學 × 雙語共讀 × 情緒教養 每週更新哦✍️
2025/08/12
孩子三四歲語氣粗暴、像屁孩?其實這是語言能力「晚熟」的必經階段!從只會背誦禮貌詞,到懂得換語氣、看場合,需要到七歲才開始真正掌握說話的分寸。別急著責怪孩子,而是了解他們的大腦與情緒發展,給予耐心引導,才能幫助他們學會真正的禮貌。點進來,看懂孩子語言發展背後的秘密,讓親子溝通更順暢,教養更輕鬆!
Thumbnail
2025/08/12
孩子三四歲語氣粗暴、像屁孩?其實這是語言能力「晚熟」的必經階段!從只會背誦禮貌詞,到懂得換語氣、看場合,需要到七歲才開始真正掌握說話的分寸。別急著責怪孩子,而是了解他們的大腦與情緒發展,給予耐心引導,才能幫助他們學會真正的禮貌。點進來,看懂孩子語言發展背後的秘密,讓親子溝通更順暢,教養更輕鬆!
Thumbnail
2025/08/08
父親節前夕,我想起一句話:「對老人沒有耐心,是因為老人沒有了媽媽。」 年輕時,他是無所不能的超人;老了後,他忘東忘西、反覆問你同樣的事。那不是笨,而是想被需要。別等「子欲養而親不在」才後悔,給爸爸多一點耐心與陪伴——因為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他。
Thumbnail
2025/08/08
父親節前夕,我想起一句話:「對老人沒有耐心,是因為老人沒有了媽媽。」 年輕時,他是無所不能的超人;老了後,他忘東忘西、反覆問你同樣的事。那不是笨,而是想被需要。別等「子欲養而親不在」才後悔,給爸爸多一點耐心與陪伴——因為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他。
Thumbnail
2025/07/23
「阿桃才兩歲半,卻學會了說:姊姊可以借我嗎?」 這不是奇蹟,是因為我不再只說「不可以搶」,而是教她「可以怎麼說」。 搶玩具背後,其實是孩子還不會表達的需求與界線。這篇文章分享我們家的手足衝突現場,如何一步步練習尊重與溝通——吵架,也能是最好的教養機會。
Thumbnail
2025/07/23
「阿桃才兩歲半,卻學會了說:姊姊可以借我嗎?」 這不是奇蹟,是因為我不再只說「不可以搶」,而是教她「可以怎麼說」。 搶玩具背後,其實是孩子還不會表達的需求與界線。這篇文章分享我們家的手足衝突現場,如何一步步練習尊重與溝通——吵架,也能是最好的教養機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大人應有耐心等待,接納孩子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不要批判指認情緒,提供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逐步克服恐懼。簡單來說,就是微調孩子的改變,建立學習自信。
Thumbnail
大人應有耐心等待,接納孩子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不要批判指認情緒,提供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逐步克服恐懼。簡單來說,就是微調孩子的改變,建立學習自信。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在寫下這些文字的當下,父母也會對自己有更多覺察,因為是鼓勵卡,父母也必須要刻意練習去看見孩子的亮點,當亮點被我們重視,孩子就會越來越發光!
Thumbnail
在寫下這些文字的當下,父母也會對自己有更多覺察,因為是鼓勵卡,父母也必須要刻意練習去看見孩子的亮點,當亮點被我們重視,孩子就會越來越發光!
Thumbnail
當孩子提出稱讚時,應該仔細思考怎麼回應,如何在稱讚中鼓勵孩子進步,而非僅僅讚美表面行為。透過提問,觀察孩子的內在動機,促使孩子自我梳理與認識,培養內驅力的種子,使孩子能順從內在驅力行動。
Thumbnail
當孩子提出稱讚時,應該仔細思考怎麼回應,如何在稱讚中鼓勵孩子進步,而非僅僅讚美表面行為。透過提問,觀察孩子的內在動機,促使孩子自我梳理與認識,培養內驅力的種子,使孩子能順從內在驅力行動。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
Thumbnail
在上一集的節目我們提到「沒有壞小孩,只有好跟不好的行為」是正向教養這個理論的基本原則。今天我們將分享了解正向教養的特點~
Thumbnail
在上一集的節目我們提到「沒有壞小孩,只有好跟不好的行為」是正向教養這個理論的基本原則。今天我們將分享了解正向教養的特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