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孩子努力,我們真的只想說「你好棒」嗎?
——不是說「你好棒」,而是教他們自己變棒|桃梨媽咪的實證育兒現場
除了「你好棒」,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嗎?你是不是常常對孩子脫口而出:
「哇~你好聰明!」
「你畫得好漂亮喔!」 「你超棒的~媽媽最愛你了!」
這些話很甜沒錯,孩子聽了也很開心,但⋯⋯你知道嗎?
過度的讚美,其實可能讓孩子更依賴外在肯定,反而打擊了他們的內在動機。
等等!我不是叫你變成冷血父母都不誇獎喔~
而是想告訴你:「鼓勵」比「讚美」更能幫助孩子真正成長。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一下:
🧠「讚美」vs「鼓勵」,你抓對了嗎?

左邊梨子被讚美「你真棒!」,右邊桃子被鼓勵「你好努力!」
我們常說「你真棒!」但這句話對孩子到底是讚美還是鼓勵呢?差別其實大得很。
- 讚美(Praise):重點在「結果」,像是「你考第一名好厲害!」孩子會感受到大人的肯定,但容易追求別人的讚美,也就是外在動機。
- 鼓勵(Encouragement):重點在「過程」,像是「你這次很努力,練習好多次才掌握!」孩子會感受到成就來自自己,培養內在動機。
💡小提醒:多用鼓勵,少用只看結果的讚美,孩子的自信和學習力會更持久!
🧪 舉個實驗:讚美聰明 vs 鼓勵努力,誰更有韌性?
美國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做過經典研究:
她讓一群小學生完成數學題目,事後對其中一半說:「你真的很聰明!」
另一半則說:「你一定很努力。」
然後她給孩子更難的題目。結果發現:
- 被誇「聰明」的孩子,遇到困難時更容易放棄
- 被鼓勵「努力」的孩子,反而更願意挑戰、堅持下去
也就是說,讚美固定特質,可能讓孩子怕失敗、怕丟臉;鼓勵過程與努力,才能培養出抗挫力與持久力!
🧩 為什麼「內在動機」這麼重要?

內在動機讓孩子的努力變成自己的選擇
因為人生不是只有考試拿100分,而是:
- 自己想完成拼圖,不是為了拿糖果,而是因為持續不放棄,才能完成整個拼圖。
- 自己堅持寫功課,不是怕被罵,而是透過努力練習,學會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 自己練鋼琴,不是為了比賽獎盃,而是因為喜愛音樂,才能持續享受練習的過程。
💡重點:內在動機讓孩子的努力變成自己的選擇,而非只是為了外在獎勵。
內在動機 = 發自內心的喜歡、目標與自我價值感
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超能力!
🧩考試100分也可以有不同意義

同樣是100分,不同的動機帶來不同學習態度
- 外在動機版:為了得到老師誇獎、家長讚美或拿獎勵而努力考100分。孩子可能短期努力,但容易只追求別人的肯定。
- 內在動機版:為了自己理解數學的邏輯,享受解題的過程,因為想挑戰自己而努力考100分。孩子會因為成就感持續投入,也更能從錯題中學習。
💡重點:分數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是孩子「努力的原因」是來自自己,而不是單純追求外界認可。
🧰 鼓勵怎麼說?桃梨媽咪的3個日常說法轉換技巧
🎨 情境一:孩子畫了一張圖
❌「你好有藝術天分喔!」
✅「你用了好多不同顏色耶~看得出來你很認真畫!」
🧮 情境二:孩子自己算完數學題
❌「哇~你真是數學天才!」
✅「剛剛你一直想那題沒有放棄,真的很有耐心耶!」
🧹 情境三:孩子主動收玩具
❌「你真是個乖寶寶~」
✅「你剛剛主動收好玩具,讓房間變得更舒服了,謝謝你!」
🧠 不小心又讚美了怎麼辦?(媽咪我懂的…)
放心啦,我們又不是 AI,每句話都完美運算。
重點是:只要開始察覺,就會越來越自然地轉向鼓勵。
而且也不是永遠不能讚美,有時候說句「你今天真的做得很好!」也是溫暖的。
只是別把孩子的自我價值綁在大人的一句評價上,而是讓孩子看見自己成長的足跡。
💬 你不是在培養一個乖小孩,而是在養出一個能為自己努力的大人
人生這條路,總有爸媽看不見的時候。
我們無法陪孩子一輩子,但可以陪他們建立「面對挑戰的信心」。
少一點「你好棒」,多一點「你真的很努力」、「你自己怎麼看這次的表現?」
你會發現,孩子不只是變得更獨立,
更能從內在湧現「我想再試試看」的力量。
如果你喜歡這篇,也可以留言跟我說你最常說出口的讚美句是什麼,我們一起練習把它「進化」成鼓勵話術!
「今晚試試看,只挑一件事情,對孩子說一句鼓勵而不是讚美,觀察他有什麼反應!」
#鼓勵取代讚美 #實證教養 #桃梨媽咪育兒日記 #內在動機養成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