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心理諮商較為盛行,衛福部也推出「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這代表現在人愈來愈重視心理健康,想好好重新探索自己認識自己學會如何愛自己。
可是諮商中受到傷害的事件頻傳,導致諮商變得評價很兩極,甚至不少人認為AI比心理諮商有用多了,可以適時接住自己提供情緒價值心理支持,最重要的是不用花那麼多錢還可能被傷害。
我個人認為不管諮商所人員、心理師素質確實是參差不齊,但就此以偏概全真的是不太好。諮商盛行了可是真正了解什麼是諮商的人並不多,更別說如何保護自己了,這篇就來教大家如何保護自己。
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只要去諮商您就有免受傷權。
2.2.4. 免受傷害權:輔諮人員應謹言慎行,避免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A.覺知能力限制 輔諮人員應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制,不得接受超越個人專業能力的當事人。
B.覺察個人的需要 輔諮人員應覺知自己的內在需要,不得利用當事人滿足個人的需要。
C.覺知個人的價值觀 輔諮人員應覺知自己的價值觀、信念、態度和行為,不得強制當事人接受輔諮人員的價值觀。
D.多重關係 輔諮人員應盡可能避免與當事人有多重關係,例如下述,但不止於此:親 屬關係、社交關係、師生關係、上司下屬關係、商業關係、親密的個人關 係及性關係等,以免影響輔諮人員的客觀判斷,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E.親密及性關係 輔諮人員不可與當事人、其伴侶、或家屬,或與已結束助人專業關係未超 過二年的當事人、其伴侶或家屬發展親密或性關係,以免造成當事人身心 的傷害。輔諮人員若與已結束諮商關係二年以上的當事人、其伴侶或家屬 發展親密或性關係,必須證明此等關係不具剝削的特質,且非刻意或發展 自助人專業關係。
F.團體諮商 輔諮人員領導專業助人團體時,應審慎甄選成員,以符合團體的性質、目 的及成員的需要,並維護其他成員的權益。運用團體諮商相關技術及領導3 活動時,應考量自己的專業知能、技術及活動的危險性,做好適當的安全措施,以保護成員免受身心的傷害。
了解免受傷權後,可以稍微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諮商倫理,心理師跟個案的關係只存在諮商室中,除了透過諮商所(診所)聯繫外,不得跟個案有私下的聯繫,這是因為諮商關係是不對等的,心理師知道太多個案的隱私秘密,為了避免個案遭受到心理師的操弄控制所做出的機制,再來就是如同上段所說避免影響判斷不夠中立客觀。
接續上段想與心理師聯繫預約等等只能透過諮商所(診所),但一些比較隱私的內容不想被櫃檯知道怎麼辦?例如個人班表、憂鬱症發作想請假、或是一些私人狀況想暫停諮商、經濟狀況想調整諮商頻率,這些都是非常隱私性的東西不想被外人所知道,況且諮商所櫃台人員較多較複雜難保不會被拿出來討論跟外流,我個人的建議是在諮商中就跟心理師約定好密碼,利用加密文件的方式請櫃檯轉傳告知心理師,心理師通常會避開隱私性做出適當的回應或調整。
我之前就是給心理師的文件沒加密,被櫃台人員擅自打開並未告知心理師的狀況下私自回應評論我,糟糕透了......
再來要說諮商這件事,諮商不是只有在諮商室中,從您跟櫃台的預約互動到諮商所現場付費等候,經歷諮商環境、諮商所人員這些都是諮商的一環。
有些人對諮商失去相信並不是因為自己心理師的原因,而是櫃台人員不解人意不妥的回應感到受傷,還有就是現場等候諮商時遇到不好的對待,甚至更誇張的就是在等候時聽到現場諮商所人員大聲討論別的個案的隱私。這些都是讓人感覺差勁不想諮商的原因,是可以跟諮商所反應的。
關於進到諮商室後,要瞭解到一件事,心理師跟個案雙方不管哪方要錄音、錄影、拍照等等都是要對方同意的,且後續若有不妥影響到諮商是可以喊停止的。
諮商時心理師會問許多問題,並設定一些方向跟目標,可是心理師是有可能判斷出錯的,若覺得心理師的問題讓自己感覺不適出現與議題方向偏離的狀況,是可以當場提出來的。我自己就提過我覺得這個問題對我不重要沒有幫助,請問問這個問題的意義是什麼呢?若與主題偏離太多我希望就此打住。
(網路上還看過有人被心理師說:媽寶、公主病、玻璃心......的字句,假如是遇到這種心理師我覺得如果沒得到道歉您走出諮商室後,可以直接跟櫃台反應檢舉了,並要求更換心理師。)
適時核對方向跟目標是很重要的,諮商才能順利進行。覺得不好意思說或不知道怎麼說,可以自己帶紙筆進去用寫的用畫的給心理師看通常是可以的,我自己有時會用簡易的塗鴉跟文字在諮商時補充說明。
進行核對溝通後諮商沒有改善,心理師不太在乎您的感受,基本上您就可以提出結案或者要求轉介其他心理師了,畢竟心理師也是個職業是需要個案來賺錢的,有些較沒有倫理道德的心理師並沒有為個案福祉著想,只是為了維持一定的個案量而已。當然這樣的心理師極為少數,通常進行核對溝通後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以上是小潤我自己去諮商後的心得,希望對想去諮商的人有幫助,感謝您的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