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當父母或當阿公阿嬤的人,該如何看待年輕人明明生活富足、資源豐富,陷入壓力、焦慮、憂鬱的比例卻越來越高?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比一百多年前的台灣豪族還好很多。我們有水有電有抽水馬桶,有電視有網路還有吃到不想吃的雞腿跟可樂。但人類越進步,我們的下一代不快樂的比例卻越來越高,這叫做「進步悖論(The Progress Paradox)」。
英國有個針對英語系國家大學生的研究,從1980年代一直持續到2016年,蒐集的資料包括「完美主義量表」。這項診斷性量表共包含 35 題問題,主要測量三種不同形式的完美主義:
- 自我導向的完美主義(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指對自己設定過高、非凡標準,期望自己必須完美;
- 社會期待型完美主義(socially-prescribed perfectionism):指個人認為他人對自己有過高期望,導致壓力感;
- 他人導向的完美主義(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則是將不切實際的高標準加諸在他人身上。
研究發現,從1980年代到研究結束,自我導向的完美主義得分上升了 10%、社會期待型完美主義上升了 33%、而他人導向的完美主義則上升了 16%。
其他研究發現,「完美主義」是導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拉高「完美主義」的主因,可能是「社群網站」,多數人都在「炫」「曬」完美、富裕、消費的一面,讓年輕人感受到強烈的競爭壓力。
世代差異、留給年輕人的機會有限、經濟不確定、通貨膨脹與高房價,這些也都讓年輕人壓力更大。許多年輕人鑽研股票,想要快速致富。
我挑選一篇講丹麥大學生壓力的研究,提到政府不斷進行教育改革,帶給老師與學生的卻是更大的壓力。許多人並不適合也不需要念大學,但現實卻逼得每個年輕人似乎都得念大學。
學生會覺得,他們的義務是「表現優秀」,並在社群媒體上也要建立、展現與推廣自己,作為一個高效、有目標、具有社交能力的個體。但許多大學生無法、或不想要維持這樣的理想形象。
在其他研究裡則提到,雖然現在標榜「快樂學習」,但現在的年輕人感受到的「父母期待」比上一代更高,也會給自己很大壓力要得到父母的認可與讚許。
另一個重要心理因素是:2008年的金融風暴後,貧富差距拉大,金融炒作盛行,階級固化,年輕人普遍意識到:家世、美貌、天賦,這些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大半,自己這一輩子要很努力才能勉強生存,想要追上前面領頭的人則幾乎不可能。
來自韓國的報導指出:「根據考試成績,學生被編入像金字塔一樣的階級結構,如同建築石塊被一層層堆疊。越是位於下層的學生,壓力與不滿自然越大。而即使是站在頂端的學生也不一定感到幸福,因為一旦跌落,落差極大,所承受的『地位焦慮』也更為劇烈。」
另一個涵蓋美國、加拿大、英國研究的統合分析指出,「社會型完美主義」越來越強烈,對父母期望或父母批評的感受,一年一年逐漸上升。現代父母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學習,自己勤奮工作,同時加密切監督孩子的表現。這是關愛,但也是孩子感受到的壓力。
學者發現,國家的所得不均程度與父母期望呈正相關。貧富差距擴大,父母希望小孩能「向上流動」,就進一步加劇孩子在學業與表現上的壓力。
學者表示:父母只是對這個超級競爭的世界作出反應。他們正確地判斷:這個社會就是如此運作。如果不要求孩子努力,孩子將會在社會階梯滑落。
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歐美國家或日韓台,我們可以普遍看到「這一代的工作或成就比上一代更好」的趨勢,但現在的青少年,這種向上趨勢將會結束。
最後一段回到北歐:資料顯示,北歐16-24歲年輕人的社交媒體使用率,遠超歐洲平均水平,在2011年之後,至少有三個北歐國家在青年社交媒體使用率位居歐洲前五名。在丹麥,四分之一的15歲女孩,每天至少花費4小時在社交媒體。而北歐青少年的孤獨感還是節節上升。
國家超級富裕、社會相對平等、公民積極參與政治,但北歐青少年還是不太快樂。青少年不快樂,父母也很難做,總不能鼓勵小孩躺平、放棄競爭吧。也或許,漸漸有些年輕夫妻覺得,那就不要生小孩好了,不生小孩就沒有這些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