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5年上半年的創作歷程,我始終懷抱著一種信念——寫作不僅是知識與觀點的傳遞,更是一個文化實踐,一場穿梭於聲音、影像與文字之間,與廣大文友同鳴共感的旅程。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自開設以來,承載著我對音樂、藝術、文學與生活的關懷,也逐漸成為與讀者對話、共鳴的重要平台。這段期間,我特別聚焦於台灣藝術界的動態,嘗試從記錄、解析到詮釋,捕捉那些過往被忽略的文化軌跡。 我持續走入各類展覽現場,觀察藝術家如何在廣闊的創作空間中與觀者對話——無論是繪畫、攝影、裝置,抑或跨域創作,每一次觀看,都是我重新理解世界的契機。當這些經驗回到書寫的層次,便轉化為更深刻的感知,使文字擁有了更具體的觸感與情感厚度。 同時,我亦持續探索跨界書寫的可能,將音樂與詩歌、影像藝術與聲音敘事交織並置,開展出一種多層次的文化語感。在這樣的實踐中,我逐漸體會到:所謂「風格」,並非刻意雕琢的修辭技巧,而是隨著思考的深化與感知的拓展,自然而然生成的一種書寫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我更加投入屬靈文章的寫作,特別是對《創世記》《出埃及記》《路加福音》等聖經書卷的閱讀與反思,試圖從信仰文本尋索對當代人心與社會的啟示。這不僅是個人神學知識的整理,更是一種對聖言敬虔的聆聽。 在這個紛擾的世代,撰寫聖經筆記使我得以凝視信仰的恆常性,並以更精準的筆觸召喚讀者回到人神相遇之處。這項書寫,不僅深化了我對聖經的體會,也使我重新思索「寫作」的根本意義——它是一種對呼召的回應,更是以文字服事上帝的方式。 展望下半年,我希望進一步深化音樂與藝文之間的對話,探討台灣文化如何在全球脈動中與當代社會互動並共振。同時,我將持續關注生活美學與文化環境的變遷,思索在日益數位化的時代,如何透過書寫維持對人文、感性與思辨的持續凝視。於屬靈書寫方面,我亦期盼結合生活經驗與信仰反思,持續整理研讀筆記,拓展屬於這個時代的靈修文體。 科技與藝術的交界,亦是我延伸創作的重點方向。數位創作、數位藝術保存、沉浸式聲場體驗……這些新興形式不僅為創作者帶來更開闊的視野,也激發我思索:如何讓人文精神在演算法與媒體科技之中找到容身之所。我也期盼將性別、環境、族群等公共議題納入藝文與信仰的觀察脈絡,使書寫成為一種價值提問的方式,也是一種深度的傾聽與回應。 在平台經營方面,我將更積極運用 Vocus平台的互動功能,透過留言、問答與投票,營造更具參與感的沙龍氛圍;並同步經營 Instagram 與 Facebook,分享創作靈感與生活片段,讓書寫的溫度延伸至日常。Podcast 節目亦在籌畫與學習中,期盼未來能以聲音延伸文字的感染力,開啟另一種交流與思考的維度。 倘若條件許可,亦考慮將《韓孟子的藝文沙龍》精選文章整理成電子書,作為階段性成果的沉澱與總結,既是內容的集成,也是書寫精神的凝鍊。我也將持續關注數位文學補助、文策活動與相關競賽,評估參與可能性,盼望作品能有更多被看見與討論的機會。 對我而言,寫作是一生的志業。若說2025年上半年是積累與探路,那麼接下來的日子,我願繼續在生活的微光與文學的縱深中,織寫屬於這個時代、這片土地的聲音。甚願我們在藝文與真實、信仰與現實的交會處,不斷遇見彼此,也遇見那位引領我們前行的造物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