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可以說出『我不喜歡』,還自己退場冷靜?」
這不是天生,是家庭教養的魔法✨
🍑 桃梨媽咪育兒觀察日記
週末帶姐妹倆去社區泳池玩水
姊姊在水裡玩得不亦樂乎,
妹妹阿桃也一臉開心地加入「潑水大戰」
但就在兩人你來我往互潑時——

阿桃突然停下動作,
鼓著腮幫子、氣呼呼走上岸邊,
雙手交叉抱胸,小腳跺得咚咚響,
說出一句堅定的:
「偶不幾關(我不喜歡)!」
兩歲喔!兩歲兩個月的孩子可以這麼清楚地表達自己的不滿,
還知道退場表示拒絕,這不是天生的,這是家庭情緒文化養出來的本事。
🗣 「我不喜歡」不是任性,是安全感的產物
很多人以為孩子說「不喜歡」、「我不要」,是無理取鬧,
其實那往往是孩子試著劃出自己的界線
我們家平常就很鼓勵情緒表達,
像姊姊早就會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跟我說話」、「我不想要被搶」
—— 而阿桃,這位觀察姊姊許久的小實習生,終於也出手了!
我當下立刻給她正向回饋:
「妳會說出妳的想法,超級厲害耶!」

從那一刻開始,她內建的行為模式正式升級:
不舒服可以說出來,不需要用哭或打人來處理。
📚 小知識補充:Erikson 發展理論中提到,2–3 歲正是孩子建立「自主性 vs 羞愧懷疑」的階段,這時孩子會開始試探規則、挑戰限制,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夠被接納情緒、被鼓勵說出想法, 未來會更有自我感、自信心,也更能理解界線的意義。
💦 打水 vs. 打人:情緒行為「應用篇」啟動!
接下來她做了一件超可愛的事:她開始狂打水!
我眼睜睜看著她開啟打水特技,撲通撲通的水花飛滿整池,
並用一個眼神看向我,觀察我有沒有生氣、有沒有阻止她?
平常她有時候會打姊姊,打完回過頭確認我會不會阻止她,
我看著她的眼神,忽然覺得我需要給她一些肯定:
打水,不打人,這不是很好嗎?
所以我淡定地說:
「打水水沒關係,打人不可以喔。」
這句話一講完,她整個人開悟般地進入「爆打水水世界」,
邊笑邊打,看起來超紓壓!

🤕 物理世界震撼教育來了!
晚上回到家,剛洗完澡的阿桃看起來還在回味那個打水快樂時光
忽然,她站在書桌前,望向桌子……(此處可配電影緊張音樂)
她——用力——打——桌子! 然後——爆!哭!了!
她的小手顯然沒有預料到「水的柔軟 ≠ 木頭的堅硬」。
我一邊安撫,一邊忍笑,
我沒有責備她,只是輕輕說:
「啊~水水可以打,桌子不行,小手手會痛痛喔~下次要小心~」
這就是她第一次學會的「反擊」吧,物理世界給了她最直觀的教育
💡 界線,真的可以教得很自然
在這一連串從泳池到客廳的情緒小劇場裡,
其實藏著孩子發展界線感的完整過程
妳會發現,孩子不是忽然懂這些,
而是一步步、透過「感受被接住」、「行為被引導」慢慢建立起來的
一開始,阿桃說出「我不喜歡」的時候,
我選擇立刻肯定她,不是因為她語言很成熟, 而是我想讓她知道:
👉 妳的感覺很重要,而且妳願意說出來,媽媽超級欣賞!
這一步,其實就是情緒教育的起點——讓孩子知道:「我說出來,是安全的」。
接著,她開始打水,可能是在試試看:「這樣可以嗎?媽媽會不會生氣?」
但我沒有制止她,只是淡淡說:「打水水沒關係,打人不可以喔。」
這一句,像是給她一張地圖:妳可以盡情釋放,但這是安全的範圍
這其實是在幫她探索一種不傷人又能宣洩情緒的方式
最後,當她誤以為「打東西都OK」而揮拳打桌子,結果手痛到爆哭,我也沒有生氣,
反而陪著她,用幽默的語氣說:「啊~桌子不是水啦!它超硬的喔~」
這一刻,她從身體的疼痛學到行為的界線,比任何一句道理都深刻
👩👧 理想教養,不是完美,而是練習一起長大
妳看,沒有罵、沒有懲罰、甚至沒有太多大道理,
孩子就這樣,在「被理解、被接納、被提醒」的過程裡,
慢慢知道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
孩子的學習,不是靠「糾正」,而是靠一次次自然互動中,妳給出的訊號
每一次妳沒有急著打斷,而是溫柔引導,
就是一次讓她內建「我可以怎麼做」的機會
這整件事,如果換個角度看:
✨「情緒表達」從不是兩歲會說話以後的天賦,而是長期被聽見的累積
✨「界線感」也不是一次教會,而是靠生活中一次次說清楚、一次次讓她探索
✨「打桌子痛到哭」也是一種很棒的學習(雖然有點心疼啦😅)
你們家中有出現什麼情況呢?
留言給桃梨媽咪吧!喜歡的話記得追蹤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