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壓抑憤怒就能成為高情商的人嗎?其實,沒有人不生氣,差別在於表達方式的不同……
撰文 / 摩希
心理學家認為,生氣是較為表面的情緒,事實上,引發生氣的原因才需要下功夫釐清。
工作時,耳邊常飄來同事說上班就是在「修身養性」,當手頭事情多,棘手的麻煩出現,加上不給力的同事在旁打混摸魚,脾氣說甚麼也忍不了!
這種「修身養性」的機會不只限於職場,夫妻間一個不小心就踩到彼此的地雷,孩子老是認為父母動不動就生氣,而父母則感覺孩子愛耍脾氣,只要有人在,「生氣」這個情緒似乎總是伺機而動……
沒有人喜歡像顆炸彈到處爆炸,究竟該怎麼處理憤怒的情緒?不只是修到身養著性,更能有效排遣怒氣、悲傷呢?
情緒來了 先承認自己生氣了
情緒像是一條生產線的產物,要讓產物有所不同,我們得回到源頭找到是甚麼導致自己有這個情緒,但在找尋之前,需要承認自己「也會、也能」生氣!
若我們以為壓抑憤怒或否認有憤怒就能成為高情商的人,那可就誤會大了,懂得管理情緒的人從來不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明白自己真正的情緒是甚麼。沒有人不生氣,差別在於表達方式的不同,所以別擔心因為生氣而被貼標籤,發現自己的情緒才能往更深層溯源,從根本上調整。
接納之後 請找出生氣的真正原因
心理學家認為,生氣是較為表面的情緒,事實上,引發生憤怒背後的原因才更需要下功夫釐清!
當我們承認自己生氣後,不是劈哩啪啦把情緒灑出來,而是想辦法離開現場。冷靜下來後,不是一直回想剛剛對方做的事情,這樣做反而是雪上加霜,我們要做的是問自己為什麼會生氣,有可能是感到委屈、失望、無力、不公平…唯有釐清真正的情緒,才能著手調整。
一位媽媽照顧兩個孩子,當她手邊正忙著事情,孩子卻一直上竄下跳,把房子弄得像是戰場般狼藉。當她開始思考生氣的原因時,發現自己有焦慮、失望,因她沒能在時間內完成計畫中的事情感到很焦慮,也對孩子看不見她的辛苦、忽略她的疲倦及忙碌感到失望…
當釐清自己生氣背後的原因後,便能準確的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避免了生氣後兩敗俱傷的結果,且當憤怒被重新思考、評估,就失去它的威力了。
表達「我」的感受 不是「你」怎麼樣
生氣卻不表達很痛苦,但要怎麼表達不僅能釋放內心的委屈,也避免讓對方感到被指責、攻擊,願意繼續聽下去?
「我訊息」是很好的表達方式,剛剛的母親她可以這麼跟孩子說:「寶貝,當我因為既定的事情沒有做完感到焦慮時,又看見客廳堆滿了你們的玩具,有一些東西被弄壞,我感到很疲憊,也擔心你們會因為空間太亂而受傷,你們答應過玩具玩完會歸位的對嗎?」
這樣的說法比「你們玩具玩完沒收讓客廳這麼亂,還破壞了東西,之前你們不是答應我玩完要歸位?」更能表達真實的情緒,也讓孩子知道母親是疲憊也擔心,他們才有機會回應母親真正的需要。
不被怒氣掌控 饒恕為正解
有時候我們承認了怒氣、釐清發怒原因,也好好表達了,但怒氣仍然在,若置之不理很可能為未來埋下爆炸的隱患,還有什麼解套的辦法呢?

我們可能會覺得是因為對方不改變,或沒有付上應有的代價才讓怒氣無法消彌。不過真正從怒氣中離開的方法是「決定饒恕」- 放棄向錯待我們的人合理報復和要求償還的權利。
正確打開「饒恕」 慢慢遠離憤怒深淵
饒恕不是否認對方犯的錯,也不是等待對方反應才做的選擇,是我們個人決定放下報復的權利,這是自己和怒氣之間的事,無關乎他人。饒恕也是為自己的生命設立停損點,當大把的時間投入在為這個人、這件事發怒時,人生想必會充滿陰霾,更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饒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開始,就有機會從怒氣的深淵爬出,走入光明。
情緒是人生這幅圖畫的顏料,因個人的性格而有不同色調,也有些顏色來自過去負面的生活經驗,這些顏色沒有對或不對,好或不好。不過,如果因著情緒而讓生活陷入了泥淖,會有多痛苦?
憤怒和其他情緒都有跡可循,當你覺得不舒服時,不妨試著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選擇用不傷害自己與對方的方式正確表達情緒,如此,不僅有助於認識自己,更是彼此關係的大躍進了!
歡迎追蹤+ 拾愛日常Facebook 粉絲專頁、LINE社群、IG,好文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