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 到 100 篇:撰寫產品經理文章的心路歷程|EP100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產品經理部落格的第 1 篇從 2022/07/22 開始,到 2025/07/17 第 100 篇,用 3 年的時間成長了什麼?對於產品經理有什麼感受?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的看法?這篇會記錄一下這 3 年的心路歷程。

raw-image

一、寫產品文章的真心話

⠀⠀

在開始寫產品經理相關文章之前,這個部落格原本記錄的是活動策劃與客戶成功的工作經驗。我想把工作中遇到的事情整理成「寫給自己的教學文」,方便未來哪天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翻開來看,同時也透過寫文章整理自己的工作思緒。

自從踏入產品經理這條路,部落格有 90% 的文章都聚焦在產品領域,從早期的「產品專有名詞解釋」,到中期的「與利害關係人溝通、提案撰寫、開發流程管理」,再到近期的「AI 功能規劃、B 端需求拆解、產品運營與策略」,雖然每次都是有靈感才寫,但也默默養成幾乎雙週更的頻率。

最大的成長差異是從「學院派」轉成「實戰派」,從一個專注在北極星指標、Persona 的商科理論背景,走向實務面的 PM,可以撰寫更多 PM 應用面、溝通面的文字。

⠀⠀

寫文章老實說是不那麼華麗的事,比起經營 IG 需要製作各種圖卡,寫文章只要打字,不用考慮 IG 的圖片排版或資訊結構的問題,幾乎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也因此內容偏隨興,有時難免像是流水帳。

但正是這種隨興,讓我能夠記錄這幾年工作中的各種大小事,有時候是加班後的感悟,有時候是下班後想到的解決方案,有時候是與客戶溝通後的反思,這些片段如果沒有記錄,很容易就會被遺忘在忙碌的工作中。

如果要挑選這 100 篇中最喜歡的文章,我會挑這 2 篇和產品需求評估有關:

雖然現在回頭看會覺得可以寫得更好,但滿喜歡記錄與利害關係人應對進對故事,這些故事的共通點是「當遇到 OO 狀況時,我當下怎麼處理」。

⠀⠀

成為產品經理後,體悟比較深的是:

硬知識可以補,但軟技能有時只能意會

針對產品開發 SOP、產品名詞、產品數據、產品領域這類知識,透過短時間都有機會惡補,但「如何和客戶對談中挖出真實需求、如何和客戶開會、如何和各類型客戶經理打交道、如何向上管理」很多都是要親身經歷才會知道怎麼處理。

擔任產品經理期間難免會聽到,「OOO ( 某個業務) 真是超難溝通的」、「OOO (客戶名字) 提的需求很不合理」等溝通狀況,但產品經理到底要怎麼處理這種溝通議題,實在不是多讀幾本書、多聽幾個講座就能熟悉,都需要不斷觀察其他資深同事的做事方法,才會了解不同公司內的溝通眉角。

也讓我開始有意識地觀察自己和別人的溝通方式,留意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並嘗試從中歸納出一些可以複製的模式,雖然每個人的溝通風格不同,但總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可以遵循,比如主動傾聽、換位思考、明確表達等。

⠀⠀

二、產品經理是多邊形戰士

⠀⠀

寫了這個部落格後,我對產品經理有滿多想法,從用戶訪談、需求拆解、功能規劃、團隊佈達、到產品上線等,產品經理某種程度是需要是一個多邊形戰士,需要每個技能都不能太落後,才不會造成團隊短版。

若要一句話總結產品經理的定位,我目前認為是:

負責產品的整體策略與價值定位,確保產品功能滿足使用者需求,並達成商業戰略目標​。

但這句話說起來簡單,這背後其實不少努力和技能,像是策略要基於數據和用戶洞察的決策、定位要能夠解決真實問題的方案、滿足需求要在有限資源下做出最佳選擇。

⠀⠀

另外若要針對五種技能的摘要,分別是:

▍ 用戶訪談

與用戶對話中,透過「用戶思維」理解用戶的使用場景、痛點和需求,然後用「產品思維」來引導用戶使用產品,訂好明確的會議目標,像是「問出對方使用者 OO 功能的情境」、「訂出 OO 需求的範圍」、「打探對方的需求急迫性」等。

並從對方口氣區分「想要」與「需要」,讓產品經理更好排出開發順序,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能創造價值的地方(或是說最能建立用戶關係的功能),有時候一場會議無法馬上打探出對方的需求,可以透過客戶經理或其他角色委婉向用戶打探「哪些是必要功能:不做就不續約」。

相關文章:產品經理如何在第一線面對客戶:掌握溝通藝術,平衡產品與用戶

⠀⠀

▍需求拆解

一個好的產品並不是滿足單一用戶痛點而已,而是能協助用戶走完完整流程的解決方案。

從用戶角度思考功能開發方向,意味著要理解對方的成功指標,不同用戶可能有不同的定義,有些 B 端產品重視減少操作人員作業時間、有些客戶重視實質轉單、有些 C 端產品重視個資風險,產品經理需要根據不同成功標準調整產品的價值論述。

相關文章:電商平台的 B 端需求都怎麼來?PM 如何拆解需求?

⠀⠀

▍功能規劃

產品經理通常會被要求「做好需求訪談再提開發需求」,但有時仍會不小心說出「我覺得 / 我認為」等主觀看法,用過往主觀假設來做判斷,導致有時決策失誤。

從「我認為」到「我根據 OO 決定」,這些習慣代表產品經理看待一件事情的思維發生轉變,也能讓產品決策更堅定,比較不會朝夕令改。

相關文章:產品需求怎麼來?產品經理應避免的主觀假設

⠀⠀

▍團隊佈達

將業務需求轉化為清晰的需求,這個過程中,產品經理不應該成為單純的「傳聲筒」,而是要扮演「需求過濾器」的角色。

除了描述使用者遇到的痛點,也要多描述身為 PM,經過分析和整理後,你預期的操作結果是什麼?所以你的目標是要調整成什麼?

相關文章:產品經理如何與工程師高效溝通?打造順暢開發流程的心法

⠀⠀

▍上線準備

產品開發完成後,通常需要有一份「產品全貌文件」,讓使用者知道各個步驟,像是正確流程、什麼情況會錯誤、支援什麼、不支援什麼,也要讓產品團隊未來在迭代功能時,可以掌握產品現況是什麼樣子。

有完整的產品文件也能讓未來接手的人更快速掌握產品,不僅能夠提升團隊協作效率,還能降低溝通成本,確保產品開發順利進行。

相關文章:產品文件有哪些?產品經理常見的 5 種文件撰寫指南

⠀⠀

三、做產品也是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

⠀⠀

這三年的寫作過程,也是我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不斷深化的過程。

產品經理需要是一個好的協調者和決策者,我們的價值在於能夠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問題,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最佳的選擇。

最初常會犯產品經理的錯誤 — 「這樣做應該對」,到現在的「根據數據和用戶反饋,我判斷這樣做是最佳選擇」,這個轉變短期內看不出來,但長期回頭來看也發現自己更有底氣,也更能說服團隊和利害關係人。

另一個思考成長是對失敗的態度,早期的文章很少提到失敗的經驗,但中後期開始將一些失敗案例轉成文字,畢竟寫這些文章最終目標不是為了教誰成為產品經理,而是讓自己釐清我在哪、我要去哪裡,就像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對話:

  • 這個用戶提的需求,我拆解後的方向是對的嗎?
  • 客戶提這個需求時,我當時為什麼沒有追問更多細節?
  • 下次遇到相同的溝通情境,我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 這次的提案失敗,問題出在哪?哪個溝通環節有問題?

⠀⠀

這些問題一開始只是困在腦袋裡的片段,但一寫下來就會開始反思,除了看別人的文章找靈感,也會回顧當時的思考,才意識到自己原來在每日工作中也做了不少判斷。

或許這也是我持續寫的原因之一,當開始整理經驗,慢慢從「我做完一件事」逐漸變成「我能理解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判斷、當下是什麼時空背景」,這些文字未來在回顧時,就能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工作表現,記得當時的成長軌跡。

⠀⠀

四、總結:部落格要去哪裡

⠀⠀

寫文字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是一個滿自在的過程,接下來應該也會嘗試不同新的主題,像是將 AI 更系統地融入產品工作流程、或是拆解其他產品決策過程。

感謝每一位曾經讀過某篇文章的你,任何回饋、留言、轉分享,都是最大的鼓勵,期待未來在產品路上相遇,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各種工作或人生的選擇。

⠀⠀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思維的創意想像
119會員
193內容數
《產品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2025/07/07
產品經理常扮演客戶與團隊中間的溝通橋樑,但當走到第一線面對客戶時,常常會面臨一個困境「答應 vs 不答應」的需求窘境,「現場答應」可能會帶回一堆無法消化的要求,「現場猶豫或拒絕」又有可能破壞客戶關係。
Thumbnail
2025/07/07
產品經理常扮演客戶與團隊中間的溝通橋樑,但當走到第一線面對客戶時,常常會面臨一個困境「答應 vs 不答應」的需求窘境,「現場答應」可能會帶回一堆無法消化的要求,「現場猶豫或拒絕」又有可能破壞客戶關係。
Thumbnail
2025/06/24
剛入行產品經理,一定會在網路看到各種產品管理框架,像是北極星指標、User Journey Map、Persona、RICE 評估法、雙鑽石模型,這些框架看起來都可以套用,但實際工作後才發現不是每個框架都可以導入,有些是流程不適用、有些是文化不適用,這篇想記錄我目前產品工作中的框架。
Thumbnail
2025/06/24
剛入行產品經理,一定會在網路看到各種產品管理框架,像是北極星指標、User Journey Map、Persona、RICE 評估法、雙鑽石模型,這些框架看起來都可以套用,但實際工作後才發現不是每個框架都可以導入,有些是流程不適用、有些是文化不適用,這篇想記錄我目前產品工作中的框架。
Thumbnail
2025/06/17
產品經理每天都會面臨各種大大小小的決策,有時決策力並非來自於偶爾出現的重大時刻,而是每天面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決策,這些日常小決策會不自覺地帶上產品經理的個人色彩,而產品也會反映出那個產品經理的個性和價值觀。
Thumbnail
2025/06/17
產品經理每天都會面臨各種大大小小的決策,有時決策力並非來自於偶爾出現的重大時刻,而是每天面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決策,這些日常小決策會不自覺地帶上產品經理的個人色彩,而產品也會反映出那個產品經理的個性和價值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我在 Fuhai 擔任共同創辦人半年的經歷與反思。從多職兼任到學習管理技巧,作者坦承在繁忙的創業生活中面對種種挑戰的過程,包括適應新環境和靈活調整工作模式。雖然遇到困難,作者仍努力探尋方法論和紀律的重要性,並透過冥想和運動來改善自己,最後意識到創業不只是熱情,還需要系統性的學習。
Thumbnail
我在 Fuhai 擔任共同創辦人半年的經歷與反思。從多職兼任到學習管理技巧,作者坦承在繁忙的創業生活中面對種種挑戰的過程,包括適應新環境和靈活調整工作模式。雖然遇到困難,作者仍努力探尋方法論和紀律的重要性,並透過冥想和運動來改善自己,最後意識到創業不只是熱情,還需要系統性的學習。
Thumbnail
品經理再往上晉升的道路是什麼?這篇是電商產品經理的自問自答,由自身來剖析成長之路,並綜合《俞軍產品方法論》的「產品經理的選拔與成長」章節,一起拆解晉升、成長、價值。
Thumbnail
品經理再往上晉升的道路是什麼?這篇是電商產品經理的自問自答,由自身來剖析成長之路,並綜合《俞軍產品方法論》的「產品經理的選拔與成長」章節,一起拆解晉升、成長、價值。
Thumbnail
面試產品經理要怎麼準備?原本是行銷領域是否可以轉職?大學期間要準備什麼作品?這篇會從「心態準備、求職面試、學習資源」三大方向來拆解產品經理的轉職之路。
Thumbnail
面試產品經理要怎麼準備?原本是行銷領域是否可以轉職?大學期間要準備什麼作品?這篇會從「心態準備、求職面試、學習資源」三大方向來拆解產品經理的轉職之路。
Thumbnail
希望上回的分享,各位都能從中有些啟發。 職涯中第二回停留101大樓的時間,一年半左右,擔任高階主管職位。 號稱組織扁平的架構(確實也是如此),公司裡講話最大聲的就是業務,行銷、後勤都得聽命行事。業績做得出來,身為行銷企劃支援的人,做這做那、辛苦一點我無話可說,業績不好全怪別人,千錯萬錯都是⋯⋯
Thumbnail
希望上回的分享,各位都能從中有些啟發。 職涯中第二回停留101大樓的時間,一年半左右,擔任高階主管職位。 號稱組織扁平的架構(確實也是如此),公司裡講話最大聲的就是業務,行銷、後勤都得聽命行事。業績做得出來,身為行銷企劃支援的人,做這做那、辛苦一點我無話可說,業績不好全怪別人,千錯萬錯都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開公司的心得和理由,其中包含了不同領域的工作經驗和自己創業的過程,對於想成為老闆的人提供了一些參考和啟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開公司的心得和理由,其中包含了不同領域的工作經驗和自己創業的過程,對於想成為老闆的人提供了一些參考和啟發。
Thumbnail
近期在準備產品經理的職涯訪談,剛好把一些產品思維紀錄一下,包含對於產品工作的理解、產品規劃流程、和產品經理的自我反思,這篇不代表最正確的答案,僅代表個人在產品經理道路上的思維。
Thumbnail
近期在準備產品經理的職涯訪談,剛好把一些產品思維紀錄一下,包含對於產品工作的理解、產品規劃流程、和產品經理的自我反思,這篇不代表最正確的答案,僅代表個人在產品經理道路上的思維。
Thumbnail
產品經理做每個產品決策時,都不斷會被客戶、客戶經理、產品主管詢問各種為什麼,像是為什麼這樣設計?出發點是什麼?影響是什麼?因此這篇想記錄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產品問答,包含影響我哪些產品思維和框架。
Thumbnail
產品經理做每個產品決策時,都不斷會被客戶、客戶經理、產品主管詢問各種為什麼,像是為什麼這樣設計?出發點是什麼?影響是什麼?因此這篇想記錄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產品問答,包含影響我哪些產品思維和框架。
Thumbnail
新進公司的挫折與成長心路歷程,紀錄了工作初期的蛻變過程,勇敢面對挑戰並成長茁壯。
Thumbnail
新進公司的挫折與成長心路歷程,紀錄了工作初期的蛻變過程,勇敢面對挑戰並成長茁壯。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瞭如何從受僱者轉為一人公司的關鍵歷程。作者以圖解四大面向,分享自己對於專業興趣的多元探索、定位累積、知識變現和知識創業。文章中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源和內容,可以讓讀者深入瞭解作者的觀念和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瞭如何從受僱者轉為一人公司的關鍵歷程。作者以圖解四大面向,分享自己對於專業興趣的多元探索、定位累積、知識變現和知識創業。文章中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源和內容,可以讓讀者深入瞭解作者的觀念和方法。
Thumbnail
擔任產品經理常常反思自己哪邊可以更好,以及要加強哪些產品思維或技能,和工程師、設計師互動時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制訂策略和規劃時有沒有遺漏什麼環節,因此這篇想記錄近期的產品反思。
Thumbnail
擔任產品經理常常反思自己哪邊可以更好,以及要加強哪些產品思維或技能,和工程師、設計師互動時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制訂策略和規劃時有沒有遺漏什麼環節,因此這篇想記錄近期的產品反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