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部落格的第 1 篇從 2022/07/22 開始,到 2025/07/17 第 100 篇,用 3 年的時間成長了什麼?對於產品經理有什麼感受?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的看法?這篇會記錄一下這 3 年的心路歷程。

一、寫產品文章的真心話
⠀⠀
在開始寫產品經理相關文章之前,這個部落格原本記錄的是活動策劃與客戶成功的工作經驗。我想把工作中遇到的事情整理成「寫給自己的教學文」,方便未來哪天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翻開來看,同時也透過寫文章整理自己的工作思緒。自從踏入產品經理這條路,部落格有 90% 的文章都聚焦在產品領域,從早期的「產品專有名詞解釋」,到中期的「與利害關係人溝通、提案撰寫、開發流程管理」,再到近期的「AI 功能規劃、B 端需求拆解、產品運營與策略」,雖然每次都是有靈感才寫,但也默默養成幾乎雙週更的頻率。
最大的成長差異是從「學院派」轉成「實戰派」,從一個專注在北極星指標、Persona 的商科理論背景,走向實務面的 PM,可以撰寫更多 PM 應用面、溝通面的文字。
⠀⠀
寫文章老實說是不那麼華麗的事,比起經營 IG 需要製作各種圖卡,寫文章只要打字,不用考慮 IG 的圖片排版或資訊結構的問題,幾乎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也因此內容偏隨興,有時難免像是流水帳。
但正是這種隨興,讓我能夠記錄這幾年工作中的各種大小事,有時候是加班後的感悟,有時候是下班後想到的解決方案,有時候是與客戶溝通後的反思,這些片段如果沒有記錄,很容易就會被遺忘在忙碌的工作中。
如果要挑選這 100 篇中最喜歡的文章,我會挑這 2 篇和產品需求評估有關:
雖然現在回頭看會覺得可以寫得更好,但滿喜歡記錄與利害關係人應對進對故事,這些故事的共通點是「當遇到 OO 狀況時,我當下怎麼處理」。
⠀⠀
成為產品經理後,體悟比較深的是:
「硬知識可以補,但軟技能有時只能意會」
針對產品開發 SOP、產品名詞、產品數據、產品領域這類知識,透過短時間都有機會惡補,但「如何和客戶對談中挖出真實需求、如何和客戶開會、如何和各類型客戶經理打交道、如何向上管理」很多都是要親身經歷才會知道怎麼處理。
擔任產品經理期間難免會聽到,「OOO ( 某個業務) 真是超難溝通的」、「OOO (客戶名字) 提的需求很不合理」等溝通狀況,但產品經理到底要怎麼處理這種溝通議題,實在不是多讀幾本書、多聽幾個講座就能熟悉,都需要不斷觀察其他資深同事的做事方法,才會了解不同公司內的溝通眉角。
也讓我開始有意識地觀察自己和別人的溝通方式,留意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並嘗試從中歸納出一些可以複製的模式,雖然每個人的溝通風格不同,但總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可以遵循,比如主動傾聽、換位思考、明確表達等。
⠀⠀
二、產品經理是多邊形戰士
⠀⠀
寫了這個部落格後,我對產品經理有滿多想法,從用戶訪談、需求拆解、功能規劃、團隊佈達、到產品上線等,產品經理某種程度是需要是一個多邊形戰士,需要每個技能都不能太落後,才不會造成團隊短版。
若要一句話總結產品經理的定位,我目前認為是:
負責產品的整體策略與價值定位,確保產品功能滿足使用者需求,並達成商業戰略目標。
但這句話說起來簡單,這背後其實不少努力和技能,像是策略要基於數據和用戶洞察的決策、定位要能夠解決真實問題的方案、滿足需求要在有限資源下做出最佳選擇。
⠀⠀
另外若要針對五種技能的摘要,分別是:
▍ 用戶訪談
與用戶對話中,透過「用戶思維」理解用戶的使用場景、痛點和需求,然後用「產品思維」來引導用戶使用產品,訂好明確的會議目標,像是「問出對方使用者 OO 功能的情境」、「訂出 OO 需求的範圍」、「打探對方的需求急迫性」等。
並從對方口氣區分「想要」與「需要」,讓產品經理更好排出開發順序,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能創造價值的地方(或是說最能建立用戶關係的功能),有時候一場會議無法馬上打探出對方的需求,可以透過客戶經理或其他角色委婉向用戶打探「哪些是必要功能:不做就不續約」。
相關文章:產品經理如何在第一線面對客戶:掌握溝通藝術,平衡產品與用戶
⠀⠀
▍需求拆解
一個好的產品並不是滿足單一用戶痛點而已,而是能協助用戶走完完整流程的解決方案。
從用戶角度思考功能開發方向,意味著要理解對方的成功指標,不同用戶可能有不同的定義,有些 B 端產品重視減少操作人員作業時間、有些客戶重視實質轉單、有些 C 端產品重視個資風險,產品經理需要根據不同成功標準調整產品的價值論述。
相關文章:電商平台的 B 端需求都怎麼來?PM 如何拆解需求?
⠀⠀
▍功能規劃
產品經理通常會被要求「做好需求訪談再提開發需求」,但有時仍會不小心說出「我覺得 / 我認為」等主觀看法,用過往主觀假設來做判斷,導致有時決策失誤。
從「我認為」到「我根據 OO 決定」,這些習慣代表產品經理看待一件事情的思維發生轉變,也能讓產品決策更堅定,比較不會朝夕令改。
相關文章:產品需求怎麼來?產品經理應避免的主觀假設
⠀⠀
▍團隊佈達
將業務需求轉化為清晰的需求,這個過程中,產品經理不應該成為單純的「傳聲筒」,而是要扮演「需求過濾器」的角色。
除了描述使用者遇到的痛點,也要多描述身為 PM,經過分析和整理後,你預期的操作結果是什麼?所以你的目標是要調整成什麼?
相關文章:產品經理如何與工程師高效溝通?打造順暢開發流程的心法
⠀⠀
▍上線準備
產品開發完成後,通常需要有一份「產品全貌文件」,讓使用者知道各個步驟,像是正確流程、什麼情況會錯誤、支援什麼、不支援什麼,也要讓產品團隊未來在迭代功能時,可以掌握產品現況是什麼樣子。
有完整的產品文件也能讓未來接手的人更快速掌握產品,不僅能夠提升團隊協作效率,還能降低溝通成本,確保產品開發順利進行。
相關文章:產品文件有哪些?產品經理常見的 5 種文件撰寫指南
⠀⠀
三、做產品也是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
⠀⠀
這三年的寫作過程,也是我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不斷深化的過程。
產品經理需要是一個好的協調者和決策者,我們的價值在於能夠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問題,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最佳的選擇。
最初常會犯產品經理的錯誤 — 「這樣做應該對」,到現在的「根據數據和用戶反饋,我判斷這樣做是最佳選擇」,這個轉變短期內看不出來,但長期回頭來看也發現自己更有底氣,也更能說服團隊和利害關係人。
另一個思考成長是對失敗的態度,早期的文章很少提到失敗的經驗,但中後期開始將一些失敗案例轉成文字,畢竟寫這些文章最終目標不是為了教誰成為產品經理,而是讓自己釐清我在哪、我要去哪裡,就像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對話:
- 這個用戶提的需求,我拆解後的方向是對的嗎?
- 客戶提這個需求時,我當時為什麼沒有追問更多細節?
- 下次遇到相同的溝通情境,我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 這次的提案失敗,問題出在哪?哪個溝通環節有問題?
⠀⠀
這些問題一開始只是困在腦袋裡的片段,但一寫下來就會開始反思,除了看別人的文章找靈感,也會回顧當時的思考,才意識到自己原來在每日工作中也做了不少判斷。
或許這也是我持續寫的原因之一,當開始整理經驗,慢慢從「我做完一件事」逐漸變成「我能理解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判斷、當下是什麼時空背景」,這些文字未來在回顧時,就能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工作表現,記得當時的成長軌跡。
⠀⠀
四、總結:部落格要去哪裡
⠀⠀
寫文字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是一個滿自在的過程,接下來應該也會嘗試不同新的主題,像是將 AI 更系統地融入產品工作流程、或是拆解其他產品決策過程。
感謝每一位曾經讀過某篇文章的你,任何回饋、留言、轉分享,都是最大的鼓勵,期待未來在產品路上相遇,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各種工作或人生的選擇。
⠀⠀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