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看《黑箱日記》後,我決心把評論改好。的確,這是一篇很難寫的評論。毋庸置疑地,《黑箱日記》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紀錄片,從制度至到個人,反映了日本父權社會面對性侵事件及當事人的態度及真實情況。
日本不同面貌女性的反應
比起男性,我更在意紀錄片中呈現其他女性對伊藤詩織的反應。觀眾看到支持伊藤詩織的女性聲音,當中不乏較年長的女性、傳媒人、律師、編輯等等。同時,有人批評伊藤詩織衣著不檢點,質疑她有否帶有挑逗意圖。其中一位讀者去信伊藤詩織,指出與她同性別表示「感到羞恥」;在法院外,有位女士高呼伊藤詩織說謊,罵她「像個偶像似的」作秀,「從別人身上的不幸賺取好處」。正如學者 Maria Evteeva 在 The Journal of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s 刊登的《The Patriarchy Inside Our Heads》論文中指出,社會長期以來的父權結構,使女性從小就接觸到男性利益主導的訊息,在資源上被逼互相競爭,結果導致她們不自覺地內化這些觀念,互相批評。
我不認為女性就必然要互相「盲撐」,但事實上,作為女性,我熟悉那些社會從小灌輸的概念,包括要壓抑自己的需求、或是要保持沉默、表現「討喜」去獲得認可甚至安全感等。片中不同面貌女性的反應,反映日本社會在面對性侵議題時,仍有抱持較保守的態度,以父權社會視角主導思考方向。
承受『被強姦的女子』的重量與痛
伊藤詩織作為性侵倖存者,選擇露面以及用真實姓名而站出來指證侵犯者,勇於面對社會各界的輿論與謾罵,行為使人敬佩。她拒絕把自己承受的創傷視為「羞恥」,把話語權牢牢掌握手中,除了把自身經歷寫成書,亦把寫書期間的調查過程以影像及錄音留檔,其後製作成紀錄片。她把經歷推上國際,令倡議工作衍生出更大效果。
在片中,觀眾看到她作為個體對抗體制在「雞蛋面對高牆下」承受的精神壓力。有一天,伊藤詩織懷疑自己遭監控,網上購買的掃描器抵達公寓後,隨即拆除包裝,尋找隱藏的錄音器。最後,伊藤無法絕對撇除錄音器的存在,她頓了頓,平靜地跟友人說:「 如果要談重要事情,在浴室裡談就行不是嗎?」選舉前夕,出版社編輯提醒她保持低調,或許短暫離境以免遭遇危險;她甚至寫好遺囑。伊藤詩織不得不時常保持警惕、懷疑,為最壞情況作出打算。以上種種,讓觀眾看見的不只是伊藤詩織作為記者,而是她作為真實的人,如何面對恐懼與創傷。
出版《Black Box Diaries》一書後後,伊藤詩織在街上遇到支持她的女士們。其後,她眼泛淚光,感觸地說:
「這令我想到,原來自從我成為大眾眼中『被強姦的女子』已經六個月了。」(”This made me think that its been six months since I have been the girl who has been raped to the public.”)
她吐出真言底下,揭示她站出來後所承受的重量,以及仍然存在的創傷。看到這一幕,我為她感到隱隱作痛。
「沒有這些錄音,沒有人會相信我。」
作為紀錄片導演,伊藤詩織某些拍攝手法亦引起日本坊間的疑問及討論,爭議在於紀錄片的本質是否等同調查報道,以及伊藤作為主角、記者、導演的三重身份的張力。的確,某些影片鏡頭是偷拍角度拍攝;紀錄片沒有向公眾交代導演有否先從受訪者取得授權,再發佈片段,伊藤其後在公眾輿論下屢次作出公開澄清。對於紀錄片是否等同新聞調查報道,我更傾向認同某類別的紀錄片帶有主觀性,承載的是導演的視角與立場,前提是「讓未被聽見的聲音被看見」,要具社會價值。《黑箱日記》紀錄片命題有「日記」一詞,意味作品伊藤詩織回歸個人,由她的觀點出發。
在影片中,伊藤詩織直言:
「沒有這些錄音,沒有人會相信我。」(“Without these recordings, no one will believe what I say.”)
事實上,她與警方的對話,讓觀眾得以窺見權力結構如何運作,政治與既得利益如何形塑體制。但同時,她承擔了公開這些片段的後果及自責。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錄像及錄音,觀眾會相信伊藤詩織一方的言詞嗎?「黑箱」能夠被呈現嗎?
翻查時間線,伊藤詩織的著作Black Box Diaries一書出版後,日本性侵法律於2017年6月進行110年來首次改革,包括擴大定義、提高刑期、允許無需受害者提告。兩年後,伊藤詩織民事勝訴;2021年,伊藤的書被翻譯成為英文版。2023年,日本國會進行第二次重大修法,把合法性交年齡從13歲提高至16歲,與國際標準接軌、擴大「不同意性交罪」的定義、把性犯罪追訴期延長等。2024年,紀錄片首映。
正如她2019年受訪時所言:「Believe in your truth。」看完《黑箱日記》,我確實感受到伊藤詩織從未被動搖的信念。
文/思尋@映後就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