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演化來的動物,在大自然中,本來就應該和其他的動物一樣為生存而奮鬥,不應該期待事事順利。要知道在大自然之中,挫折是常態而不是例外,動物出外覓食時都不知道是否找得到食物,也不知道今天是否能安全地歸返,回到溫暖的窩以期待明天的旭日東升。人類憑什麼一有挫折便怨天尤人,跟自己過不去呢?──節自洪蘭〈牡蠣有容,珍珠乃大〉
作者洪蘭借牡蠣由砂礫孕育珍珠的事例,闡述「有容乃大」之理。全文採先敘後議,未使用複雜或華麗的詞彙,以清楚而簡單的結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起:從室友留學前,其母親以牡蠣包容雜質形成珍珠的故事起頭。
承:借前述事例說明包容挫折與逆境的重要性。
轉:引用「尼布爾的祈禱文」從生物演化的角度闡述人類學習接受挫折的必須性。
合:最後結語則再次呼應主題。
*尼布爾的祈禱文:神啊,求您賜我寧靜的心,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我所能改變;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別。
「起」、「承」「轉」、「合」在很多人眼中是老掉牙而過時的寫作結構,
雖然不必將其視為金科玉律,但若能確切了解結構的意涵,對於作者構思文章仍十分有助益。
「起」:文章開端,引起讀者興趣或說明題目。
「承」:對「起」的延伸,提供更多欲說明的內容與細節。
「轉」:轉換視角或提供不一樣的觀點,形成文章高潮。
「合」:總結篇章,明確結論。
最後分享和〈牡蠣有容,珍珠乃大〉一文,個人覺得十分相近的概念,也就是Stoicism斯多葛主義。
斯多葛主義本身完整的內容由於可追溯回古希臘時代,十分龐雜,我們這邊只提其中的兩個核心概念:
1.擁抱現實的接納智慧。
2.分辨事情的可控與不可控,專注於可以控制的部分。
如何?是不是與前述的文章和祈禱文有著高度的連結性?
在當前紛亂與充滿變動的時代,也有部分書籍是以斯多葛主義為基礎,提倡透過前揭兩個核心心法,學習面對與放下煩惱與焦慮。真正困擾我們的不見得是外在的事實,而是我們面對此的情緒反應,若能學習接納現況,並將焦點放在自己可控制的部分,往往能協助我們用更平靜的心面對問題與挑戰。
但當然說來容易,信念與想法的改變卻有其困難性,也因此在現代的心理學治療中,便有一派是理情行為治療(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主張透過調整個案的非理性性念,以改善其情緒困擾,其治療法便被認為是奠基於斯多葛主義之上。
如果對此有興趣,不妨可以著手延伸閱讀斯多葛主義與理情治療法的相關書籍。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