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裡的隱藏訊號:ctDNA 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每天都有細胞更新,也會有細胞自然死亡。當細胞死亡或破裂,內部的 DNA 片段 就會釋放到血液中,這些稱為 循環游離 DNA(cfDNA)。
🔹 如果這些 DNA 來自癌細胞,就被稱為 循環腫瘤 DNA(ctDNA)。📊 ctDNA 是近十年來癌症早期篩檢和監測的熱門方向:只要抽一管血,就可能檢測出腫瘤的存在。
問題在於:⚠️ ctDNA 在血液中含量極低,尤其在腫瘤還很小的時候,要準確捕捉訊號非常困難。 👉 因此,如何「放大」或「富集」這些微弱訊號,就成了癌症早篩的關鍵挑戰。
【血小板的意外發現:不只是凝血,還是 DNA 收集器】
最新發表在《Science》的牛津大學研究,指出我們血液裡常見的 血小板(platelets),其實天然就能「捕獲」DNA!
- 血小板本來的功能:主要是 止血、修復血管,與凝血系統相關,而且沒有細胞核。
- 新發現:血小板內部竟然含有比預期更多的 DNA,這些 DNA 不是自身粒線體的遺傳物質,而是「吸收」自血液循環的外來 DNA,包括腫瘤釋放的片段。
換句話說,血小板可能是一個天然的 DNA 富集倉庫,比傳統液體切片(僅檢測血漿 cfDNA)更有效率地保存腫瘤訊號。
【血小板如何捕捉 DNA?機制解析】
研究團隊進一步解析了捕捉途徑:
- 細胞外囊泡(EVs)路徑 : 癌細胞或凋亡細胞會釋放攜帶 DNA 的 EVs。 血小板表面的受體能識別這些囊泡,並透過 dynamin 介導的內吞作用 把它們吞入,將 DNA 儲存在膜包裹的小囊泡中,避免被降解。
- 直接攝取裸露 DNA : 研究者將人工合成的 DNA 片段(128~657 bp)加入血液,結果發現血小板也能直接吸收這些 DNA,不需要囊泡保護。
📊 動物實驗進一步證實:當去除血小板後,血漿中的游離 DNA 濃度上升,意味著血小板確實平常就「收走」了大量 DNA。
【阿斯匹靈的加乘作用:讓血小板收更多 DNA】
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團隊發現我們日常常見的 阿斯匹靈(Aspirin),可以讓血小板的 DNA 收集效率更高。
機制解析: 阿斯匹靈會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 減少 DNA 釋放 → 使更多 DNA 被保留在血小板內部。
📊 實驗數據:
阿斯匹靈處理過的血小板,內部 DNA 含量比對照組高 40%。在大腸癌小鼠模型中,阿斯匹靈組的血小板 DNA 檢測腫瘤突變的比例更高。
此外,若與 BTK 抑制劑(例如伊布替尼,ibrutinib)合併,還能進一步加強 DNA 的保留效果。
【臨床應用前景:癌症早篩與疾病監測新方向】
這一系列發現,可能為癌症診斷帶來突破:
- 早期檢測:血小板比血漿更有效率地保存腫瘤 DNA,能在腫瘤還很小的時候就被檢出。
- 精準監測:血小板 DNA 的突變檢出率高於傳統 cfDNA,未來或可用來監測治療反應或復發風險。
- 治療輔助:像阿斯匹靈這樣的常見藥物,可能被重新賦予「增強生物標記檢測」的新角色。
【總結】
🧬 牛津大學團隊發現:血小板其實是「天然的 DNA 收集器」,能捕捉癌細胞釋放的 DNA,並將其保存下來。 💊 常見藥物阿斯匹靈,竟能進一步增強這種收集功能,讓癌症早期訊號更容易被檢測到。 ✨ 這項研究或許能改變癌症早篩與監測策略,讓「抽一管血」就能偵測癌症的未來更快實現。
---
參考資料:
- 公司官網&公開資料
- Platelets sequester extracellular DNA, capturing tumor-derived and free fetal DNA.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p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