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部門的刻板印象:穩定
剛進公部門時,我和許多人一樣,第一個想到都是「穩定」兩個字。規律上下班、固定薪資、看似沒有裁員危機,對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這樣的工作條件簡直是夢幻選擇。
但沒多久我就發現,公部門的「穩定」,只是一種表象。
新冠肺炎、登革熱、地震、風災……一次又一次的突發事件,讓我體會到所謂的「公務員生活」其實不只是辦公桌後的行政工作,而是一場場與時間、壓力、面對民眾的挑戰。
在這些事件裡,我看見了公部門最忙碌、最真實的一面。
新冠肺炎期間:支援關懷電話與防疫專線
疫情爆發初期,除了原有的檢驗業務,全局上下各單位都要支援防疫專線。醫護人員站在醫療的第一線,而在身在衛生局的我們處理後端的疫調等。
每日要完成「居家關懷清單」,一早便會分配到數十位確診名單,要一一致電去做關懷,調查他們的是否有出入哪些地方,以及目前的身體狀況、家庭狀況等。
假日或夜晚,更要輪班接聽大量民眾來電,幫忙安排防疫旅館、計程車一一電話那頭,有人焦慮、有人不安、有人咆哮。
「為什麼我還訂不到房間?」、「你們到底在搞什麼?」、「政府單位的辦事效率也太差!」
有人破口大罵,把不滿情緒全丟給第一線面對民眾的我們。
我其實只是小小的約聘人員,沒有決策權,但卻要承受這些情緒壓力。那段日子,我每天帶著耳機,聽著一通通的抱怨電話,常常深呼吸好多次,才逼自己冷靜下來。
這時候,我才明白:公部門的「防疫工作」不只是數字上的統計,而是真真實實面對一個個人的焦慮、恐懼,甚至是不理性。
登革熱防治:與國軍並肩,走進每一戶人家
疫情過後不久,登革熱流行。整整半年,我們白天都要噴藥,晚上回來處理自己的業務,加班時數常常超過法規限定時數。
我們與國軍一起走進社區,進家戶巡防、噴藥消毒。要耐心向居民說明、檢查屋內是否人員皆撤出來,並確認屋內環境是否適合國軍進入噴藥,再偕同國軍入內作業,手持手電筒替他們照明開路。
化學藥劑的味道很難聞,而我們只有帶著一層一般的醫療口罩。烈日當頭、每天要爬好幾層樓,4、5層樓的透天要爬好幾棟。我還記得初次噴藥的我,因藥劑的味道及化學成分讓我頭暈,而身旁的國軍,扛著噴槍、全身防護衣、揮汗如雨,靴子都可以倒出水來。
噴槍又重、又大、又燙,化學藥劑又臭、又濃、伸手不見五指。民宅內,有的空間很擠,還要小心不要碰撞到宅內的物品、牆壁等。稍有不甚,還會不小心燙到自己。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配合,有人拒絕開門,有人質疑我們是不是浪費公帑。甚至有人不耐煩地指責:「你們這樣噴,真的有用嗎?」、「會不會把我的家具用壞?」
又累、又熱、很難受。在一次次的巡防裡,我深刻體會到,公務員的工作不只是「按照 SOP 操作」,而是要在最第一線,面對不同情緒與質疑的民眾。
這份工作,遠比外人想像得更需要耐心與溝通。
地震與風災:在混亂中堅守崗位
地震發生後,要到楠西區公所支援,協助顧「諮詢服務櫃台」。
面對驚慌失措的民眾,有人急著確認補助資訊,有人哭著問家園該怎麼辦。我們只能一邊翻資料、一邊安撫情緒,壓力巨大,卻必須保持冷靜。
風災來臨時,我又被調去審核賠償案件。厚厚一疊疊的申請書,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損失與期待。
但我們必須嚴格依照規定審查,不可能每個人都符合標準。當結果不是民眾想要的,他們常常當場情緒爆發,甚至出言辱罵。
我常常想,如果外界看見這些現場,還會不會說「公務員很輕鬆」?
公務員的矛盾:上有長官,下有民眾
在這些任務裡,我不只面對民眾的質疑,也面對上級長官的壓力。
「進度要加快!」、「資料不能出錯!」、「這週要再追加數據!」
一邊是焦躁的民眾,一邊是嚴格要求的長官,而我們就像夾心餅乾,被迫在兩方壓力下完成任務。民眾抱怨政策不佳、不應該這樣做,而我們也無法解決,只能依指令行事。
很多人覺得公務員「有鐵飯碗、很安逸」,但實際待過才知道:現在的公部門已經不是過去那種輕鬆安穩的形象,而是隨時可能被調派、承受突發狀況,還要背負責任與壓力。
公部門經驗帶給我的反思
雖然在這些年裡,我學到快速應變、跨單位協作,也深刻理解「公務員不等於輕鬆」的現實,但也因此更清楚自己——我並不適合長久待在公部門。
公部門有它的重要性,但同時也存在一種獨特的氛圍:流程嚴謹卻缺乏彈性、責任沉重卻不一定被看見、在長官與民眾的壓力之間,被迫快速完成任務。這些經歷讓我思考,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這種環境。
很多人覺得「只要考上就安穩一生」,但真正進來才會發現,安穩背後有極大的壓力與犧牲。若你正考慮進入公部門,不妨先想想:你是否能接受這樣的氛圍與挑戰?
對我來說,這段經驗是一堂珍貴的課,讓我更確定自己想追求的方向不在公部門,而是在更能展現創意與彈性的地方。
👉 下一篇,我會聊聊「為什麼台灣公部門流動率高、甚至報考人數下降」。
在那之前,我想先問你:你認為公部門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期待聽到你的看法,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