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影視產業與影評語境中,時常聽到「高概念」與「低概念」這兩個名詞,這並非貶抑或抬舉的等級分類,而是反映了不同的敘事策略、產業運作與觀影體驗。
✏️本文將透過基礎理論介紹與案例分析,帶領大家理解這兩種電影概念的核心差異。
📽️高概念(High Concept)
「高概念」一詞源於好萊塢產業語言,意指一部電影的核心創意可以用一句話清楚說明,並具備強烈的商業潛力。高概念的核心特徵:
- 一句話就能講完的故事核心,以「What if...」命題。
- 強烈的視覺性與預告片吸引力。
- 題材普及,易於跨文化傳播。
- 明確的類型元素,如:科幻、動作、恐怖,。
- 角色與情節較類型化,聚焦情節推進。
- 行銷導向、可商品化程度高,如:周邊產品、跨媒體聯動。
代表學者觀點:
Justin Wyatt 在《High Concept: Movies and Marketing in Hollywood》中指出:
高概念是一種「結構—敘事—市場三位一體」的設計方式,其成功依賴於市場可理解度與敘事視覺化程度。
🎬低概念(Low Concept)
「低概念」不是「低價值」的意思,而是相對於高概念而言,其敘事重於情感細膩、角色深描,缺乏立即吸睛的戲劇鉤子。
低概念的核心特徵:
- 故事難以用一句話概括,強調細節與情感複雜性。
- 聚焦日常、現實、人物心理轉折。
- 拍攝風格較內斂、寫實,如:自然光、長鏡頭。
- 商業性低、票房風險高,但藝術價值極強。
- 常見於獨立電影、藝術電影、文藝劇情片。
🎞️比較案例分析
以下以《侏羅紀公園》(1993)與《海邊的曼徹斯特》(2016)作為代表進行對比說明: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 高概念代表。🍿爆米花電影。
- 核心命題:如果人類復活恐龍會怎樣?
- 敘事節奏:快速、高潮迭起。
- 視覺效果:重視特效,如:CG恐龍。
- 角色類型:明確的主角、反派、救贖曲線。
- 產業操作:大片製作、高額預算、跨媒體開發。
- 商業性:全球票房導向,具備龐大授權商品市場。
- 市場定位:全年齡、跨國界觀眾。
🌊《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 低概念代表。
- 核心命題:一個男人如何處理失去與悲傷。
- 敘事節奏:緩慢內斂,充滿空白與沈默。
- 視覺效果:寫實取景、自然光拍攝。
- 角色類型:深描主角內心變化,非功能性角色。
- 產業操作:中低預算、藝術片市場、影展導向。
- 商業性:票房小眾但口碑佳,獲得奧斯卡肯定。
- 市場定位:成熟觀眾、偏重人文關懷。
📖結論:不是對立,是光譜
高概念與低概念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而是電影敘事與市場策略上的兩端光譜。在產業運作上:
- 高概念有利於國際化與商業推廣、
- 低概念則維繫著藝術電影的深度與人文價值。
✨也有電影是介於兩者之間,例如《全面啟動》(Inception)或《寄生上流》(Parasite),結合了視覺吸引力與複雜敘事,打破兩者界線。
理解「高概念」與「低概念」不只是分類電影的工具,而是閱讀當代影視敘事與產業邏輯的關鍵語彙;無論是商業大片還是獨立藝術片,它們都在同一個文化市場中交錯運行,反映著觀眾對影像與情感的多元需求。
下次打開 Netflix 或走進戲院時,🤯不妨思考:
- 這部電影的「概念密度」在哪裡?
- 它是用一句話勾住你,還是慢慢滲入你的情緒?
- 這是高概念與低概念的美學差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