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一)由王鳳儀五行性理學說的「招病」推理開場
「水之惡」的主題,繼「禍」、「死」、「性」後,下一個要談的是「病」。
「水稟性招病」,這是在張明欽所著的《打造不生病的好個性》一書中一八九頁的五行對照表格的最下方所看到的。其他還有,列整如下:
●木稟性招難;
●火稟性招苦;
●土稟性招罪;
●金稟性招災;
●水稟性招病。
然而,這五行對應的招難、招苦、招罪、招災與招病,在王鳳儀本人親述、弟子現場記錄的最原始文獻中,找不到完全一字不差、並排陳列的出處。
王鳳儀的「五行性理」學說
它並非一句「原文引述」,是後人對王鳳儀「五行性理」學說核心思想的精粹歸納與總結。其出處是分散性的,需要從王鳳儀的整體思想中提煉出來。
王鳳儀本人不識字、不著書,其言行由弟子記錄整理。最核心的原始文獻是:
●《王鳳儀言行錄》:由弟子們根據其演講、談話記錄整理,是最接近「原著」的資料。
●《王鳳儀嘉言錄》:收錄其精闢的語錄。
●《儀聖語錄》等其他弟子筆記。
在這些原始文獻中,相關思想是分散論述的。例如:
論木性:「木主元性,陽木性人仁慈,有主意,能忍辱。陰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寧折不彎,好生怒氣,生氣時面色發青,怒氣傷肝。所以陰木性人患肝經病 ─ 頭暈眼花、兩臂沉重、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病。」
論火性:「火主元神,陽火性人明理,守禮守分,不爭不貪。陰火性人喜虛榮、愛面子、好爭理、性子急,陰火性人主貪,生氣時面紅耳赤,好恨人,恨人傷心,患心經病 ─ 心熱心跳、心慌失眠、神經分裂等病。」
論土性:「土主元氣,陽土性人信實,厚德載物,能容能化。陰土性人固執、死板、心小量窄,疑心又大。陰土性人好怨人,生氣時面色發黃,怨人傷脾,所以陰土性人患脾經病 ─ 上吐下瀉、膨悶脹飽、消化不良、氣膨等病。」
論金性:「金主元情,陽金性人義氣、豪爽。陰金性人陰險,巧言令色,笑裏藏刀,笑在面上,惱在心裏,生氣時面色煞白。陰金性人好惱人,惱人傷肺,患肺經病 ─ 咳嗽痰喘、肝癆、咯血等病。」
論水性:「水主元精,陽水性人有智慧,性情柔和。陰水性人愚魯不達,好退縮,多憂多慮。生氣時面色發黑。陰水性人好煩人,煩人傷腎,患腎經病 ─ 腰腿酸痛、腎虛等病。」
這些觀點散見於各篇對五行的論述中,但並未以「五聯句」的形式並列出現。
其他談論的言談中陳述五性觀點還有:
「木性人招難,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貧,水性人受氣,像聚寶盆似的,內裏有什麼就聚什麼。太上說:「禍福無門,惟人自招。」一點也不錯。所以我說,好事歹事都是性子招的。」
「人的苦都在性子中呢!不服人是陰木,好爭理是陰火,好怨人是陰土,好分辯是陰金,好煩人是陰水。」
「常人的性子都有所偏,偏於火的爭理,偏於土的欺人,偏於金的傷人,偏於水的淹人,偏於木的不服人。要能化除這一偏之性,自然得道。」
這些都是《王鳳儀言行錄》的原文內容。
雖然找不到「水稟性招病」的原著出處,但因內容有點意思,我就順勢推導一番,重理思緒。
作為自我成長的五行心理學模型
「木稟性招難;火稟性招苦;土稟性招罪;金稟性招災;水稟性招病」這五句箴言,若以命運的斷語視之,會忽略掉,這是一套關於性格如何通過內外互動,自我創造困境,以及如何自我解脫困境的心理學模型。
它極度強調個人責任,將人從「受害者」角色中拉出,指向自我創造的困境,從而賦予人改變的能動性(化性)。
每一種陰面稟性都可轉化為陽面德行(陽木之仁、陽火之禮、陽土之信、陽金之義、陽水之智),困境便隨之瓦解。這非宿命論,是行為與命運的動態辯證。
該模型雖有絕對化和責備受害者的傾向(自己需負百分百的責任),且現代醫學也警惕不可將所有問題簡單歸咎於個人心性,但從價值判斷(好/壞)層面躍升到了機制分析(如何運作)層面,則可為理解人類行為與其命運之間的關聯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深刻的視角。
此模型結合了性格心理學與行為後果學,其終極目的不在於定罪與責己,而在於指向「化性」這條自我解放,自我保健、自我建設的預防醫療與心性成長之道。
此模型的核心在於:人的內在心理狀態(稟性)會驅動特定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會(1)直接損害身心健康(2)引發特定的人際衝突與社會後果。
五行稟性招難、苦、罪、災、病之推理
「招」這個字,準確地描述了這種「吸引」、「導致」的動態過程。
這五句箴言其運作機制可分解為兩個層面:
○內向層面(招病):負面情緒與思維直接擾亂氣血,傷害對應臟腑(基於中醫理論)。
○外向層面(招難、苦、罪、災):負面性格導致錯誤行為,這些行為激發外部世界的負面反饋,形成困境。
簡略推理一下:
●木稟性招難:《言行錄》中多處指出木性人「不服人」、「好抗上」、「發怒傷肝」。
「不服」與「抗上」是核心。內心總有一股較勁的力,不能柔順。看不上能力、地位或見解比自己高的人。
外在行為表現為 頂撞、辯駁、挑戰權威。
「抗上」必然在社會和家庭關係中製造阻力與對抗,為自己招來難處和難關。
在家庭頂撞父母,在職場頂撞領導,在社會挑戰規則。
這種行為模式必然招致打壓、排斥和挫折。
其「難」在於人際關係處處是障礙,事業發展步步維艱,是自己倔強的性格為自己設下了難關。
●火稟性招苦:《嘉言錄》論火性:「火性人,急躁暴烈,好高愛好,貪名貪利。」
貪而不得(求不得苦),急躁不順(行不通苦),內心永遠焦灼,曰招苦。
「貪求」與「好高」是核心。欲望強烈,急於求成,愛慕虛榮,喜歡被認可,愛爭理。
外在行為表現為 急躁、苛求、咄咄逼人、愛比較。
因為貪求多,所以「求不得」苦就多。
因為急於求成,所以過程充滿焦慮。
因為愛爭理,即使贏了道理卻輸了感情,內心孤獨。
其「苦」是 內心的焦灼、空虛和不滿足感,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我煎熬。
●土稟性招罪:《言行錄》:「怨人傷脾,土性人有己無人,好怨人。」
怨天尤人,推卸責任,凡事都是別人的錯。
這種行為模式一旦敗露,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承擔罪責(被怪罪)。
「多疑」與「怨天尤人」是核心。思想呆板固執,缺乏信任感,將不如意歸咎於外部。
外在行為表現為 推諉責任、撒謊、消極抵抗、背後抱怨。
事情出錯時,永遠是別人的責任。
這種行為模式會徹底破壞信任,一旦真相大白,所有過錯(罪責)都會歸於其身,導致眾叛親離,成為眾矢之的。
此「罪」非法律之罪,而是 被群體歸咎、排斥的責任承擔者。
●金稟性招災:《儀聖語錄》:「金性人好分辯,好計較,陰金性假多疑。」
言語刻薄(刀一樣的金)傷人,計較利益易背叛,這些行為極易積累矛盾,引來激烈的報復和災禍。
「計較」與「虛偽」是核心。過於精明,善於分辯,喜歡批評,言語尖刻,重利輕義。
外在行為表現為 諷刺、挖苦、背信棄義、結黨營私。
言語像刀子一樣傷人,行為因利益而背叛。
這種模式會積累極深的怨恨,引來他人激烈的報復或突如其來的打擊。
其「災」常是 尖銳、突然且來自外部的禍端,如合作破裂、名譽掃地、意外官司等。
●水稟性招病:《嘉言錄》:「煩人傷腎,水性人愚魯不達,好煩惱。」
負面情緒(煩、恐)直接向內攻擊身體,導致氣血不暢,免疫功能失調,故最直接招病。
「恐懼」與「退縮」是核心。缺乏自信,憂愁悲觀,容易陷入消極想象。
外在行為表現為 退縮、逃避、冷漠、缺乏主見。
負面情緒不向外爆發,而是向內壓抑,持續消耗生命能量(傷腎),導致氣血滯瘀、免疫功能紊亂。
其「病」是直接由內在情緒毒素的積累所導致,表現為慢性病、免疫系統疾病、抑鬱症等。
推理結論:水性是五臟六腑安定運作的根基
推理至此,應不難發現,除「水稟性招病」外,其他四招均是先外求外行而引外亂後才自傷,而水性則一開始就自傷,先自傷自省自檢再外求外行引外亂。
這也表示,水性乃基礎健康的根本,是五臟六腑安定運作的根基。
因為,其他木性、火性、土性、金性的心理運作與行為,均是外在環境互動為先,根據外在環境的交流才會引發內在狀況的不適,而水性則是直接與身體內在的不適產生連結,其水性的失衡將直接影響身體的基礎狀態。
而水性與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系統有關,與內分泌系統有關,與身心失衡的壓力症候群有直接最大的相關性。
許多科普的健康常識都說過,身心壓力失衡將造成免疫力失控,導致許多病症更容易發生,使原本輕微的疾病,可能加重變成無可挽回的重症。
如此看來,「水稟性招病」這句斷言,以研究中樞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以及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之相互影響的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是二十世紀後期才發展出來的學科)的觀點,就王鳳儀的時代來說,是個非常有前瞻之明的進步思想。
這也證明了水之惡(失衡),關於「病」的主題,有其深入了解的必要。
下回,將開始深入這方面的主題,了解「水之惡」下的靈我失衡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