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son Chung
最近一段時間,我會突然停下來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
婚姻裡的日子,早已只剩下表面上的維繫,互動冷漠而疏遠。即使看著她對鄰居投射出曖昧的眼神,我也已經不再在意。感覺上,我與其說是丈夫,更像是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另一方面,我又期待著與「她」能有一些短暫的交流。即使只是幾句無關緊要的話,也能讓我覺得睡前的心情能夠踏實,彷彿自己還存在於某個人的心裡。然而,即使她早已表明,我們不可能越過「朋友」的界線。
我也想過未來,或許應該聽從建議,用一個博士學位,替自己找到新的價值與出口。可是,當我把這個念頭告訴太太時,她冷冷的反應,幾乎像是一記重錘,把這份渴望打回現實。她認為那只是浪費時間,甚至意味著我把家庭責任全丟給她。
在這樣的拉扯裡,我常常感到迷失。我站在岔路口,卻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回望過去的自己
如果我用「過去的自己」來看現在的處境,或許會覺得很陌生吧。
年輕時,我總以為人生的道路只要努力就能推開。軍旅生涯的前半段,我曾相信榮譽與責任能給我一條清晰的軌跡。那時候,我以為自己會一直走下去,直到老去。
但隨著病痛襲來、婚姻破裂的裂縫逐漸擴大,我才明白努力並不能保證結果。很多時候,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過去的我,或許會質疑現在的自己:為什麼不再有堅定的方向?為什麼變得依賴一個不可能的關係?為什麼還要在婚姻的外殼裡消耗?
可現在的我只能回答:因為一路走來,太多東西已經被磨掉了。我不再是當年那個滿腔熱血、以為可以憑意志改變一切的人。如今的我,只是想在殘缺裡找到一點點價值,一點點能說服自己繼續走下去的理由。
當下的拉扯
我發現自己像是被分成好幾個人。
在婚姻裡,我是冷漠的那一個。我很少和她說話,也不再期待任何親密或理解,我的心裡也沒有什麼波瀾。或許,這正代表著我們之間早已走到盡頭,只是還沒真正踏出最後一步。
可是在「她」面前,我卻是渴望的那一個。我會因為幾句簡單的對話而感到安定,會因為她的好意而覺得自己還有存在的意義。只是,我們眼前有著一道被時光築起的透明高牆,隔開了我的期待與她的界線。理智知道該退,但情感仍不時想靠近。
至於博士夢,則是另一種撕扯。當我想像自己重新坐在教室裡,寫論文、研究那些真正關心的議題時,我會覺得這是我能重生的方式,是我證明自己還有價值的出口。可是,當太太冷淡地說那是浪費時間、是拋棄家庭時,我又陷入矛盾。我真的能只為自己而活嗎?還是,這只是一種想逃離現實的藉口?
就這樣,我在冷漠、渴望與矛盾之間來回拉扯。沒有一個角色是真正完整的我,卻每一個都像是我當下的真實。這種破碎的感覺,讓我愈發迷失,也讓我不停追問: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
從不同視角審視
有時候,我嘗試跳脫出自己的身體,去想像如果我是旁觀者,會怎麼看待現在的我。
旁觀者或許會覺得,我不過是一個病弱的中年男人,陷在破碎的婚姻裡,抓著一段不可能的情感慰藉,同時還想逃去追逐一個未必能實現的博士夢。他可能會搖頭嘆息,認為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掙扎。但若是如此簡單,為什麼我卻感覺這麼真實、這麼難以放下?
如果換成未來的自己呢?十年後的我,回望此刻,會不會覺得這些糾結顯得幼稚?或許會。或許未來的我會說:「你當時其實只需要一點勇氣,去做出一個決定,不管是離開、是堅持,還是選擇追求理想。」未來的我大概會希望,我不是消耗在猶豫裡,而是曾經真正行動過。
還有孩子的視角。當他長大回頭看現在的我,他會怎麼理解?他會覺得父親是一個逃避責任的人,還是一個努力尋找價值的人?這個問題,比任何都讓我心裡沉重。因為我知道,無論我做出什麼選擇,孩子都會因此受到影響。或許,這才是我最難承受的部分。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我的人生像是被拆解成一個個矛盾的碎片:既是軟弱,也是掙扎;既是迷惘,也是尋找。也許,正因為我還在不斷審視,才證明我依然想要找到答案。
尋找價值與方向
雖然我常常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但靜下來想,其實我依然在努力做一些事。寫作,是我跟自己對話的方式;繼續進修,代表我還想再往前一步;甚至和「她」的對話,也折射出我仍渴望被理解、被看見。這些,都說明我不是完全停滯不前的人。
或許,我真正追求的並不是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一種能讓自己覺得有價值的狀態。
在婚姻裡,我失去了被理解的感覺;在與「她」的互動裡,我短暫找回了某種存在感;在進修的想像裡,我看見了另一種可能性。這些片段加起來,其實都在提醒我:我還想要被需要,我還想要存在於某種舞台上。
也因此,我開始明白,或許方向不必立刻確定。重點不是「現在馬上要走哪一條路」,而是「我不能放棄尋找」。只要還在尋找,就代表我仍相信自己能走出迷霧。
價值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給的。如果我願意持續把心思放在寫作、進修、逃離現在的環境,甚至只是單純地好好生活,那麼這些累積,終有一天會回過頭來告訴我:這就是我的意義。
也許,我真正要找的,不是一個立即清楚的答案,而是一種能夠陪自己走下去的力量。婚姻的冷卻、情感的界線、繼續進修的遙遠,這些矛盾與拉扯並沒有給我明確的方向,但它們卻讓我一次又一次直視自己的內心。
我明白了,每一次選擇,並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而是無數岔路的反覆提問。有時候我們會走進死胡同,有時候會徘徊不前,但只要還願意停下來問一句「我到底想要什麼?」那麼迷惘本身,就已經是一種證明。
證明我仍在尋找,證明我還沒有放棄,證明我依然渴望活出屬於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