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陸域風機發展 20 年,從北海岸開始,一路向南到桃園、新竹,接續是苗栗、台中、彰化、雲林接到南台灣的屏東,再繞南迴前往台東,以及更北的宜蘭,目前已設置 400 座風機,農漁村民眾付出慘痛代價。儘管環境部日前表態不支持陸域風機,然而經濟部並未放棄政策,開發案也依然持續照章行事。
因應民間反對浪潮,經濟部將在今(9)日邀集環保團體進行線上座談蒐集建言,但地方自救會並未獲邀,上下游在座談前訪問自救會組織,提供受災最前線的地方看法與建言。
近日台東與宜蘭風機開發,引發輿論反彈,環境部長彭啟明數度強調「不鼓勵、不支持」,立法委員黃健賓、吳宗憲及蘇清泉也召開會議,正式向能源署提出訴求,要求經濟部明確向開發商表達反對台東陸域風機開發案立場。
在環境部及經濟部能源署接連表態之下,有報導引用業界消息指稱,「環境部將暫緩審查所有陸域風機的環評案件」,但經《上下游》查證,環境部公關組回覆,並未發布相關消息。
《上下游》也向負責環評審查程序的環保司審查科核實相關消息,審查科承辦人表示,「陸域風機審查案並無暫緩審查」的調整。至於部長再度重申「不鼓勵、不支持」是否會影響風機審查排序?該人員回覆:「部長對立法院的詢答一直如此回應。」亦即,如未有修法或者決策調整,行政部門不可能停止或暫緩廠商申請案件的審查。
彰化是陸域風機開發壓力最大的縣市,規劃及開發中的風機近百座,讓彰化成為風電開發重災區,地方民眾為抗爭疲於奔命。跳上陸域風機抗爭第一線的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忍不住怒批:「陸域風機應該到此為止,不該再開發下去。」
施月英表示,陸域風機會對一、兩公里內的土地使用及社區生活產生很大影響,風機周邊居民不是被迫離開住家,就是得承受生活干擾,台灣地狹人稠根本不適合。彰化的陸域風機從海岸線向內陸瘋狂開發,已經引起極大反彈,而濁水溪河道內開發風場則利用早期法規疏漏免環評,危害河道安全,這種蠻橫作法讓地方非常不安。
施月英表示,陸域風機發電狀況隨著季節風速變化很大,並不是穩定發電來源,且風機設立後「周邊地價直直落」,衝擊城鄉平衡發展。目前能源機關把開發與否完全丟給環評機制,是不負責任的作法。她認為要徹底解決風機爭議,就是由政府宣布停止發展陸域風機,不再受理新案,逐年淘汰爭議機組。
四湖反風機自救會會長吳連進曾因反風機遭人毆打恐嚇,但仍不放棄,繼續四處聲援其他抗爭不當綠能的自救團體。吳連進認為,蔡政府時期設下 2025 年的轉型目標,在短時間內快速衝刺綠能以取代核能占比,大幅度壓縮時間,導致綠能以暴衝式的開發,廠商越走越偏不擇手段,而使得偏鄉民眾受害,陸域風機政策就是一個案例。。
吳連進提到,廠商一方面收買地方政治人物,另一手塑造民意支持形象,但私底下強壓百姓,這才是導致陸域風機遭遇挫敗的原因。如今環境部長表態「不歡迎」,承認陸域風機有環境外部性無法解決,但是過去 20 年由西海岸居民承受的痛苦、電業法規的簡陋與缺失,政府有義務要解決。
吳連進表示, 西海岸至今設置 400 座,國人被迫用數千億補貼能源,政府任憑居民的居住環境權被廠商剝削掉,偏鄉民眾承受綠能開發的壓迫,這是不負責任的政策。言罷他也直批:「倉促的廢核政策應該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