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光復大豐村的夜裡,兩個孩子因為一群閃爍的微光而改變了人生。黃軍皓與黃軍淇兄弟,最初只是參加螢火蟲導覽的小學生,他們被那光芒深深吸引,進而學習生態解說,親自參與螢火蟲監測,體驗發現新物種的喜悅,也看見環境變化如何影響生態。如今兄弟倆都選擇就讀中興大學森林系,把守護森林與生態,當作未來一生的道路。
黃軍皓與黃軍淇兄弟倆成長在花蓮光復大豐村,自小便與土地緊緊相連。父親從玉里高中退休後投入務農,他們也從小幫忙田裡的事,務實的農家生活讓兩兄弟早早學會責任與承擔。
真正點燃他們對森林與生態的熱情,來自螢火蟲的微光。小學五、六年級時,兩人參與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賞螢導覽,經過培訓與考試,開始帶領遊客走進夜間山林,與螢火蟲相遇。從一開始帶團時被質疑能否應付 20 人的隊伍,到後來游刃有餘,他們逐漸找到與自然互動以及宣揚生態理念的自信。
後來林管處展開螢火蟲監測計畫,邀請社區居民參與,黃家也認領一個區域,長達三年的時間,每兩週便要進行一次生物調查。一次次的觀察,讓兄弟倆親眼見到環境變化對螢火蟲數量的影響,甚至意外發現園區從未記錄過的水生物種——黃緣螢。那份屬於孩子的驚喜與成就,悄悄埋下他們日後投身森林與生態研究的種子。
黃軍皓的啟蒙很早,從國中開始就意識到,螢火蟲的消長與整個棲地息息相關,若要守護螢火蟲,必須一併保護森林與環境。於是他捨棄念一般高中,就讀花蓮高農森林科,再挑戰台大森林系,把興趣轉化為專業。
為走上夢想之路,軍皓展現了過人的毅力,高中三年一口氣拿下七張證照,並投入各項技藝競賽,如願錄取了台大森林系,但最後他決定進入中興大學森林系。相比台大強調研究與國際發展,他認為中興的課程著重通才訓練,內容涵蓋國家高考的範圍,與他規劃中的公務員之路更為貼近。加上花蓮高農許多老師皆出自中興,學脈上的熟悉感,也讓他覺得這是一條穩健的選擇。
軍皓坦言,自己的目標並非探索海外,而是紮根家鄉。「公務員才能夠真正幫助社區。」他觀察到林保署雖與社區有互動,但仍存在隔閡;他希望以專業身分加入體制、成為政府與居民之間的橋樑,才能確保林業環境與社區長久共存。
和軍皓早早鎖定目標不同,弟弟黃軍淇的選擇比較迂迴,除了和哥哥一同參與螢火蟲導覽與調查,他從小便熱衷收看動物星球頻道,對野生動物的熱情在那時逐漸萌芽;同時,公視《我們的島》節目也深深影響他,讓他開始關注石虎、水雉等生態議題。
「我不是哥哥的跟屁蟲,但走著走著又常回到和他一樣的軌道。」軍淇笑說,他總是一邊嘗試、一邊摸索。進入花蓮高農後,他原本鎖定木工發展,但比賽表現不如預期,才發現自己對野生動物的熱情更強烈。尤其在家鄉,他看見許多生物面臨威脅——像是毒蛇,其實不去打擾便能與人類共存,卻常因人類的誤解而遭到捕殺,其中甚至不乏瀕危物種。這些場景,讓他更加確信要投入生態保育。
憑藉技藝競賽的佳績,他推甄進入中興大學森林系。有哥哥在前頭帶路,他坦言自己少了幾分忐忑,更能專注在興趣上。軍淇說,未來想專注於平地林業的動物研究,「我想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把環境保護的知識落實到我的家鄉。」
不到 20 歲的軍皓、軍淇,總是把「家鄉」掛在嘴邊,對家鄉生態的認識與投入遠超過同儕。軍皓回憶,他們就讀的富源國中十分重視「認識家鄉」,甚至曾被國教署推為代表學校。他有許多大學同學一生中從未踏足花蓮,對東部充滿好奇,這才讓他意識到,自己對土地的熟悉與連結,是一份難得的養分。
軍皓回憶,家人常在飯後一同到森林散步,偶爾順手採些林下資源「過貓」等加進餐桌,成為生活裡的自然恩惠。尋常的林間小徑,也常意外邂逅野生動物與昆蟲,那份驚喜至今仍歷歷在目。
軍淇則說,廣闊的平地森林是全家人休憩運動的最佳場所,常騎著腳踏車、帶著食物前往林間享用,那些溫暖的回憶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