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米塞斯的書(上冊)寫得真的非常好,邏輯嚴密,是我近年比較少閱讀的大師巨作。說大師真的當之無愧~之前理解的內容比較像是刪減版的結論,原典果真很驚人啊~~~一直捨不得太快讀完。
對我來說,《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讀起來有種思緒跟著走的感覺,光是譯者與各種推薦序都很好看!會看到奧地利經濟學派如何在主流經濟學裡黯然失聲,以及「再發現者」由衷的喜悅,確實蠻像國峰老師課堂上「相見恨晚」的喟嘆與驚喜。(遊走過學術圈,完全可以知道各種精闢論述被埋沒與大家不理你的感覺,不是只有經濟學會遇上啊~)(然後,我讀完也覺得寫得太好啦~~必須寫文來分享內心的雀躍:)
實在是太好看了~~(不過書頗厚喔~先提醒)
本書開篇就是一個宏大敘述,目的是在各方理論中清理出一個新的戰場(切入點),這並不容易。米塞斯既要回擊所有人(博物學家、物理學家與社會科學)對「經濟學」的批評,也要梳理出自己的脈絡——對,你們說的經濟學有問題,但我要提出的經濟學不是那樣………!!!(好大的氣魄~~)
大概就是在所謂理性「科學」與「社會學」的環伺下,要為「另一種經濟思考」殺出血路。
後設來看台灣當代社會與自己的學術研究路程,確實可以看見某些片面的「仇富」或者搞不懂「經濟學」的人們,經常發生像他書中把「倫理道德」與「行為」混在一起談的情況。看到這裡,突然發現自己的認知都是被這些觀點建構,真的很可怕……(知道了自己不知道的世界……QQ)
米塞斯這種一人戰百人的舉措,直接表明:「沒錯,經濟學是一門理論科學,因此避諱任何價值判斷。告訴人應該追求什麼,不是它的任務。」
關切「行為」的理論模式,先切割心理學論述中各種人們愛談的「潛意識」
你也許知道「潛意識」或者各種「陰影」,確實影響了人的行為。
米塞斯在書中不諱言「激動的情緒擾亂價值排序」,但他也申明,「人這種存在,是有抑制力的,能控制自己的衝動和慾望,能壓制本能的慾望和衝動。」(如果你對這句話有任何困惑,只要想想犯罪者挑選對象時,就算是一時氣憤,都不會挑巨石強森一類的人下手。)

對,你不會對他做什麼非法的行為!
從行為的「目的」是「行為人渴望以某個比較滿意的情況,取代另一個比較不滿意的情況」,在所謂「滿意」的前提下,米色斯說明「比較快樂」,也就是「行為誘因」。
(在這裡,米色斯雖然突然拉了「幸福主義」與「享樂主義」兩種學說,但目的是要作為「證據」,說明行為的先決條件,就是去除某種不適,目的當然是要更舒服快樂,也就是「幸福主義」與「享樂主義」所討論的核心。)
精彩的是,既然承認「激動的情緒擾亂價值排序」,那要怎麼處理潛意識或各種思想感覺影響我們的行為?
難道經濟學要一直參雜著心理學來討論嗎?!
No~~~米色斯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指出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相同的外在世界,有時候導致不同的內在世界,而不同的外在事件,有時候產生相同的內在反應」,所以他默認這樣的事實——「人的行為及其變遷,卻是真實的東西」。
這裡的行文其實非常優美,米色斯承認我們不知道「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交互影響是怎麼運作的,但他接受了這樣的「限制」,而聚焦作為最終的給定——也就是人的「行為」。

各種迷之行為的內在世界雖然可能有跡可循……
米色斯在論述上的處理非常乾淨,作為經濟學小白的我,當初也曾經追問老師:「既然經濟學研究行為,但是行為明明受到心理的影響,那這樣要怎麼討論?」(深受各種人文訓練,反而很難理解與簡單被說服啊……)
當時的我,得到一個模糊的答案,似懂非懂。直接細讀原著,奧地利經濟學派大師米色斯的回答,其實是承認,也接受這樣的限制。
大概是,我們不太清楚每個人會有什麼「輸入」(input),在輸入後又發生什麼樣的質變。甚至是某種「輸出」(output) 後,又影響了誰的某種「輸入」。但至少,有了明確可觀察的「輸出」(「行為」)。

不怎麼樣的圖XDD
我們可以觀察這個「輸出」(行為),來了解某些東西。這裡暗藏米色斯作為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與主流經濟學的一個差異——某種難以計算與觀察的「主觀主義」。
上述是第一章的前三節大致內容,主要處理經濟學作為一種學科領域,為什麼以「行為」當作研究核心。米塞斯明快的掃除了「心理學」可能對「行為」研究的干擾,確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其實也是為日後對戰「社會學」埋下伏筆啊~~
不曉得這篇文章會不會有後續(會有人想看嗎?),但讀完整本書,對米塞斯的博學、邏輯嚴密與勇氣,印象深刻。上文一直很想放「一打十」的梗圖,但方格子不知道為什麼不給我放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