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選擇零件廠是好起點?
對於剛入行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缺乏經驗。公司在徵才時,通常會希望新人不僅有理論基礎,還要懂一些實務操作。這時候,零件廠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在零件廠,你會接觸到各種產品零組件,例如塑膠件、金屬件、連接器、轉軸(hinge)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零件,其實是整個產品的基礎。從中你能學到:
- (a) 設計邏輯:怎麼讓零件符合產品需求?
- (b) 加工製程:射出、沖壓、CNC 等方法有什麼限制?
- (c) 公差與尺寸:小小 0.1 mm 的差異,可能導致整機無法組裝。
- (d) 與客戶溝通:品牌廠或系統廠常常會下設計需求,你得學會如何解讀並轉換成可行方案。
這些經驗是非常寶貴的,因為它們幫你打下了產品設計的基本功。
2. 從基礎累積,逐步轉型
當你在零件廠工作幾年後,你會慢慢掌握設計流程與生產限制。這時候再考慮轉型到品牌廠或系統廠,就會比一開始空有理論卻缺乏經驗來得更有競爭力。
舉例來說,我自己認識許多來自系統廠或品牌廠的產品/機構工程師,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大多先在零件廠歷練過。有些人一開始只是畫連接器設計,有些人專注在 hinge 結構設計,或是做LED燈(我現在有個同事上一份工作就是做LED燈),這些看似小領域的累積,最後卻成了轉型的關鍵。
3. 我身邊的真實案例
我自己念的是黎明技術學院假日專班,當年身邊不少同學畢業後並沒有直接進入品牌廠,而是先到零件廠打基礎。
其中有幾位同學原本專注在做連接器、hinge等設計,雖然起步辛苦,但隨著經驗累積,他們開始能獨立處理設計專案,也更了解整個產品的結構邏輯。幾年之後,他們成功轉到品牌廠或系統廠,成為真正的產品/結構工程師。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背景不一定決定你的未來,但你願不願意先蹲下來累積經驗,會決定你能不能跳得更高。
4. 同時別忘了投資自己
在零件廠工作的這段時間,除了專注在專案上,還有幾件事很值得同步努力:
- (a) 提升外語能力:對工程師來說,英文或其他語言能力是一張入場券。產品設計往往需要與國際團隊合作,能看懂規格書、能與外籍同事溝通,都是非常加分的技能。
- (b) 拓展專業知識:不要只停留在眼前的工作,多去了解材料特性、熱處理、表面處理等相關領域。這些知識將在你未來設計整機產品時發揮作用。
- (d) 累積專案經驗:不論是參與新產品開發、協助客戶改善設計,還是處理品質問題,這些經驗都可以成為你履歷上亮眼的亮點。
5. 為什麼這條路比直接進品牌廠更實在?
很多人會想直接進入大公司,但現實是,如果缺乏經驗,品牌廠很可能連面試機會都不給。而零件廠門檻相對低一些,卻能讓你學到設計、製造、測試的一線知識。
更重要的是,當你在零件廠有了幾年基礎,再帶著這些經驗應徵品牌廠時,你會比只懂理論的人更有說服力。因為你能清楚告訴面試官:
- (a) 你做過什麼專案?
- (b) 你怎麼解決設計與製造間的衝突?
- (c) 你如何透過調整公差或設計,幫助產品通過測試?
這些都是品牌廠最看重的實務能力。
6. 結語:先蹲再跳,走得更穩
對於想轉型成設計師或結構工程師的人來說,起點不一定非得是名校或大公司。從零件廠開始,先蹲下來學習,再往更高的平台跳,是一條務實又有效的道路。
在這過程中,你會學到產品設計的基礎邏輯,累積實務經驗,同時提升外語與專業知識。等到時機成熟,就能帶著這些養分,走向品牌廠或系統廠,真正成為一位具備全局觀的產品結構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