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9線木瓜溪橋上看銅門方向 / 資料來源:我自己
花蓮與台東之間的公路系統規劃,我在「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中)」有提,近日運動賽事因公路問題而取消的事件,使我更確信自己提出的想法。
花蓮兩項涉及公路路權的運動賽事(96自転車花東站、花蓮太平洋盃洄瀾鐵人三項賽),原本預計於教師節、雙十節連假舉辦,遭相關單位以衝擊連假交通疏運與安全之理由要求改期或改道,主辦單位評估後選擇取消賽事並退費。
哪個環節出問題了?看了相關報導與臉書貼文後,感覺變成羅生門。不管誰對誰錯,對已經訂好旅宿行程的參賽者與接受訂單的旅宿業者,以及其他因此可能衍生的服務業者(餐飲、名產等)來說,都是損失,花蓮的整體形象,也大大扣分。
花蓮的城市與產業發展,很依賴觀光(雖然我認為必須跳脫這個侷限),需要「持續性大量短期流動人口」支撐,如我在「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上)」所提,而運動賽事又是當前很能滿足觀光發展的條件之一,若加上連假效應更是有加成效果。
為了避免往後再因連假交通疑慮而影響賽事舉辦,甚而賽事不考慮花蓮並衝擊花蓮發展,在交通運輸規劃設計裡有沒有可能方案呢?相關單位的交通疑慮癥結在於台9線是功能混合的公路。
在「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中)」,我對可能會有的花東快、我設想的花東快、沒有花東快的三種方案,各有交通運輸與城市發展的綜合論述,並提出「生活與旅行之路」與「生活與旅行之城」的發展概念。
有花東快(可能會有的或我設想的)的情況下,過境、長途、貨物、醫療使用聯外功能專用的花東快,城間、短途、居民、遊客使用降級為聯絡功能專用的台9線。
沒有花東快(我自己比較屬意)的情況下,相鄰城市間另闢聯絡公路,三座城市間的兩條聯絡公路不相連,而是透過中間城市的道路系統周轉連結,供城間、短途、居民、遊客使用;台9線減少與各城市道路系統的連結,減少與城市的交通衝突點,成為聯外功能專用的公路,供過境、長途、貨物、醫療使用。

城際聯外與城間聯絡規劃概念圖 / 資料來源: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中)
以此規劃,聯外公路能確保連假交通疏運,聯絡公路挪作運動賽事使用,也能確保參賽者安全。公路系統明確分級分功能,聯外公路與聯絡公路彼此不干擾而合作,促進運動賽事觀光與城市發展。
對賽事參賽者與城市居民來說,居民能在城內主要道路邊為選手加油打氣,選手也因此獲得更深刻的參賽感,多美好的風景。居民與選手在這座城市裡有了共同的情感記憶連結,居民認同賽事,選手認了城市。
花蓮與台東之間,需要聯外公路與聯絡公路明確區分的公路系統規劃設計,對居民生活、遊客旅行、產業發展、城市發展,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