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小孩秒聽話」會有點誤導家長。
因為本書作者 T老師 (てぃ先生)並不是要孩子聽話,而是用絕妙的方式與技巧,來引導孩子,先讓孩子「聽得懂話」,讓孩子明白觀念,有自發的好行為。你一定很好奇,這位號稱 日本最強幼兒園老師 的「 T老師」,到底有什麼法寶,讓小朋友們有紀律、自動自發呢?
作者在書中列舉許多在幼兒園中常見的情境及問題,並一一破解,我歸納整理出三個心法:
💟1、 情境置換法-把無聊變有趣:
老師將鞋櫃設計成停車場,「放鞋子」替換成「停車」,果然每台車都有停好!
午睡的孩子很難叫起床,老師把「起床」的指令替換成「電車要開了!」果然小朋友都迫不及待起床要搭電車。
我自己也超愛用這招,例如:小孩走路很用力,我會請她學小螞蟻走路。
💟2、 有安全感的學習環境:
老師從孩子的心理層面,塑造一個有安全感、友善的環境,孩子就不需要去反抗大人或尋求關注,就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學習的事物上了。
如果要做一件從沒做過的事情,「先預告」、「先練習」,可大幅減少錯誤行為的發生。
🔸「給指令」的小密訣:
(1) 「溫柔、具體」:運用「語尾助詞」,讓語調變柔和,利用「圖像」或「道具」讓指令更具體。
(2) 從「感官資訊」引導孩子,例如:「有沒有聽到車子聲音?」。
(3) 把「要孩子做的事為」和「理由」分開說明,因為小朋友的大腦還無法一次處理這麼多資訊。
(4)先有肢體的接觸(如擁抱),再跟孩子說話,可以讓孩子更容易聽進去你說的話。
如果小孩不想打招呼,老師說:「今天我們用快要聽不見的聲音說早安,好嗎?」來鼓勵害羞的小孩開口。
🔸讓孩子練習「表達感受」,例如:請小朋友說說「你喜歡這個玩具的什麼地方?」
很多孩子鬧脾氣,就是因為「心裡有苦說不出」,當孩子常常做這樣的練習,讓情緒流動,知道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是很安全的。
💟3、 提高內在動機:
有些人會習慣說「如果你….我就給你…或讓你做…..」,用物質或權利來鼓勵孩子,例如:如果做家事就給你10元、如果考100分就可以玩手機1小時….
但是,如果拿掉這些「好處」,孩子還會不會做?
那我如果不用「獎勵」,用「讚美」總可以了吧!
我自己也經常使用「讚美」來提高孩子內在動機。
但作者提醒,如果讚美小孩「你很棒」,大腦的反應,跟給與「獎勵」是相同的,所以「讚美」也會不小心變成「獎勵」的性質。
那該怎麼做呢?
我們要謹慎使用或少用「外在獎勵」,並提高「成就感、自信、助人之樂、滿足、開心、美好的關係、我做的到」等「內在的力量」,讓孩子樂於自動自發。
關於「讚美」,真的是每個人必學的教養技巧,很多人都知道要「讚美孩子的行為」,除了這個,作者更提出厲害的「讚美公式」:
🔸讚美要加上「情感語言」
🔸讚美「行為背後的心意」
例如:
「你能做到….,我真開心。」(讚美+情感語言)
「謝謝你幫忙拿東西,你好貼心。」(讚美+行為背後的心意)
「謝謝你幫忙拿東西,你好貼心,我真感動」(讚美+行為背後的心意+情感語言)
這個讚美技巧是我看完整本書最有收穫的地方,簡單又好用,甚至用在大人身上也沒有問題,一定要筆記起來。
讚美小孩千萬不要只是說「你好棒、好厲害」
讚美小孩這個行為的心意及使用情感語言,孩子會覺得「你懂我!」,並且讓孩子更有自信去完成一件事。
回想我求學階段,父母幾乎很少用「物質的獎勵」來鼓勵孩子(或許是家裡沒有什麼錢來買獎品),但我們家3個兄弟姊妹也都蠻努力上進的,我想這就是「內在動機」的力量。
就像小雞破蛋,不是靠外力打破,而是靠小雞自己的力量孵出來。
而那股力量,是身為父母可以給予孩子的。
這是送給孩子珍貴卻免費的禮物。
只要孩子做了對的事,我們看到了,練習「刻意」把它說出來,而且是持續不斷的說,就像是花需要持續澆水。
就算是很微小的事,透過我們的肯定,可以把它放大,長久下來,就會成為孩子內心的力量。
推薦這本書給各位爸爸媽媽,但絕對不是為了讓孩子「秒聽話」,而是「不用再聽話」也可以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