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哭!」那些被我藏起來的情緒在長大後一一浮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Photo by Nik on Unsplash

Photo by Nik on Unsplash

Photo by Nik on Unsplash


那聲熟悉的:「不准哭!」

「不准哭!」中午到麵店買午餐,等待的時候,後方突然傳來很大的聲音。

只見一桌由父母帶一個約看起來約5、6歲的男孩,男孩正在哇哇大哭,哭聲迴盪整間麵店,而爸爸正在嚴厲地責罵:

「哭什麼哭!不准哭!」

男孩好像突然被爸爸的大聲嚇到了,馬上停頓3秒,但隨後可能是難以忍住委屈的心情,哭得比剛剛更大聲了。

而那位媽媽則是面無表情的吃著她的麵,好像一副「不關我的事」的態度,讓我一度懷疑她只是隔壁桌的陌生人來併桌。

當下我的心被小男孩的哭聲影響,感覺好揪心、好難過。

因為這場景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


小時候的記憶

印象中小學的時候,當時在吃飯,某一道菜不喜歡,

當時在場的姑姑叫我不要挑食:「吃下去,小孩子不能挑食。」

「嗚嗚..我好想哭...」原本只是有點撒嬌似的抗拒,我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著,不是那種想要真的要抗戰到底的叛逆。


我以為姑姑會有默契地,跟我開玩笑回答,例如:「猴~哭了會變花花臉哦!」「哭了那要吃兩碗餒!」之類的玩笑話。因為姑姑對我很好,我也常常跟她撒嬌、開玩笑。

但她突然很嚴肅的大聲斥責:

「不准哭!做錯事還敢哭!」


不知是不是因為衝擊太大了,因為姑姑之前從沒有這樣兇過我,

於是我被這麼一罵,反而真的哭了,先是臉頰脹紅發燙,

然後眼淚忍不住不停地從眼睛流出來,接著就是姑姑一陣責罵,

具體內容忘記了,但大概就是小孩子不能隨心所欲的挑食,不能想哭就哭,想耍賴就耍賴….等。


現在成人了,其實可以理解當下姑姑的擔憂,

她怕我被寵壞了,所以急著要導正我的觀念,出發點是希望我好。

但當下年紀還小的我,被罵的當下只覺得好委屈,

除了原本是玩笑話的梗沒有被接住(覺得好尷尬丟臉,好像走在路上看到熟人伸出手要跟他擊掌,結果對方根本沒看到那種感覺)


另一方面是,我不明白,為什麼難過的感覺上來時,不能哭?

因為難過的感覺,不是我能控制說要結束,就結束的呀。


我帶著疑問回到家,但我不敢問任何人,因為我們家裡的人,都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慣,為了怕家人擔心,很少有主動聊心事的時候。


家人間平常聊天,大多是聊生活一些瑣事,例如看到哪部韓劇很好看,哪間早餐店很雷……等小事,但很少有那種「媽,我跟你說,我今天真的好難過,因為……」這樣聊自己心情,聊自己發生什麼事的心境。


偶爾真的有一些重大事項,例如要換工作,才會提出討論,但也是就事情的利弊,對事物的觀點討論,也很少有深入談到有關情緒、情感層面的內容。


所以當我第一次聽到朋友會跟家人聊心事,我感到很驚奇。

和家人聊自己和朋友吵架,被背叛感到受傷無助,

聊自己第一次失戀覺得傷心難過,

聊擔任班上幹部的壓力和成就感……

這些話題,在他們家中彷彿像喝水一樣自然,在我眼中卻覺得很難得,很稀奇,也很羨慕。


在我從小到大的環境,我觀察到了一些現象:

當有人哭泣,周圍的人會開始手忙腳亂,有的趕快找衛生紙要遞給他,有的會上前拍拍背安慰他。有的會開始說安慰鼓勵的話:

「沒事了,不要哭哦!」

好像大家看到他人哭泣,就會觸發什麼緊急警報,而當下大家的共同任務,就是把這個哭泣帶來的沉重氛圍轉化掉。當然這當中也包含著關心,但我們似乎習慣急著要把哭結束掉,或壓抑住。


進一步來說,我們似乎很害怕顯露被視為較負面的情形,像是悲傷、生氣、沮喪、焦慮等等。

但這些情緒明明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的,每當它出現的時候,許多人卻總是習慣用壓抑、忽視來面對。

我就是其中一個。


跟著我長大的信念

也許是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家裡的氛圍,都讓告訴自己:不准哭, 不知不覺在潛意識裡種下「哭是不好的」「哭是不對的」這樣的信念。 以至於我習慣了這樣忍住、壓抑的模式。


長大後,每當我感到難過想哭時,都會告訴自己不准哭,要搶忍住淚水,要堅強,特別是有其他人在的場合,更是要忍住。

有時還是忍不住哭了的時候,就會急著想要把情緒壓下來,想要趕快恢復冷靜。

甚至是開心感動的時候,忍不住哭了,也會很不自在的想要趕快收拾心情,叫自己要冷靜。


我唯一可以好好放心的哭的時候,是當夜深人靜,大家都睡了的時候,

我可以一個人躲在被窩好好的哭,哭完後再走到浴室洗把臉。


來自內心深處的提問:為什麼不准哭?

有一天,看著浴室鏡子裡,那個哭腫雙眼的我,

我問自己:

「究竟為什麼不准哭?」

到底是有哪條法律規定嗎?

為何哭泣那麼的不被允許呢?

如果從我童年經驗的脈絡去依循,不難理解,為何長大後的我,會總是習慣用壓抑、忽視來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因為這是最快的方式,可以立即呈現符合他們期待的樣子。

又或者說,因為害怕他人對我的眼光與評價,我盡可能避免帶給人麻煩與困擾。

(當時我的觀念是哭泣會帶給其他人和自己困擾。)


因為要處理情緒,並不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不像數學有公式,每個相同題型帶入套用就可以有答案。

它是需要勇敢面對的真實自我,察覺那個藏在情緒底下可能沉寂已久的傷口,或是在過往經驗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是需要時間好好感受,自己的內在發什麼事了。


當自己的內在狀態也不健康時,是很難用健康的態度去面對他人的情緒,能不被影響就很不容易了,更何況是協助他處理情緒。


是需要深入同理,不帶批判、不帶著「應該要…」的態度看待。

是需要耐心傾聽、謙卑理解的。


因為這段過程並不容易,不管是面對自己或是他人的情緒。

所以對比下來,用忽視、否定來壓抑情緒,似乎簡單容易多了,又省時。


於是我從小到大,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情緒。

我把這些情緒鎖在內心的小房間,藏起來,就不會被人看到。

藏起來,就可以假裝它不存在,假裝一切都沒事。
藏起來,身邊的人就不會因此而擔心,而我可以成為那個讓他們放心又懂事的乖孩子。

這是我因應我的成長環境,自己形成的一套生存機制。

但是這長久以來累積結果,說明這樣面對情緒的方式並不健康。


壓抑情緒帶來的影響

1.不了解自己

就是當我發現我無法像其他人一樣,很自然地分享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事。

我可以當一個很好的傾聽者,身邊的朋友也很喜歡跟我分享他們的心事,然而當有人問起:

「你呢?你最近好嗎?」

我發現我一時之間,很難好好敘述自己的內心狀況。

我知道我的內心有事,但無法具體的訴說出來它到底怎麼了,

有一種「我跟自己好像很不熟」的那種感覺。

而我其實很羨慕,那些可以對自己心事侃侃而談的朋友。


2.久久一次的大爆發

平時我的情緒很平穩,因為我特別害怕衝突,所以若遇到意見不合的時候,我喜歡用理性溝通的方式,試著找出雙方的平衡點,若再不行,我很常是妥協的那一方。

因為對我而言,若事情不是關乎自己很重要的價值觀,我覺得維持和諧的關係更重要。

所以身邊的人,大都會覺得我是溫和好相處的人,但這樣的我,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就是平時好脾氣的我,情緒一旦失控,我會做出連我自己都嚇一跳的極端行為。

例如:拿自己的頭用力撞牆壁,或是四處摔東西,或是歇斯底里地大哭。

就像火山那樣,平時處於休眠狀態,但久久一次就會來個大爆發。

身邊見識過這場面的人,都會驚訝的直呼這樣的我跟平常簡直判若兩人。



改變的開始是正視自己的問題

這些問題累積起來越來越嚴重,我的情緒失控頻率變多了,尤其在結婚後更加嚴重,甚至影響我的工作效率,而最無辜的受害者,是我的另一半。


他很常在「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的情況下,為了安撫我而各種道歉(但其實問題不在他身上),或是想盡辦法試著在我情緒低潮的時候,說些打氣鼓勵的話,讓我感覺好一點。

例如:

「我們打起精神來,我相信你可以的!」
「我們專注於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不要讓這些事影響你的心情。」


但在情緒當下的我,甚至連這些安慰的話語,也感覺是一種壓力,


一種「我的情緒給對方帶來負擔」的壓力;

一種「我必須要趕快好起來」的壓力。


我甚至一度認為他是在「鼓勵式的說教」,因為其實這些觀念我都理解,

但當我在情緒中,這些話語突然變得像是一把利劍,刺痛我的心,

提醒我那些「我知道道理,但卻沒有能力達到的境界(例如正向思考、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更加深我對於無法控制自己的無力感


就像之前文章提到的,我的完美主義,會讓我在心理刻畫一個理想的我。

而當我發現我無法達到這個目標,我會感到無比絕望。

甚至有很多很極端負面的思考,一夕之間湧上來。

例如:

「我糟糕透頂。」
「我一事無成,我是個累贅。」


直到這幾年,我才開始好好正視自己的問題:

原來我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我從來都在壓抑。

原來我一點也不了解自己,甚至長久以來我都在否定真實的自己。


我以為這些情緒被壓抑久了,會自己稀釋掉,甚至自動消失,

但其實被壓抑的情緒沒有消失,而是透過其他方式跑出來。


我想了很多,決定好好了解一下,哭泣對於我們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我想要重新好好了解真實的自己。


哭泣的意義

我查了網路上的資料,看到維基百科裡解釋:

哭,是人類生理情緒的一種表達或表露,亦是人類表達、宣洩情感的一種方式。

哭應該是很自然的現象,甚至科學認為哭對人的心理人體等都有保護的作用。

之前看到蘇予昕諮商心理師在Youtube頻道上的影片「心理師教你 如何好好哭

裡面提到有關哭的許多知識和觀念,並且提供我們如何好好地哭。


看完覺得收穫很多,蘇心理師好像一個溫暖的前輩,也真誠地分享自己的故事。

每句話都講到我的心裡,讓我覺得自己不孤單,以下分享幾個學習到的重點:


小嬰兒一出生,覺得不舒服、覺得餓,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哭是每個人天生具有的功能,而不哭是後天的壓抑。

小嬰兒一出生,覺得不舒服、覺得餓,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就好比身體累了會打哈欠,鼻子癢了會打噴嚏,當心裡有較激動的情緒,透過哭表達宣洩出來,是身體很自然的反應。


很多人會把哭泣視為一種脆弱、沒有能力、不成熟的表現,認為哭就代表不堅強,甚至傳統觀念認為男生更不應該哭,應該要展現剛強、無所畏懼的樣子。


但哭泣真的是脆弱、沒有能力嗎?

「哭泣不代表脆弱,反而是你有勇氣直面脆弱的自己。」-蘇予昕諮商心理師

沒有人是完全沒有軟弱的一面的超人,當我們越能面對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有不完美的一面,就越有能力面對自己的問題。

而當情緒沒有被好好釋放,它並不會消失,反而會透過其他方式表現出來。

例如,許多男生因為社會對自己的期待,無法好好地哭泣,轉而透過憤怒、攻擊,來表達自己的悲傷、害怕的情緒。



情緒性的眼淚幫助身體排出不舒服的激素

哭可以幫助身體排毒

哭也有排毒的功能,情緒性的眼淚,比一般眼睛進沙子那種物理性眼淚,多了壓力賀爾蒙、皮質醇、腎上腺素…等,幫助身體排出不太舒服的激素。

另外,情緒性眼淚也有較多蛋白質,所以比較厚重會留下淚痕,讓身旁的人較容易注意到而主動給予協助。



哭完後比較好入睡。

哭可以幫助放鬆、好睡

當我們哭泣,會讓大腦的交感神經放鬆,而提升體內副交感神經作用,所以哭完後會比較容易感到放鬆、壓力被釋放、也比較好入睡。




每個眼淚都代表真實的你,每次哭泣都是認識自己的機會

很喜歡蘇心理師裡面提到一句話:

「眼淚的出現一定有想要提醒我的訊息,要讓它流出來我才聽得見。」

眼淚是代表最真實的你,透過哭泣,幫助我們直面自己的內心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而當我們越接納自己的每個狀態,就越有力量活出自己原始最自在的樣子。



練習不帶評價的哭

在影片中蘇心理師提到,很多人在哭泣時,會一邊哭一邊自責:

「我怎麼這麼沒用,我怎麼還在為了這個難過?」

這樣哭完後不但沒有釋放情緒,反而讓心情更糟了。

蘇心理師鼓勵我們,練習不帶評價的哭,讓自己好好單純的哭泣。

透過這個眼淚和自己好好對話,擁抱受傷的自己。


影片中還有分享如何好好地哭,包括事前預備、哭之後可以做哪些事,幫助自己更完整了解、探索自己內在,非常鼓勵大家可以去看影片👉:「心理師教你 如何好好哭



改變永遠不嫌晚

當我開始下定決心,想要改變自己處理情緒的模式,想要改變自己看待自己的態度。

練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練習好好愛自己,而這過程老實說並不容易。


我時常感覺自己沒有任何改變,例如:遇到挫折一樣容易責備自己;面對要完成的事還是依舊焦慮;在想哭的時候,仍然習慣的趕快壓下來不想被發現。

有時覺得自己好像有比較進步,好像可以接納各種狀態時,過幾天卻又讓我陷入討厭自己的念頭中。有種往前五步,卻又退後兩步的感覺,進步緩慢。


但某天我突然心裡冒出想法:

「這樣的狀態不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嗎?練習接納每個狀態的我,練習不管在什麼狀態中,不評價自己。」

當我們願意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就是改變的開始,每個人的改變,都是認識自己的旅程,沒有所謂應該要快或慢。


願我們都找到那個最初單純的自已,活出自由自在的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無尾熊太太(OK)的沙龍
6會員
31內容數
因為發現自己有嚴重完美主義拖延症,所以不斷找尋可以解決改善的方法,這裡會記錄對於完美主義,我所蒐集到的資料、我所觀察到的一些現象,還有我在面對自己的完美主義拖延症的心得與體悟。:)
2023/11/24
今天參加了日更三十創作營的【Chill Chill聊聊】,很幸運這場加開的場次,有報名成功! 今天參加的是早安傑森主持的場次, 結束後才想到,這場Chill Chill聊聊聚集了一群早起報名的人!
Thumbnail
2023/11/24
今天參加了日更三十創作營的【Chill Chill聊聊】,很幸運這場加開的場次,有報名成功! 今天參加的是早安傑森主持的場次, 結束後才想到,這場Chill Chill聊聊聚集了一群早起報名的人!
Thumbnail
2023/11/23
今天嘗試了在超過200人的創作者社群自我介紹,以及分享看法。 雖然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什麼, 但對害羞內向的我,卻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 通常一個群組只要超過50人以上,且大多不是熟悉的人,我就會開啟潛水模式。
Thumbnail
2023/11/23
今天嘗試了在超過200人的創作者社群自我介紹,以及分享看法。 雖然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什麼, 但對害羞內向的我,卻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 通常一個群組只要超過50人以上,且大多不是熟悉的人,我就會開啟潛水模式。
Thumbnail
2023/11/23
今天不寫文章~ 分享一首很喜歡的歌,是江美琪的「跟自己說話」 裡面最喜歡的一句是: 我和我自己,接受生命的傷。褪去的每粒沙,都讓我變成現在每一個自己,愛的模樣。 我很喜歡跟自己說話, 跟自己說話幫助我更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每個時刻、每個部分。 感
Thumbnail
2023/11/23
今天不寫文章~ 分享一首很喜歡的歌,是江美琪的「跟自己說話」 裡面最喜歡的一句是: 我和我自己,接受生命的傷。褪去的每粒沙,都讓我變成現在每一個自己,愛的模樣。 我很喜歡跟自己說話, 跟自己說話幫助我更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每個時刻、每個部分。 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真實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們家老大。他有時候有在睡夢中醒來,沒看到我在旁邊,會哭得非常的淒慘,會一直在那邊喊著「我想爸爸」、「爸爸你在哪裡」。 這個問題我後來反思過,因為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我曾經使用「你再不聽我的話、再不怎麼樣…我就離開」,造成他因為還想繼續玩玩具,轉頭發現我離開……
Thumbnail
真實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們家老大。他有時候有在睡夢中醒來,沒看到我在旁邊,會哭得非常的淒慘,會一直在那邊喊著「我想爸爸」、「爸爸你在哪裡」。 這個問題我後來反思過,因為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我曾經使用「你再不聽我的話、再不怎麼樣…我就離開」,造成他因為還想繼續玩玩具,轉頭發現我離開……
Thumbnail
大部分父母親送初次上學的孩子上學,都會上演幾齣悲情戲。我看過最誇張的是一位小男生,每天上學時都會和他媽媽上演生離死別,抱住他媽媽的腿跌倒在地,任他媽媽拖行就是不鬆手,學校還要派出三四位老師才能將他們分離,小男孩跪哭在地直到看不到母親的身影為止。然後讓我傻眼的是,他母親才走沒兩分鐘,他居然開心的拉著同
Thumbnail
大部分父母親送初次上學的孩子上學,都會上演幾齣悲情戲。我看過最誇張的是一位小男生,每天上學時都會和他媽媽上演生離死別,抱住他媽媽的腿跌倒在地,任他媽媽拖行就是不鬆手,學校還要派出三四位老師才能將他們分離,小男孩跪哭在地直到看不到母親的身影為止。然後讓我傻眼的是,他母親才走沒兩分鐘,他居然開心的拉著同
Thumbnail
之前看到哥哥將筷子插在碗裡時, 提醒過他,筷子不要這樣放。 那晚,吃晚餐的時候,見他又把筷子隨手插在碗裡... 我:筷子拿起來平放。 哥:我吃不下了,這些是要給祖先吃的。 我:............。 因為不想盲目禁止,屢屢當他問為什麼時, 大部分時候我會解釋為什麼不行。
Thumbnail
之前看到哥哥將筷子插在碗裡時, 提醒過他,筷子不要這樣放。 那晚,吃晚餐的時候,見他又把筷子隨手插在碗裡... 我:筷子拿起來平放。 哥:我吃不下了,這些是要給祖先吃的。 我:............。 因為不想盲目禁止,屢屢當他問為什麼時, 大部分時候我會解釋為什麼不行。
Thumbnail
前言 在每個人的成長旅程中,有時命運會以令人猝不及防的方式改寫我們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一名孩子在寂寞中成長,失去最愛的阿嬤後,他迷失了方向,進入了一場深刻的人生探索。 襁褓的孩童 生於寂寞,孩子從小由阿嬤及親戚撫養長大,培養出一種孤獨的性格,不願分享心事。 最後的年夜飯 在一個
Thumbnail
前言 在每個人的成長旅程中,有時命運會以令人猝不及防的方式改寫我們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一名孩子在寂寞中成長,失去最愛的阿嬤後,他迷失了方向,進入了一場深刻的人生探索。 襁褓的孩童 生於寂寞,孩子從小由阿嬤及親戚撫養長大,培養出一種孤獨的性格,不願分享心事。 最後的年夜飯 在一個
Thumbnail
一早,就跟老周哭著說不想出門。 踏出房門的那一刻,我恢復成冷靜理事的角色,陪媽媽吃早餐、說說話,然後趕著接小孩、集合、搭車。 前往殯儀館的路上,車上一片安靜,情緒逐漸滿溢。
Thumbnail
一早,就跟老周哭著說不想出門。 踏出房門的那一刻,我恢復成冷靜理事的角色,陪媽媽吃早餐、說說話,然後趕著接小孩、集合、搭車。 前往殯儀館的路上,車上一片安靜,情緒逐漸滿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