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掉髮的 DOs & DON’Ts——對身體慈悲,是愛自己的起點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雖然英文裡的DOs & DON’Ts 通常都寫成複數,但本文只能先各講一個喔。

中老年人普遍遇到的健康問題之一就是失眠、掉髮,以致於生理上、心理上都備受威脅。

所以,一看到相關產品便不死心地一試再試。若嚴重到需要吃藥,也是毫不猶豫地張嘴就吞。

彷彿自己為了身體健康可以不顧一切,豪擲千金。

然而,若一直不滿意結果,那麼,是否該回頭反思

#生活的自然之道呢?


事實上,掉髮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失眠只是其中一個,而失眠本身的原因也是有很多可能性。

本文只是提供萬千之中的一種可能性,或許你可以參考看看,

若願意先回歸自然之道,之後可能會發現不只是不再失眠掉髮,很可能還會改變你生命的軌道,走向更清明、更光明的未來。


簡言之,這一件該做的事是「睡前要練習攤屍式」;這一件不該做的事是「睡前不要滑短影音」。


#睡前不要滑短影音

這一點的發想是來自於

章成禪師最近的一堂「樸素禪修課」,其中「大日如來訊息」再次給予我非常切身的體悟,清楚其來龍去脈後也讓我有力量,當晚睡前就沒看手機。一夜好眠帶來的滋補效果,第二天的氣色精力已然給出了答案。


不過,第二晚起疑「果真如此?」於是,滑了好一會兒才睡。結果,身體雖已累,但就不容易入睡了。

接連幾晚都將手機留在門外,乖乖做好睡覺這一件事,果然都帶來了好結果。

其實,禪師於2023年五月稍微提及短影音,當時,我還慶幸自己沒這習慣。一年多來,竟已不知不覺以此為睡前消遣;而同一時期煩惱著:怎麼變得不好睡!頭髮掉得也太多了吧!!真的深刻體會到「身而為人」就是有他該做與不該做的事情。否則,你在末端所看到的問題林林總總,又為解決問題無所不用其極,卻極可能只是自己輕忽了自然之道使然。

禪師所著《心經》提到「當代的五蘊」(註一)且說「莫被當代的五蘊覆蓋」。

上個世紀七零年代流行的養生法如多喝蔬菜果汁,當時的人們群起仿效,但是為什麼有人做有效,有人做沒效?這個道理直到今日仍是如此。現在流行的低醣飲食、生酮飲食、超慢跑⋯⋯正是這個時代的五蘊!你看到那麼多人都得到了成效,也會想做。然而,很有可能是「別人做有效,你做沒效」,或者一個月、一年有效,長期下來又沒效⋯⋯那當中其實需要很多的個人反思。簡言之,有效與否並不單純是方法本身,因為應用方法的人是你,而你的身體、心理對這些方法有什麼反應?若是跟別人出現的反應不一樣,你看得出來嗎?願如實接受嗎?還是硬要為了「別人的有效」而勉強自己的身心去配合?


必須出來為你自己作主才是!


故此,若是生酮飲食引起的失眠掉髮,解決方法怎會是再去補充更多的保健食品呢?

故此,短影音之類、各種養生法,其本身或許沒有不好,都是要看你怎麼用。It’s up to you!


#睡前要練習攤屍式

想愛自己、愛自己的身體、愛自己的一切,這樣的人要睡覺的時候,是怎麼對待身體的呢?

不妨先回想一下自己是怎麼上床的?怎麼躺下的?躺平後的身體姿勢又是什麼樣子呢?


一個愛自己的人,該怎麼把自己放到床上?

有意識地做好這件事,有如擺放一件瓷器精品般,在床鋪上安放自己的身體,這便是攤屍式,是你對自己的誠心誠意,是入眠的第一步。


瑜伽體位法中的「攤屍式」,把身體當作死去的屍體,其實就是一個人「愛自己」最真實的展現。

有點恐怖吔,為什麼要當身體死了,才是愛自己呢?

嗯,這就是攤屍式的秘密了。


不過,老師在此可以儘量把它的原理做一文字說明,讓你了解,也希望能讓你有力量去實踐。

那秘密就是:身體有他自己的運作系統,你只要做你該做的,不做你不該做的,也就是不去干擾他,這就是健康的第一步。

打個比方來說,這很像是一個強勢的媽媽(大腦),與一個相形之下顯得懦弱的孩子(身體)之間的關係


世人多歌頌父母之愛之偉大,卻看不見孩子對媽媽的愛,往往是比媽媽愛孩子更多的。

所以,被父母虐待後,孩子常常都還是願意回頭去照顧他們。

(身體也常被你的頭腦虐待,可是,頭腦會以為是他是為了身體好⋯⋯)


或許是因為不被彰顯,所以「身體」這份默默包容的深情一旦被覺知,就顯得更加深長。

父母真正能為孩子做的,除了養育,在孩子有自主意識後,就是不要去干擾他,企圖改變他;

一如晚上該睡覺的時間到了,頭腦就不該去干擾身體一樣。

睡前不去滑手機,就是不去干預身體的自主性,就是你選擇去愛自己了。


攤屍式,表面上看是身體死掉,但其實,這只是個引子。

真正要「死一下」的是錯亂紛飛的頭腦、念頭、情緒、假我——精微體(註二)。


做攤屍式時,人像屍體一樣一動也不動地躺著,心法是「全身都不用力」。

簡單嗎?其實,不論難易,你都只能一點一滴、實實在在去累積「你與身體」的協作。

身體上、心理上有意識的放鬆,可以消除所有的緊張;

把自主權還給身體,身體才能自主去修復、充電。


攤屍式也是連結身體和心靈之間的橋樑,配合呼吸法去練習能引你開發出更深更廣的「覺」。

攤屍式的心法,老師在《Discover Yoga 探索瑜伽》(註三)從印度神話、靈性省思兩方面介紹過。

在此則更多著墨於身體姿勢上的調整。 雖然每個步驟難以用文字細講,還是擇其精要,簡單介紹。

這邊列出了十五項之多,但是先擇其一二每日實練,方為上策。


#攤屍式的細緻做法

一、軀幹的調整

1. 坐在床上,兩腳伸直。兩手掌輕撫兩腰後側,順勢而下,來回撫觸臀部,旨在放鬆,喚起覺知。

2. 腹部內凹,手肘和前臂倚在床面,慢慢往後躺下,過程中盡量慢速,不要移動臀部或腿部,將脊柱一節一節安放好。

(每個人身體條件不同,實際狀況因人而異。)

3.躺好後,感受脊椎,想像脊椎向身體兩側延伸開來,脊柱兩側平均接觸床面。

4.感覺後腰是否拱起?若一直在出力拱著,要找一塊軟墊托住。

5. 放鬆雙腿,將雙腳腳尖自然側向,不隨意移動。


二、頭部、眼睛和牙齒的調整

6. 雙手把後腦勺安放在枕頭中央。後腦勺下方的枕骨處有倚靠。

7. 輕輕閉上雙眼,放鬆。

8.整個口腔都不用力。注意是否緊咬牙根。


三、手臂的調整

9. 肩胛骨向兩側延伸,兩肩不緊縮。

10.手肘彎曲,兩手臂自胳肢窩向外伸展,安放在床面,手臂與軀幹兩側的角度在45度以內。

11.注意兩手是否高舉過頭?如此會刺激大腦。

12. 放鬆手指頭,手掌全部不用力。


四、鼻子的調整

13.瞇著眼睛看鼻尖,連到胸部中央,要在一條直線上,不偏斜。

14.自然呼吸。多去觀察,而非控制。

15.收攝眼睛、耳朵;記得「往內看、往內聽」。


raw-image



圖:出自《Discover Yoga 探索瑜伽》P204~205

示範:楊逢財老師



註一:《心經》P33-40,傳訊者章成禪師、M. FAN,商周出版 2018年

註二:《智慧瑜伽——薄伽梵歌首二章的身心靈秘密》P177-186,江信慧著,商周出版 2023年

註三:《Discover Yoga 探索瑜伽》,江信慧、楊逢財著,文經社出版,2008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信慧的沙龍
6會員
73內容數
如果你正為飲食所苦;如果你正為體質所苦;如果你正為疾病所苦;請試試這套瑜伽飲食療法。不管你是不是正在練瑜伽,這套來自古文明印度的飲食,均適用於任何人。 運用印度韋達養生飲食,你可以調整體質,免受不平衡之苦。認識自己的體型,你會知道如何預防疾病,對付疾病,甚至可以預知自己容易得什麼疾病。   
江信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慶祝可解釋為———自己有在行善,有在做積累福德之事,然後也願意#獎賞自己 #先有慶後有祝,亦即,你的確有在做人生功課,有在累積善,有餘慶,然後你#真心要對自己好。 這裡不是講大型的慶祝活動喔。 慶祝也可以是你很個人的事,而且是你在年終的此時此刻, 在有感謝、有反省之後,決定要獎賞自己而去做的事。
Thumbnail
2024/12/31
慶祝可解釋為———自己有在行善,有在做積累福德之事,然後也願意#獎賞自己 #先有慶後有祝,亦即,你的確有在做人生功課,有在累積善,有餘慶,然後你#真心要對自己好。 這裡不是講大型的慶祝活動喔。 慶祝也可以是你很個人的事,而且是你在年終的此時此刻, 在有感謝、有反省之後,決定要獎賞自己而去做的事。
Thumbnail
2024/12/31
時間來到今年的最後一個月了,聖誕節也近了,原本開心準備過節的,卻還是會因為某事苦惱,或某人離世而摻雜一絲絲抹不掉的傷悲。 #悲不可免 「悲」是人類本能,是基本情緒,很自然啊。 話雖沒錯,但每一種基本情緒也都有與其對應的行動傾向。 恐懼,是因為面臨危險;恐懼的行動傾向是逃避,或戰鬥。
Thumbnail
2024/12/31
時間來到今年的最後一個月了,聖誕節也近了,原本開心準備過節的,卻還是會因為某事苦惱,或某人離世而摻雜一絲絲抹不掉的傷悲。 #悲不可免 「悲」是人類本能,是基本情緒,很自然啊。 話雖沒錯,但每一種基本情緒也都有與其對應的行動傾向。 恐懼,是因為面臨危險;恐懼的行動傾向是逃避,或戰鬥。
Thumbnail
2024/12/03
忘不了的是他講話的特色———每個字、每個音都拖拉得很長~很長。有些人講話慢,但是會讓你覺得他思路有條理,說話有精神,用字還有啟發人心的能量。然而,第一次聽到這位老師講話,他的「慢」真的讓我嚇了一跳,心中的聲音是「有狀況!」如今回想,那種狀況應可說是「有氣無力」⋯⋯印象中很常強調動作要「拉長」。
Thumbnail
2024/12/03
忘不了的是他講話的特色———每個字、每個音都拖拉得很長~很長。有些人講話慢,但是會讓你覺得他思路有條理,說話有精神,用字還有啟發人心的能量。然而,第一次聽到這位老師講話,他的「慢」真的讓我嚇了一跳,心中的聲音是「有狀況!」如今回想,那種狀況應可說是「有氣無力」⋯⋯印象中很常強調動作要「拉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現在流行的生酮飲食、超慢跑⋯⋯正是這個時代的五蘊!你看到那麼多人都得到了成效,也會想做⋯⋯簡言之,有效與否並不單純是方法本身⋯⋯ 必須出來為你自己作主才是 身體也常被你的頭腦虐待,可是,頭腦會以為是他是為了身體好⋯⋯ 身體這份默默包容的深情一旦被覺知,就顯得更加深長。 真正要死一下的是⋯⋯
Thumbnail
現在流行的生酮飲食、超慢跑⋯⋯正是這個時代的五蘊!你看到那麼多人都得到了成效,也會想做⋯⋯簡言之,有效與否並不單純是方法本身⋯⋯ 必須出來為你自己作主才是 身體也常被你的頭腦虐待,可是,頭腦會以為是他是為了身體好⋯⋯ 身體這份默默包容的深情一旦被覺知,就顯得更加深長。 真正要死一下的是⋯⋯
Thumbnail
1. 注意身體給的訊號 它叫你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 不是你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生病,只因你不乖,不聽它的話。 靜下來,聽身體細微的聲音, 而不是頭腦那個霸道、 滿嘴跑火車的傢伙。 2. 把它當一生的好朋友 你濫用,它就病痛折磨你。 跟它一起暢遊世界,便讓你看見 無敵美景。 相信
Thumbnail
1. 注意身體給的訊號 它叫你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 不是你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生病,只因你不乖,不聽它的話。 靜下來,聽身體細微的聲音, 而不是頭腦那個霸道、 滿嘴跑火車的傢伙。 2. 把它當一生的好朋友 你濫用,它就病痛折磨你。 跟它一起暢遊世界,便讓你看見 無敵美景。 相信
Thumbnail
我需要學習回到自己,做自己愛做的事、做擅長做的事,但是我太容易為了證明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眼光都在別人身上不在自己身上,你們知道嗎?這是一個焦慮的源頭,焦慮壓力也會是疾病入侵的管道。 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這句話是在提醒我自己。我實在知道自己前幾年壓力大的狀態,到現在看見自己落髮、內分泌失調
Thumbnail
我需要學習回到自己,做自己愛做的事、做擅長做的事,但是我太容易為了證明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眼光都在別人身上不在自己身上,你們知道嗎?這是一個焦慮的源頭,焦慮壓力也會是疾病入侵的管道。 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這句話是在提醒我自己。我實在知道自己前幾年壓力大的狀態,到現在看見自己落髮、內分泌失調
Thumbnail
對自己好一點,這個簡單的建議似乎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但卻經常被忽略。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經常專注於工作、家庭、朋友和各種義務,而把自己擱置在後頭。
Thumbnail
對自己好一點,這個簡單的建議似乎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但卻經常被忽略。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經常專注於工作、家庭、朋友和各種義務,而把自己擱置在後頭。
Thumbnail
一般情況下,自己的身體必然由自己負責,當然有一些特殊情況是要將身體交托給醫生、看護等專業人士,但現在暫且不談這些例外。 因為身體是你的,所以你必須對自己身體負責。飲食固然要健康、運動不得不做,還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早睡早起、均衡飲食、保持衛生等等。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年青的時候誰不曾恣意使喚自
Thumbnail
一般情況下,自己的身體必然由自己負責,當然有一些特殊情況是要將身體交托給醫生、看護等專業人士,但現在暫且不談這些例外。 因為身體是你的,所以你必須對自己身體負責。飲食固然要健康、運動不得不做,還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早睡早起、均衡飲食、保持衛生等等。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年青的時候誰不曾恣意使喚自
Thumbnail
身體是恩人,你要感謝他;特別是晚上睡不著的時候⋯⋯ 懂得尊重身體了,你慢慢地也能分辨某些所謂修練,或「阿育吠陀」療法合不合乎「常理」;若不合理,就不該去做。人確切能修練的部分在於「感官」、「心念」、「假我」、「智性」,而屬於身體內部的那個自動化系統,對他應該有「畏」——敬畏,倒不是縮在一旁發抖那種畏
Thumbnail
身體是恩人,你要感謝他;特別是晚上睡不著的時候⋯⋯ 懂得尊重身體了,你慢慢地也能分辨某些所謂修練,或「阿育吠陀」療法合不合乎「常理」;若不合理,就不該去做。人確切能修練的部分在於「感官」、「心念」、「假我」、「智性」,而屬於身體內部的那個自動化系統,對他應該有「畏」——敬畏,倒不是縮在一旁發抖那種畏
Thumbnail
愛自己有時並不等同於自我提升,它是更深刻、更內在的層次,關於對自己的感受及傾聽自己的需求。是身體、心智、靈魂的合一,以正確的方式來練習對自己的愛吧。
Thumbnail
愛自己有時並不等同於自我提升,它是更深刻、更內在的層次,關於對自己的感受及傾聽自己的需求。是身體、心智、靈魂的合一,以正確的方式來練習對自己的愛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