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但是,成功的演講無法單靠練習所達成。

上台演講前的 4 個準備關鍵
上台前的練習非常重要,然而練習是一個「確定目標」後的過程,因此,演說是否會成功,更多的是取決更早的階段,也就是決定努力方向的時候。若是一開始的準備方向便錯了,那接下來的練習也會白費,變成另一句俗話:「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因此,有幾件事情,是打造成功的演說必須得做的準備。
我們大致整理了一下幾個關鍵的步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看到標題對你提出的疑問時,你可以先自己回答看看,然後再看下去。
如果發現你所想的,和我們所說的是一樣的,那麼恭喜你,你一定是個很厲害的演說家!!
問題一:你的演說場合?
演說場合決定簡報形式。
對正在摸索上台演講的人來說,演說場合是最重要的一項關鍵。
根據不同的演講場合,簡報呈現形式需要隨之而變。當然,呈現形式的改變不代表你的演講主題會不同,而是「呈現給觀眾的方式」會不同。
演說場合有非常多種,包括學術研討會、KPI 報告、公司政策宣導、行銷活動宣傳、產品發表會等。在這麼多種的演說場合中,依據「呈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 2 種性質:
- 遊說型演說 Persuasive Presentation
- 資訊型演說 Informative Presentation
那麼,這 2 種性質的演說,對於演講者有什麼差異呢?
開始解釋之前,我們先看個範本影片:
經典案例 - 賈伯斯的蘋果發表會(你可以邊看邊想這個案例屬於哪種性質):
在看賈伯斯的發表會影片中,你可以注意到幾個套路:
賈伯斯的簡報非常簡單,基本上都是圖片,頂多加一些文字。
賈伯斯不斷營造「使用者情境」。
像是傳統滑鼠、觸控筆好麻煩,為什麼手機不能直接用手指在螢幕上操作?
賈伯斯沒有提到任何的技術與工程問題,甚至開發流程。
當時的蘋果發表會造成了手機市場的空前轟動,先不論蘋果在當時的技術上的確非常先進,我們在這裡關注的是賈伯斯「如何呈現」IPhone 的厲害之處。
在這場發表會後,不管是現場觀眾,還是看到這部影片的普通民眾,甚至整個市場,都一窩蜂的開始「行動」; 也就是買一台 IPhone。
看到這,你應該已經察覺到,這個蘋果發表會的經典案例,便是屬於「遊說型演說」(或者你本來就知道,那還是得謝謝你花時間看我解釋了老半天)。賈伯斯目的就是要觀眾在這場演講後,開始「行動」,開始買 IPhone!
有了遊說型演說的畫面後,我們開始解釋 2 個演說形式的細節:
遊說型演說 Persuasive Presentation
- 目的:透過演說,獲得觀眾對某件事的認可,甚至開始「採取行動」。
- 演說場合:
- 產品/技術發表會
- 宣傳活動
- 股東集資大會
- 呈現形式 & 特徵:
- 簡報清晰、簡單易懂
- 營造「情境」
- 分享主題的來龍去脈,有種說故事的感覺
- 避免過多的技術細節 ; 有時還是得有細節,這取決於聽眾性質,也就是本文的問題二
- 鼓勵聽眾採取「行動」,像是買產品、加入你們的活動、一起做某件事等
資訊型演說 Informative Presentation
- 目的:透過演說,傳達聽眾需要知道的事。
- 演說場合:
- 學術研討會
- KPI 報告
- 公司介紹與政策宣導
- 員工教育訓練
- 計畫提案
- 產品使用說明會
- 呈現形式 & 特徵:
- 簡報複雜,充滿資訊
- 需要常解釋細節,像是業績、技術內容、品質管控等
- 很多 Q&A
- 較無聊(好啦,如果你可以把資訊型演說呈現得很有趣,算你厲害!)
最後,畢竟遊說型演說都有範例了,不能偏心,對吧。
附上一個資訊型演說的範例,給大家參考:(如果你覺得內容很硬,那就對了!這就是大部分的資訊型演說)
問題二:你的聽眾屬性?
如果你對於業務、行銷等商業活動有興趣,那麼你一定知道「目標族群」 TA (Target Audience) 的重要性。準備演講前,演講的內容與呈現方向很大部分取決於你的 TA 到底是誰,以及他們到底有興趣的是什麼?
對於聽眾的分析可以很複雜,但是這邊提供兩個大方向給你們參考(行銷專家們請容我們獻醜):
文化背景(國籍)
地球村的現在,我們接觸到的聽眾來源越來越廣了。一場演說中,台下的觀眾除了本地外,可能也來自歐美、大陸、日韓等國家。每個國家背景的人都有不同的習慣,而這就會影響你的內容與演說方式(我以前對文化這件事根本不以為意,結果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教訓)!
我把聽眾的文化背景大致分為「歐美聽眾」與「亞洲聽眾」,以下說明在面對這些聽眾時,應該掌握的幾個要點:
歐美聽眾:
- 簡報資料力求簡潔,早點進入主題,避免花太冗長的時間鋪陳。
- 資料的「事實性」非常重要,盡可能放上數據與圖表等佐證。
-> 之所以特別提到資料的「事實性」,是因為歐美聽眾對於疑惑的事情會直球對決,所以任何謊言或含糊帶過的事很容易被一層層拆穿 - Q&A 的時間留長一點,歐美聽眾很愛問問題。
亞洲聽眾:
- 進入主題前,可以多花一點時間介紹自己,並向在場的重要人士致意。
-> 自我介紹目的在於讓對方看得起你。亞洲聽眾很習慣依據你的過往經驗,決定接下來對你的信任度 - 簡報資料可以更硬更扎實(亞洲人就好這味)
- Q&A 的時間留一點點就好。可以的話,你可以自己準備幾個問題自問自答(看起來有點可憐,但有用)。
結束這 part 前我要澄清一下,以上不含任何的歧視和偏見,這些都是真的啦!
位階/職位高低
搞清楚在場人士的位階有 2 個好處:
- 找到握有決策權的人 = 抓到進攻對象:
一場演說中,除非是大老闆們的聚會場所,不然 10 個聽眾裡,大概只有 1 - 2 個是對你有利益的人,也就是日後真正會買單的客戶。所以知道在場的人的位階後,你可以毫無顧念地對他進攻! - 微調你的演說方式: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 假如今天的聽眾是工程師,那他一定對技術性資訊很有興趣
- 假設今天的聽眾是採購人員,那他一定對成本有很多問題
- 假設今天的聽眾是老闆,重點就是商業利益
問題三:你要傳達的關鍵訊息?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你覺得自己準備的簡報資料很多有趣、有價值的點,結果聽眾根本不買單,也抓不到你要表達的重點。
如果你有類似的痛點,恭喜你闖入了演講人最常踏到的誤區。很多時候,準備資料的我們對自己所在的圈子太熟悉了,結果越做越開心,想放的資訊太多,卻忽略了外行人根本不了解你要表達的重點。
那麼,如何「創造關鍵訊息」?很簡單,掌握一個原則:
切勿貪心。一次演講只創造一個重點。
像是一首歌,Punchline 太多反而讓整首歌令人疲乏,而且找不到記憶點。所以不論演講長短,都要想出一個關鍵訊息。
關鍵訊息,或者核心訊息 Core value,可以想像成,你想要聽眾在演講結束後,可以帶著走的記憶點。
問題四:你想要產生的連結?
這點和第三點「關鍵訊息」有點相像,都是關於如何創造令聽眾有感的記憶點。
你可以想像一下,「連結」就是演講結束後,他會記得你的方式。聽眾也許會記得你的名字、你的公司,或者你創造的關鍵訊息。那麼,要怎麼樣連結呢?這大概是整個演講中最困難的問題了(至少對我來說是啦),不過有幾個方法可以給大家參考:
- 反覆提及關鍵訊息:
在演講開頭、中段與結尾等不同的時間點,重複提到「關鍵訊息」。 - 詼諧幽默的演講氛圍:
不得不承認,有趣的演講一定比較容易令人印象深刻。 - 演講前與演講後的互動:
很多講者會在演講開始前,主動和台下的聽眾攀談,或者在演講結束後,和留著的聽眾聊個天。 - 安插暗樁:
Q&A 是相對容易讓聽眾認真的環節,你可以安排一個暗樁提出設計過的問題(這招很管用)!
寫到這裡,非常謝謝各位花時間看完,我們誠心地希望大家可以對上台演說這件事和我們一起學習!
當然,如果有任何指教(一定有更專業的人啦),超級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