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老實說沒有想太多,就想看看作者是要探討甚麼關於夢想的事,結果越看是越不得了,想不到這件事情如此嚴重,讓一群看似做好事、很熱心的大人們,事實上在做著傷害年輕人的事;但是人生如果沒有夢想真的是可以的嗎?也許是世代不一樣了、也或許是這個年代真的讓很多年輕人看不到未來更是不敢做夢;但無論如何相當同意作者說的「大人們就該營造出讓年輕人有希望的環境啊」
作者是一位講師,內容主要是針對職涯部分,因此在文章中提到了不少自己做實體調查的內容分析,從中發現了在社會上其實到處都在要求人們有夢想、倡導著有夢想才會有美好未來;但事實上這根本只會造成壓力、也不符合現實狀況,舉例來說去一家公司應徵時,常常會得到有什麼夢想或是願景的提問?這時候如果回答私人的想法那肯定是被打槍、如果回答沒有的話又彷彿人生沒有想法、結果只能講出跟該公司相關的內容,那不就是等於應徵一家公司就換一個夢想嗎?🤣🤣🤣
而根據作者的分析之後,大概統整出幾種類型,第一種是「等待型」就是一種等待邂逅夢想的狀態,意思是因為沒有明確夢想但也擔心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只好等待了;第二種是「趕鴨子上架型」也就是像是要給別人一個交代,而且這樣作也可以讓自己有一個專注目標但事實只是應付而已;第三種是「捏造型」顧名思義跟前面說的應徵狀態一樣,對方愛聽甚麼就說什麼,採取的是陽奉陰違戰術,而這三種類型清一色的都算是被大人跟前輩夢想勒索的受害者。
那麼選擇職業就可以等同於夢想嗎?似乎對於很多人的理解來說是如此,想要成為一名歌手、成為一位醫生、或者說在某某領域的高手等等;但後來有許多達到職業設定的人在回饋給作者時提到,職業比較像是帶來經濟報償的手段,好比想要成為一名職業棒球選手,實際操作起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只是如果這樣就是完成夢想了,那麼好像也太簡單了點(?)這時候其實可以回到每個人對於夢想的定義跟理解,不是每個人都有很高的才能跟天賦、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也都不相同,因此夢想應該要是甚麼樣子?是不是非得是個職業才行?真的是沒有這樣的必要。
書裡面的第三章標題是「好心做壞事的共犯」這個身份不是別人而是學校老師,以個人的經驗來說如果成為共犯勉強還好,多的是老師其實也不曉得到底要如何引導孩子?結果最後孩子們在升學時、選擇人生下一個階段該如何前進時,也只能繼續硬著頭皮試試,在這之中唯一能不受到影響的,就是那些成績很好的資優生或者是家庭背景社經地位很高的孩子們,因為他/她們暫時性的不太會被追問、被要求思考夢想是甚麼?可是該來的總是會來,許多被作者訪問的高材生們通常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幹嘛?因為在學校裡只要可以考試拿高分就好了;但夢想沒有絕對答案、沒有評分機制,所以某個層面來說這是每個人的生涯議題,沒有人可以避免去面對。
那麼夢想到底應該要是怎樣的答案?沒有夢想就不行嗎?在這邊作者提到了三個要素,在簡化之後的順序是must(必須做)can(能夠做)will(想要做) 意思是其實先去看看日常生活裡有沒有甚麼是自己會像是成癮般的一直做?夢想說出來會讓人覺得遙不可及、甚至覺得像是瘋了之類的,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是在旁人眼裡是瘋狂的表現,廢寢忘食、六親不認、專心一致的在自己想要做的事,倘若有如此會讓自己著迷的事,那它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跟切入點,而一切也只需要把焦點放在must就好,因為它代表著是經驗跟行動力,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實際操作、真正的去接觸跟動起來,那麼就很難有後續的延伸,只是想、只是口頭紙上談兵那都是沒有意義的。
夢想不會憑空而來,有可能在閱讀了一篇文章後產生了想法、有可能因為參與了某項活動而開始萌芽、也有可能在跟朋友聊天之後引發了一些念頭,總之好好過日子是最基本的一步,書裡面分享到有很多名人都不是一開始就訂好自己的夢想跟歷史定位,像是愛迪生先生、是因為被學校放棄且只有媽媽支持自己,便在家不斷的做了許多實驗才成為發明大王;達爾文先生聽從父親要求讀了醫學但實在太沒興趣了,後來去過了幾年航海生活後研究出了進化論。
整本書特別想要講的,就是「大人們不要去干預孩子們的夢想」說真的這確實不容易,因為透過學校教育、經過社會洗禮之後,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已經被磨光了好奇心、被默默的弄成追求標準化答案的一員,這時候如果再來這最後也是最致命的一擊,不論是攻擊還是潑冷水都只會讓年輕人對於大人看到就想逃、對於外界事物漠不關心、甚至成為不必要就不社交的族群。
但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內心渴望想要做的事,好好當個人也好、好好追逐夢想也好,這一切沒有真正的標準答案,讓自己盡情享受的活下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