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系列
有時我們以為,掌控感是靠「把一切做好」得來的。拼命把行程塞滿,做規劃、設定目標,生活看似有條理,內心卻常浮現一種隱約的虛空感,就像一艘航行中的船,雖然有導航,卻不知道究竟往哪個港口去。
真正的掌控感,不是「一切可控」,而是「知道自己想成為誰,活出怎樣的價值」。正如薩特(Jean-Paul Sartre)在《存在與虛無》中寫道:
「人的自由,不在於選擇什麼條件,而在於選擇如何面對它們。」
換句話說,生命的掌控,不是全盤掌控外在環境,而是掌握內在的定位與方向。
如何辨識自己的核心價值
許多人感到迷失,是因為日常行動未必與自己的核心價值一致。價值不是目標,不是「我要升職、減肥、買房」,而是你認為什麼是重要的、值得投入生命的東西。
舉例來說:
- 有人重視誠實,即使工作不穩定,也不願違心討好。
- 有人重視創造,即使賺得不多,也要留時間寫詩、畫畫。
- 有人重視連結,比起成就,更在意能與人深度互動。
✦ 辨識核心價值的小練習:
- 回想過去哪些時刻,自己特別有熱情?那背後代表了什麼價值?
- 觀察當你為什麼事生氣,往往那代表你的某個價值被侵犯了。
- 列出 10 個你覺得重要的詞(如:自由、愛、創意、誠實、冒險),再精煉到 3 個最核心的。
當行動與價值一致時,內在會產生穩定的力量感,即使環境不可控,也較不易迷失。
目標設定與「意義感」的區別
我們常把「設定目標」當成找回掌控感的手段,卻忽略了:目標若與內在意義脫節,完成了也未必讓人滿足。
尼采曾說過一句深刻的話:
「知道生命為什麼而活的人,幾乎可以承受任何怎麼活。」
意義感,不是完成多少件事,而是在做每件事時,知道它為什麼值得做。
目標設定常陷入「績效思維」:
- 賺多少錢;
- 學多少技能;
- 減多少公斤。
而意義感問的是:
- 這件事是否連結到我的價值?
- 它是否讓我成為更真實的自己?
- 它是否服務我關心的世界?
例如:
- 目標:「我要每週健身三次」 → 意義感:「我希望尊重和照顧自己的身體,活得有活力。」
- 目標:「我要升職」 → 意義感:「我希望發揮影響力,帶領團隊創造有價值的成果。」
當行動帶著意義,掌控感自然內生,而不是靠結果堆砌出來。
面對無力感時的五個行動步驟
當生命遇上瓶頸或變故,無力感常常蔓延。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用」。與其硬逼自己正能量,不如用具體行動一點一點撐開掌控感:
✦ 允許當下狀態
強行抗拒無力感,反而讓內耗更大。先承認自己的情緒:「我現在很茫然,沒關係,這很正常。」
✦ 縮小行動範圍
與其焦慮「未來怎麼辦」,不如先問:「今天我能做一件什麼小事?」
例如:整理桌面、運動 10 分鐘、打通一通電話。
✦ 回顧過去自己撐過的時刻
寫下過去 3 次自己曾克服低谷的經歷,提醒自己「我有能力走出困境」。
✦ 向外求助
有時需要外部支持,無論是找朋友聊聊,還是尋求心理師協助,不需一個人硬撐。
✦ 重連核心價值
每日寫下「今天我做了哪些事是符合我的價值的」,哪怕只是一點點微小行動。
這能慢慢幫助內在重建穩定的掌控感。
自主感與自信的建立練習
自主感,不是「都靠自己」,而是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擁有選擇權。
自信,不是來自成就本身,而是知道自己有能力面對變化與挑戰。
以下是幾個具體練習:
✦ 決策日記
每天記錄一件「我今天為自己做的選擇」,無論大小。
例:「我選擇吃得健康」、「我選擇休息,而非加班」。
累積決策肌肉,自主感自然提升。
✦ 成就記錄
每晚寫下 3 件自己當天做得不錯的事,不論大小。
這能逐步修正「我很差勁」的內在自我對話。
✦ 練習說「不」
建立自主感必須學會界線感。
從生活中開始練習有意識地說「不」,而不是自動迎合。
結語:掌控感,從「選擇自己怎麼活」開始
人生無法完全掌控,這是存在的真相。
但如同薩特強調的:即使世界荒謬,人依然擁有選擇如何面對的自由。
掌控感不來自把一切安排妥當,而是來自每天真誠地問自己:
「這樣的活法,是我願意的嗎?」
若是,哪怕前方未卜,心裡也會有力量感。
願我們都能在動盪裡,找回那份來自內心的掌控感,活出與價值一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