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假裝沒事:從壓抑情緒到接納真實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從來沒有真的生氣過。」一位三十多歲的金融業務告訴我...

他在金融業工作,數十年來每天笑臉迎人、保持極高的效率。他看起來什麼都能處理,卻時常莫名疲憊、失眠、反覆頭痛。當我問他:「你什麼時候會覺得累」,他想了很久才回答:「大概是……一直當沒事的時候。」

這句話,也許在很多人心裡劃過。

不是你沒有情緒,是你學會了「不可以有」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 哭了會被說「怎麼這麼脆弱?」
  • 生氣了會被罵「不要頂嘴!」
  • 害怕了會被笑「膽子那麼小幹嘛?」

久而久之,我們學會的不是表達情緒,而是自我刪減。

心理學家Alice Miller曾說:「一個孩子若必須壓抑情緒才能被愛,那麼他壓抑的不只是感覺,而是壓抑了真實的自我。」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情緒功能表面正常,但其實已經「失去感覺」的權利與能力。

他們會說:

  • 「我沒什麼特別的情緒。」
  • 「我不會生氣啦,沒事就好。」
  • 「想太多只是自找麻煩。」

但身體會誠實地表達:緊繃的背、淺淺的呼吸、莫名的倦怠、越來越低的快樂感閾值。

被壓抑的不是情緒,而是那個「想哭就哭、想說就說」的自己。你不是不痛,而是已經習慣不准自己說痛。


壓抑成「優點」的時候,問題就更難發現

社會常獎勵那些「不情緒化的人」,但這種獎勵,有時是一種慢性壓抑的溫床。

我們讚美他們:「情緒很穩定」、「抗壓性很強」、「EQ很高」,卻忽略這些標籤背後,可能藏著不敢有情緒的習慣。

你可能會發現,這些人常出現以下現象:

  • 面對別人情緒很能承接,但自己的從不提
  • 發生重大事件時,第一反應是:「我還好、我沒事」
  • 對自己要求完美,對他人高度寬容(表面上)
  • 無法允許自己脆弱、混亂、需要幫助

他們不是不痛苦,而是太習慣「收起來」,收著收著,就找不到自己在哪了。


文化與階級,也在形塑壓抑的習慣

在心理治療現場,你會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有說情緒的「文化允許權」。

有些家族價值觀是:

  • 不能情緒化,要理性、有用、安靜
  • 壓力是常態、是成長,承受才是成熟
  • 「沒事、撐過去」是最高尚的態度

尤其對於特定群體,比如長女、家中照顧者、貧困階層出身者、第一代向上流動者,他們的成長環境往往沒有餘裕允許他們表達「我受不了」、「我很難過」、「我覺得好孤單」。

如果說情緒是河流,那麼這些人學到的,是如何蓋壩,不讓水流出來。水不流,雖然看似平靜,但裡頭早已淤積。


要感覺之前,得先允許自己「可以感覺」

情緒不是用來「處理」的,是用來「經驗」的。這句話聽起來也許反直覺,但卻是許多療癒歷程中的轉捩點。

我們太習慣「分析」情緒、給它邏輯、設計出口,卻忘記有些感覺,只是需要一個地方可以被容納而已。

那個地方,首先得是你自己。

你得先對自己說:

  • 「你現在有這樣的感覺,是合理的。」
  • 「你可以難過、委屈、不爽,沒有錯。」
  • 「這不會讓你變差、變脆弱,只會讓你更誠實。」

這是修補內在感覺系統的第一步。沒有這一步,後面所有的靜心、自我對話、創傷療癒,都會落空。


從壓抑到允許:三個日常練習

這裡不是教你「處理情緒」,而是幫你重建「情緒通道」。

🌀 1. 問自己:「今天有什麼讓我『有點』不舒服?」

從明確情緒著手太難的話,先從「一點點」開始。

這不是技巧,是在練習允許自己有感覺,不需合理化它。


🌀 2. 練習寫信給不被允許的自己

你可以寫下:

「親愛的那個很努力壓抑情緒的我,

我知道你不是沒有感覺,只是覺得不能說、說了沒用、說了會讓人失望。 我現在願意聽你說了,我不會再叫你趕快好起來,也不會覺得你太敏感。你可以講出來,我不會離開你。」

不用寫給別人,就寫給自己,也許你會從中感受到一些鬆動。


🌀 3. 停止對自己說「我不該這樣想」

每一次你想說這句話時,請改成:

  • 「我目前這樣想,是有原因的。也許以後會有不同看法,但現在這樣也沒關係。」

這不是任性,是在練習與情緒共處,不再排斥自己。


結語:慢慢回來吧,你還在這裡

每個被壓抑的情緒背後,都有一個「當時的你」沒被接住。

那不是你的錯,那是你在當下用得最好的生存方式。

但現在,你不需要再那麼用力地「假裝沒事」了。

你可以開始讓自己有點情緒,有點真實,有點軟弱。

這不是倒退,這是你在逐漸找回真正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outhAgora 青築
1會員
30內容數
這個部落格記錄筆者在創業、文學閱讀、自我成長、國際觀察與職場經驗中的思考與實踐。 如果你也有興趣,一起討論對一本書的看法、一起分享一段創業過程的學習、職涯選擇的反思,交流對社會與全球趨勢的觀察,獲得不定期工具模板.... 歡迎你加入 YouthAgora 的世界
YouthAgora 青築的其他內容
2025/08/03
這篇文章探討焦慮的根源、常見誤解,並提供實用的抗焦練習,例如四拍呼吸法、焦慮對話練習和行為實驗,幫助讀者瞭解並應對焦慮。文章也深入探討焦慮背後潛藏的核心信念,以及如何透過認知重建或心理治療來鬆動這些信念。
Thumbnail
2025/08/03
這篇文章探討焦慮的根源、常見誤解,並提供實用的抗焦練習,例如四拍呼吸法、焦慮對話練習和行為實驗,幫助讀者瞭解並應對焦慮。文章也深入探討焦慮背後潛藏的核心信念,以及如何透過認知重建或心理治療來鬆動這些信念。
Thumbnail
2025/07/18
許多人追求靈性成長,卻在過程中陷入「靈性繞道」,以靈性觀點逃避未處理的心理創傷。文章探討靈性繞道的成因、表現及解決方法,強調療癒的過程是整合靈性和心理,接納光明與黑暗的完整之舞。
Thumbnail
2025/07/18
許多人追求靈性成長,卻在過程中陷入「靈性繞道」,以靈性觀點逃避未處理的心理創傷。文章探討靈性繞道的成因、表現及解決方法,強調療癒的過程是整合靈性和心理,接納光明與黑暗的完整之舞。
Thumbnail
2025/07/03
許多人都有 dificuldade em dizer "não", 因為害怕傷害他人或失去愛。這篇文章探討了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例如情緒勒索和自我犧牲模式,並提供建立健康界線的實用技巧,包括明確定義可接受範圍、從小事練習拒絕、簡潔明瞭地拒絕,以及在關係中持續溝通和維護界線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7/03
許多人都有 dificuldade em dizer "não", 因為害怕傷害他人或失去愛。這篇文章探討了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例如情緒勒索和自我犧牲模式,並提供建立健康界線的實用技巧,包括明確定義可接受範圍、從小事練習拒絕、簡潔明瞭地拒絕,以及在關係中持續溝通和維護界線的重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在面對生活中的「應該」時,我們常常感受到壓力與不快樂。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通過自我對話及敘事治療來解構內心的期待,讓我們有能力做出選擇,而非被逼迫遵循主流價值觀。透過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尋回內在的輕鬆感,學會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揹負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最終,我們可以活得更自在和幸福。
Thumbnail
在面對生活中的「應該」時,我們常常感受到壓力與不快樂。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通過自我對話及敘事治療來解構內心的期待,讓我們有能力做出選擇,而非被逼迫遵循主流價值觀。透過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尋回內在的輕鬆感,學會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揹負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最終,我們可以活得更自在和幸福。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我們經常因外界壓力而情緒波動,迷失自我。但學會冷靜應對是掌握自己命運的關鍵,而這需要不斷的練習和鍛鍊。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我們經常因外界壓力而情緒波動,迷失自我。但學會冷靜應對是掌握自己命運的關鍵,而這需要不斷的練習和鍛鍊。
Thumbnail
「令人困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判斷。」 從有意識練習覺察情緒, 我回顧過去歷程有段時間情緒就像走火入魔變得極端, 從原本生氣頻率高到壓抑情緒, 又或是壓抑情緒到盡情發洩甚至放棄; 用生氣的方式希望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 不論哪種方式或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應對方式, 從而不知如何改善。
Thumbnail
「令人困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判斷。」 從有意識練習覺察情緒, 我回顧過去歷程有段時間情緒就像走火入魔變得極端, 從原本生氣頻率高到壓抑情緒, 又或是壓抑情緒到盡情發洩甚至放棄; 用生氣的方式希望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 不論哪種方式或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應對方式, 從而不知如何改善。
Thumbnail
很長一段時間處於一種脾氣暴躁的狀態。嘗試過自由書寫,卻沒有實質的改善。 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我覺察後才發現根本的原因。 因為自己是用一種負面消極的自由書寫。誤以為自我檢討就能放下,徹底改變自己的壞脾氣。 習慣自我消化情緒的人,要注意在腦海中與自己交談的方式。單純的寫下當下的心情及引發的原因,不
Thumbnail
很長一段時間處於一種脾氣暴躁的狀態。嘗試過自由書寫,卻沒有實質的改善。 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我覺察後才發現根本的原因。 因為自己是用一種負面消極的自由書寫。誤以為自我檢討就能放下,徹底改變自己的壞脾氣。 習慣自我消化情緒的人,要注意在腦海中與自己交談的方式。單純的寫下當下的心情及引發的原因,不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繁瑣的壓力無處不在。無論是工作壓力、生活艱辛,還是失敗帶來的沮喪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都讓我們難以保持內心平靜。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也讓我們感到無力和焦慮。那麼,如何在這些壓力下找回內心的平衡呢?本文將介紹五個簡易的方法,幫助你緩解壓力、管理情緒,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平衡。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繁瑣的壓力無處不在。無論是工作壓力、生活艱辛,還是失敗帶來的沮喪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都讓我們難以保持內心平靜。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也讓我們感到無力和焦慮。那麼,如何在這些壓力下找回內心的平衡呢?本文將介紹五個簡易的方法,幫助你緩解壓力、管理情緒,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平衡。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