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的不完美,揭示了平凡人改變自己的方向〉2025-07-14
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裡面,寫到自己曾經訪問過奧運長跑選手瀨古利彥。當時,自己也是業餘跑者的村上,詢問像對方這樣高水準的跑者,為不會也有「今天不想跑,想留在家裡睡覺」的時候,瀨古先生驚訝地回答:「當然,這種事情經常有啊!」
村上認為自己問了一個蠢問題,回想起來,或許在問的當下,自己也已經隱約地這麼想了吧。但或許是因為實在太想從這樣水準的選手口中親耳聽見,才會把這句「早已知道答案」的問題問出口。
連「收納女王」,有時也會想要放棄整理
讀到這段故事時,我立刻聯想到的事情是,2023年,以《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系列著作出名的「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在訪談中提到,自從生下第三名小孩之後,她最近「有點放棄整理了」。
這篇訪談很快被網友笑稱是「年度最療癒新聞」,那種「原來厲害的人和我們也沒有差那麼多嘛」的感受,似乎讓很多覺得自己意志力不足的人鬆了一口氣。
當然,近藤麻理惠的放棄整理和我們的放棄整理不是同一回事。她並不是真的「躺平」,任由房間變得凌亂,而是把標準從「極致收納」暫時降低,把生活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照顧家庭。
某種意義上,這種排序與割捨的做法,依然是她「整理術」的延續。但光是得知「她也會有這種心情」,就帶給人們很大的親切感與安心。
看見神「像人的一面」,人才覺得自己也可能更好
在《悲劇的誕生》裡面,尼采提出了一種想法,古希臘的奧林匹克諸神充滿人性與慾望,也需要面對自身難以處理的痛苦。這種「神其實像人一樣」的觀念,能夠以一種倒過來的邏輯,讓古希臘人感覺「人彷彿也能像神一樣」。
在這種文化意識的基礎上,古希臘人雖然感受到存在的痛苦,卻由於這種痛苦神也擁有、因為人與神之間的高度相似性,產生某種「或許我們也能英雄般地戰勝苦難」的希望,發展出一種尼采認為重要且特殊的「強的悲觀主義」。
那些過去曾體現在古希臘神話中的人類情感需求,或許正是「即使愚蠢依然想問」的村上春樹、以及讀到近藤麻理惠訪談後會心一笑的人,之所以會感到放心,甚至得到鼓舞的理由吧。這樣的心情彷彿是在說:
「如果瀨古先生也會疲憊、近藤麻理惠也會暫時放下整理,做不到那些事情的我,似乎也沒那麼遜嘛!反過來說,只要情況更合適,或許有天我也能跑、也能讓屋子變整齊吧!」
在上千年之間,人類的生活方式與文化不停在改變,但或許這種「必須看見模範不夠完美一面」的需求,始終是那能夠讓「作為一般人的我們」提起精神,卻又不至於壓力過大的重要思考方式吧。
延伸閱讀:
〈不必是天才的我們:運動作品裡的「平凡人」〉
〈實現自己,你不需要那麼多壓力〉
〈計畫與整理,以及放下計畫和放下整理〉
〈命運本身:作為底比斯災禍肉身實體的伊底帕斯〉
〈人對命運的超越:從起身違抗的人到海馬瀨人〉
〈一本讓義大利竊賊停下腳步的神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