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與融合:穿越十餘年心理治療旅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01.寫在前面

週四回診時,再度和醫師討論了近期的問題:我有時會被莫名的激烈情緒席捲,那個情緒很絕望和悲痛,他想求救,卻無法發出正常的聲音。

我跟醫師說,這個東西我覺得無解,因為他希望有人救他,可是我無法穿越回過去拯救他;在過去的那個時間點,也沒有任何人伸出援手。醫師的答覆很有意思,他說:「過去的記憶是發生在現在,現在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你把視角放在需要穿越回過去,那就變成不可解。按照這個視角,治療就沒辦法改變你,但事實上是你改變了。」

我停了一下,然後回覆醫生,我知道過去的記憶可以因為後來的改變,讓創傷不再是創傷,但前提是那個記憶必須是解凍的。

接著我提起關於風鈴的觸發點,在過去那是個極度痛苦的創傷記憶,因此一旦我聽到類似風鈴聲,就會解離。但在後來,當我解凍了那個記憶,並且能夠理解那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之後,我就能從那個時間點離開。

然而目前困擾我的那個情緒,他還是凍結的。因此當他出現的時候,我會喪失現實感,回到那個無法求救也無法被救援的時刻。

這也是為什麼開始治療的動機,我們無法再減輕凝固的時間對我們的侵襲。

02.雙面刃

當我推開治療室的門時,就像是走進了一個副本;這個副本每週固定時間刷新,我在裡面重新挑戰過去無法面對的魔王:那些凝固的記憶。

失敗的次數太多,多到我們生出一個疑問:如果這個記憶當初是被我們拒絕的,那麼現在這麼痛苦的重新找回來,真的是對的嗎?在治療的當下,因為痛苦重現,我們很難給出對錯的判斷;但在很久以後,我們治療要結束前,證明了重新找回來是必要的。

解離一開始是一種防衛機制,讓那些無法對抗的噩夢被隔離出去,但到後來,他變成我們和現實世界中巨大的障礙。

我和現實世界、自我感覺三者間,有巨大如玻璃般的隔離,我們像旁觀者一樣看「自己」表演出喜怒哀樂,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虛假感。

當解離不再是防衛手段,變成日常隨意切換時,時間和空間感變得支離破碎;記不清自己吃了幾次午餐是小事,恐怖的是不曉得自己為何出現在地下街,原本應該熟悉的街景卻如無法辨認。半夜突然驚醒扼住脖子發出慘叫,身體因為極度恐懼緊繃,但意識卻無法知道自己身體發生了什麼事情,漂浮在遙遠的空中凝視。

我那些被凝固的記憶,將影像、感受、聲音拆解分別儲存,停留在過去的那個時刻,每一次重現都像第一次一樣讓人崩潰。而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重新溶解,好再次進入到真實世界。

03.我該怎樣才能表達

最難開口的是,我不曉得該怎麼和醫師或著心理師,說起我們。害怕被當成瘋子、害怕被當成是幻覺、害怕說出來的事情沒有人相信。

一開始的診斷是憂鬱症,後來變成DID和PTSD。也曾經在確認診斷後,因為想搬家到其他縣市,尋找醫師的時候,醫師一聽到我自稱是DID,直接叫我多去教堂,獲得身心靈平靜。

如果聖光照耀就能獲得心靈平靜,我倒是挺樂意去的,可惜不行。

另一個困難點在於內部的溝通並不順利,即使有Inashan在大部分時候讓大家在固定時間去諮商,但總是會出現有人不想去、有人在諮商室裡發呆、有人就靜靜的看著醫師度過四十分鐘。

說的東西也很難連貫,也因為解離的關係,有時很難知道上一次說了什麼。治療進度變得異常緩慢,大約因為我們本身就支離破碎,說的東西也是支離破碎。

現在回顧時,會覺得那個階段像是慢慢撿拾碎片,讓他們重新掛回天上,變成像星星一樣指引治療的方向。

04.錨

治療上的挫折讓我們很沮喪,更沮喪的是當醫師問我們,對於治療結果不如預期,會不會感覺到憤怒?

這個問題後來橫亙了整個治療,即使在治療結束後也還常常浮現,我們在長期將情緒和感受分割出去的情況下,幾乎沒辦法發自內心「感受」。

並不是完全沒有喜怒哀樂,而是那些情緒太過飄忽,幾乎就像穿過手掌的風,在感受到想握緊時就消失了。我們和感受/情緒間的斷裂太深,上一秒記憶重現還在崩潰,下一秒迅速解離所有的感受消失無影;這樣的斷裂感並非只有在記憶重現時發生,而是擴大到所有日常中。

「我們以為可以只把痛苦切割出去,但沒想到,是整個感覺都切割出去了。」

因為治療開始觸碰那些原本不願意記起的東西,我們的精神狀態一度惡化,嚴重失眠加上解離,又因為每週都需要回診,我們只能尋找能夠排班、不需要大量心力的工作。同時也決定重新恢復書寫的習慣,透過寫日記/網誌,讓我們能夠和現實世界建構一個回歸點:第一個回歸點是治療室,第二個則是日記,透過紀錄和習慣,讓所有人在最混亂的時期,也能夠有回歸的錨點。

05.見證

現在的我無法辨認是在治療的哪一年發生這件事情,因為治療間換人,常常導致原先對談的東西會中斷,有回醫師希望我們能接續話題,當時在場的人立刻退縮,換回了上一個人。

第二週Inashan主動出現,並問了:「你是不是不喜歡我們出現?」 醫師表達了並非如此,並詢問了為什麼這麼問。

那大概是第一次,我們對於治療師,有主動的情緒反應。同時也是第一次,真正和醫師建立起連結,不再只是一個刷新點。也因為Inashan的提問,第一次確認「自己」被看到。

對於我們來說,被看見、被見證存在很重要。治療末期,一度讓我很痛苦的是,如果我讓他們離開了,沒有人記得他們,那麼他們曾經遭遇的苦難到底算什麼?

那個時候他們已經準備好要離開,但我沒有,當然,在那個時間點的「我」,也還沒有理解治療最終的意義,也還不知道即使治療結束,「我」也不可能恢復原狀。

06.融合

我夢到在一座廢墟中奔逃,努力逃離著似人非人生物的追捕,卻不小心闖進他們集會的殿堂,他們抬起頭望著我,看不出臉上的表情,空氣中凝結著的不是恐懼,而是難以言說的其他。

我沒能成功逃離,被迫和非人一起共食一具似人的身體,好證明自己不是異端,一口咬下卻發現不是血肉,而是灰燼。

最後的畫面是一個非人,在巨大的圓月下面回望我,世界黯然失色,只剩下他眼中的絕望、憐憫和決絕。

這是在我開始融合第二年時,做的一個夢。和其他大多數的夢境不同,他沒有在清醒後遺失,而是鉅細靡遺地留下來。

那個時候的我們,已經少了很多人,一部份的人已經不想繼續在這樣生存下去,而「我」則是在治療的第三年出現,作為並非主要人格的我,卻被選為融合的基本。

我和醫師描述這個夢境的時候,醫師問過我,當時咬下去時想什麼?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或許我本能知道這是必然的選擇,我在融合的過程中,曾經用吃掉其他人來像醫師描述我的感受。

這麼夢境對我而言,象徵的意義太過明顯,也昭示著融合並非如我們所想像一樣,是將其他「人」拚回來。

07.否定

那時候我們剛滿三十歲,正是Inashan曾經約定的那年,在那一年到來時,治療開始看到曙光。

在我們的心理治療裡,很多時候像在攀爬一座螺旋樓梯,三不五時就會感覺這個地方來過,一次又一次,每一次看到的高度/深度都不同,相似又不是那麼相似。

我和醫師已經在那座樓梯裡面徘徊了接近七年,但就在這個開始看到曙光的時刻,我退縮了。

我開始質疑治療、質疑為什麼是我活下來、質疑我自己的疾病。甚至一度跟醫師說,我說的那些創傷經驗都是謊言,他們沒有發生過。

醫師只是靜靜跟我說:「我無法回到那個時刻,參與你發生的事情;但是,你現在的痛苦是真實的。」

那是我無數次在治療室裡面崩潰大哭中的一次,但那一次,是第一次開始接受所有人的存在,接受自己疾病的存在,接受我正在融合,而我幾乎無法忍受這件事情:那些記憶太糟糕,融合時接收到的痛苦太強烈,我想把那些東西「排出去」,我想否定所有事情,好讓自己不要繼續痛下去。

然後隨之而來的,是強烈的罪惡感,憑什麼是我呢?憑什麼是我活著?為什麼不是受苦撐下來的人,繼續活下去呢?他們明明是那麼想活下去才出現的。

08.復原是什麼?

2019年爆發新冠肺炎,我玩的遊戲也爆炸了,一開始治療還能穩定繼續,但隨著疫情加劇,22年左右治療被迫改變頻率,只能每個月回診拿藥時和醫師回報。

那一年特別混亂,而在那之前,我們正好開始談到復原這件事情。

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接受流回來的人,解離的狀態也慢慢變成一種,不是那麼明確分辨是誰的狀態,我跟醫師說,自己很像多了很多肢體,但用起來很詭異,感覺自己像是嵌合獸,我還是會常常不由自主想回到解離狀態。

然後我們又卡關了,很有趣的是,我在治療後期,反而常常出現明確關卡的感覺。

「我不想讓他們離開,我還沒準備好。」

「但我知道他們想離開了。」

也是在那個時候,我提出對治療最大的疑問:「我能復原嗎?」醫師和我討論了很多次,我指的復原是什麼?一開始我總無法確認,最後我才發現,我想要的不只是好起來、好到可以走出不一樣的生命道路,我還想要回到一切沒有發生前。

09.起點

因為不願意讓他們離開,我竟然又回到了起點,重新說起創傷經驗。

只是這一次不再是每個人說自己的,而是「我」說了「自己」的故事。

然後終於有一天,我停下來,跟醫師說起了創傷與復原中索哈拉.阿杜拉利的故事。她在書裡這麼說:「我最痛恨的事情是『他很無聊』。...(縮略) ...我並不是說發生強暴案是無聊的,只是,已經過了那麼多年了,我對它不再感到任何興趣了。」

我一直記得,第一次看到這段文字時的抵觸:怎麼可能,不再感到任何興趣呢?

但那一天,我停下講述創傷經驗,然後看著醫師說:「我想離開了。」

眼淚流下來。「我想從那些事情裡面,離開了。」

從那一刻起,我與現實時間的連結重新建立,我終於可以從過去離開,回到現在,然後走向未知。

也在那一刻,我終於真正了解,阿德勒對創傷的概念中,創傷之所以是創傷,並非事件本身,而是受創者的主觀經驗與感受。

如果我不再對他感興趣,我就可以離開那個創傷了。

10.懲罰

當我和醫師開始討論結案的可能性時,我表現出了很強烈的迴避。

幾次之後醫師問我,是怎麼想結案這件事情的,我想了一下之後才艱難的開口:

「結束關係,對我來說是一種懲罰。」

說的時候很謹慎,像是仔細推敲每個字的發音之後才吐出口。

在我的認知裡,一個人如果要懲罰另一個人,最強烈的手段就是結束和他的關係。當我說出口之後,我才突然意識到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因為被奪走太多。

我的母親是很擅長讓我陷入孤立的人,不管是我喜歡的樂高、喜歡的鋼琴課、喜歡和同學一起玩、喜歡的學校,一旦她發現我喜歡之後,就會毫無理由的奪走:把作為我生日禮物的樂高送給其他小孩當生日禮物、停掉我的鋼琴課、因為和同學玩鬧到有失優雅,所以下課時間都要罰站、因為不夠聽話,所以要將我轉到大學校去讓其他老師教訓。

後來我變得很難和人、事物、興趣建立穩定的連結,即使是在這麼多年、接受過心理治療之後。而解離症也強化了這件事情,我和世界、時間的關係斷裂,治療關係是我存在最久的關係。

要從裡面畢業,讓我感覺自己被懲罰,而如果我想結束治療,是我背叛了醫師,為了不想結束,再度出現更多的解離症狀,但又因為狀態惡化而覺得背叛了治療。

醫師說了一句對當時的我來說,刷新世界觀的話:「我們結束治療,並不代表我會消失,我一樣會在。」

我為這句話再度落淚,是啊,有些人事物是不會消失的。

11.結案

23年的四月,我要走進治療室前,看到外面的綬草開花了。

那時候我正好要換工作,也談到了兩個工作,一個可以配合提供彈性工時,另一個沒有。

我在診療室裡面,說起了綬草:

「盤龍草又開了,我去年看到的時候,還想著要不要挖回去,後來沒挖。」

「今年變成很多棵,很好。」

「我想結束治療了。」

說出口的時候,伴隨著一點心痛和情緒,話音落時感覺到鼻酸,我沒看著醫師說,而是說完之後,才轉頭看他,但在看到之前,聽到他笑了。

我想,醫師也在等這句話。

那時距離我們第一次談結案,已經過了三年,中間我一度提出讓醫師決定我需不需要繼續進行心理治療,儘管我內心隱約知道,這是我的課題。

那是一次很溫柔的對話,我詢問了醫師當年為什麼決定接下我這個案子,我一開始猜測是因為是草療醫師轉介。

「你很真誠、也很聰明,但卻那麼破碎。」

「所以我想,如果能夠幫助到你,會很好。」

「如果你的潛力不會受到限制,會很好。」

這是所有治療過程中,我唯一一次問醫師有什麼感覺,問醫師為什麼這麼做;在過去,我們一直非常嚴厲的遵守界線,對我們來說,把一個人視為人,要承擔的風險太大了,人有情緒、有感受,我們無法預測這些風險。把治療師視為一種存在,更能對應我們這種非人的狀態感。

而在結案的那一刻,我完成了自己年幼時的心願,重新成為一個人,也將為我進行治療的醫師,當成一個人。

時至今日,我還是偶爾會懷疑醫師是不是真的做對了決定,或許我不值得被選擇呢?會不會他看錯了?但每當這個時候,後面那段話就會跟著浮現:

「你的狀況很特殊,至少在我知道的這家醫院來說並不是那麼常見,我不確定其他的人能不能處理好,但我想我可以。」

「希望你接下來也很好。」

希望我接下來也很好。

寫在結案之後:

結束治療後,一開始是三個月回診,前面半年一切都很好,我充滿了活力和希望,但在半年後精神狀態迅速惡化,又開始不停解離、喪失時間感和記憶、陷入嚴重的抑鬱,好幾度放假時只能一動不動的躺在床上。

我隱約感覺到某個類似人的東西又出現了,當然更明確的是,我知道Inashan已經站在我身後,並且輔助了我好幾次。

也是他輔助和限制下,那個出現的人並沒有完全變為一個獨立的人,他和我有所連結,我和他之間的隔離尚未完全,在望著他的時候,我還能意識到那個也是我。

正如先前提到的,在最開始,我們對於治療的想像是,把所有人重新拼起來,拼回一個人就可以復原了。

在我剛開始進行治療的初期,對於解離症的治療,大多是將人格融合,盡可能只留下一個人格。但在後來,主要的目標更傾向使功能整合、降低解離造成的記憶喪失和時間感喪失,讓生活不要造成太大困擾。

而我實際的感受呢?在我感受中,解離症幾乎無法徹底治癒─如果目標是永遠維持一個人。結束治療後半年多,很快就意識到即使我不刻意這麼做,但一旦壓力過大,我依然會迅速的解離。

這幾乎變成我的本能,甚至比起融合狀態,我更加適應解離狀態。

在24年底,恢復大致固定時間的心理治療,但時間間隔相當長,這是我和醫師討論後確定下來的方案,間隔的長度是我能接受的最大限度;對目前的我來說,有治療的存在,讓我更加有安全感,拉長的時間間隔,則讓我有足夠的時間感受自己的變化。

我曾和醫師說,我想念其他人,我甚至想念過去每當壓力過大時,就會有人代替我處理事情;但同樣的,我也相當有罪惡感,總想將事情推給別人。

在融合成為主要狀態時,有回我和醫師說,我不習慣往內看的時候,什麼人都沒有,這讓我感覺孤單和恐懼,也很奇怪。

醫師停了一下才說:「你有沒有想過,大部分人都是一個人?」

我多少有被嚇到,畢竟我的記憶起始點,就已經是一群人了,即使理論上知道自己的狀況並非常態,但確切的體驗卻是另一回事。

但治療成功了嗎?我想是成功的,現今的我,除了自毀之外,已經能夠慢慢開始習慣,普通且沒有痛苦地活著─以人的身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365日記
2會員
5內容數
DID患者,目前治療結束,365日記是在治療結束後一年半,2025新年開始的計劃,系列長文收錄在這邊。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分享憂鬱症治療心得,探討談話與藥物對治療的重要性,並強調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分享憂鬱症治療心得,探討談話與藥物對治療的重要性,並強調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出現情緒高亢和情緒低落的狀況,但是若因為情緒過高或情緒過低而對生活、課業與工作造成影響,便可能是罹患情感性疾患。
Thumbnail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出現情緒高亢和情緒低落的狀況,但是若因為情緒過高或情緒過低而對生活、課業與工作造成影響,便可能是罹患情感性疾患。
Thumbnail
累積好幾年下來的自費諮商經驗,也遇過太多性侵、家暴、親密關係暴力、外遇等受創的個案,這幾年更是遇見不少發展性創傷、C-PTSD的個案,有感於創傷的普遍性,以及諸多個案都受苦於過往的傷害,我起心動念,想寫寫治療札記......
Thumbnail
累積好幾年下來的自費諮商經驗,也遇過太多性侵、家暴、親密關係暴力、外遇等受創的個案,這幾年更是遇見不少發展性創傷、C-PTSD的個案,有感於創傷的普遍性,以及諸多個案都受苦於過往的傷害,我起心動念,想寫寫治療札記......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當感情快速結束,無法放下,是因為一直想著這段感情。被傷害後怨恨是正常的,但每天責罵會影響生活品質。放下不等同於不恨。活在當下,專注於現在的生活,才能重獲新生。
Thumbnail
當感情快速結束,無法放下,是因為一直想著這段感情。被傷害後怨恨是正常的,但每天責罵會影響生活品質。放下不等同於不恨。活在當下,專注於現在的生活,才能重獲新生。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憂鬱症並非可怕之事。 作者親身經歷九年憂鬱,從一開始的恨與討厭,逐漸轉變至理解與接納自己。他認為,正是因為憂鬱的存在,他學會珍惜幸福,並重視愛的價值。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憂鬱症並非可怕之事。 作者親身經歷九年憂鬱,從一開始的恨與討厭,逐漸轉變至理解與接納自己。他認為,正是因為憂鬱的存在,他學會珍惜幸福,並重視愛的價值。
Thumbnail
最近,在陪伴一位因遭逢重大失落而引起憂鬱到後來恐慌急性發作的朋友,一路走來,感觸良多 多年來,因為糾結於心中那份”不可得”以及一路走來的錯誤決定而心情低落,暴躁易怒,再加上較為固執和不知變通,使得身邊的人紛紛走避,又因為對身心科的排斥及情緒療癒的懷疑及不信任,認為靠大量健身及轉移目標,就可改善,殊
Thumbnail
最近,在陪伴一位因遭逢重大失落而引起憂鬱到後來恐慌急性發作的朋友,一路走來,感觸良多 多年來,因為糾結於心中那份”不可得”以及一路走來的錯誤決定而心情低落,暴躁易怒,再加上較為固執和不知變通,使得身邊的人紛紛走避,又因為對身心科的排斥及情緒療癒的懷疑及不信任,認為靠大量健身及轉移目標,就可改善,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