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語小說創作目的是為了探討更深層的議題。
例如:
個案的自我保護意識: 在面對心理諮商時,個案應該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心理諮商的侷限性: 心理諮商並非萬能,有其侷限性。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侷限性,並且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療癒方式?
創傷的本質: 創傷對個案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創傷的本質,並且找到與創傷共存的方式?
權力關係: 在心理諮商中,心理師與個案之間存在著權力關係。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權力關係,並且確保個案的權益受到保護?
個案的成長與轉變: 曉琪在諮商過程中,雖然經歷了掙扎和痛苦,但還是慢慢學會了與創傷共存,並且找到了內在的力量。
諮商師的引導與支持: 心怡諮商師雖然並非完美,但她始終以溫柔、耐心和專業的態度引導曉琪,並且給予她需要的支持。
心理諮商的積極作用: 心理諮商幫助曉琪認識了內在的創傷,並且學會了與之相處,這對她的療癒過程至關重要。 我會指出,小說中可能存在一些對於心理諮商的質疑和挑戰,但這些質疑和挑戰並非出於惡意,而是為了引發讀者對於心理諮商的省思,並且促進心理諮商的發展。
我覺得我寫的諮商小說,可以帶給讀者(不論您是心理從業人員還是個案)以下幾點啟發:
諮商所申訴管道不透明的現況: 故事揭露了諮商所申訴管道的不透明,讓讀者意識到,當在諮商過程中受到不當對待時,可能面臨求助無門的困境,進而呼籲相關單位建立更完善的申訴機制,保障個案的權益。
二次傷害的風險: 故事呈現了小雅和小默在諮商中受到二次傷害的痛苦經歷,提醒讀者,諮商並非萬靈丹,如果遇到不適任的心理師,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
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故事鼓勵讀者在諮商過程中要保持警覺,隨時關注自己的感受,如果覺得不舒服或受到侵犯,要勇敢地表達出來,甚至考慮更換心理師。
尋求支持的重要性: 故事也強調了尋求支持的重要性。當在諮商中遇到困難時,可以向家人、朋友或相關機構尋求協助,不要獨自承受痛苦。
對諮商的認知: 故事有助於讀者建立對諮商的認知。諮商是一個需要信任和合作的過程,並非所有心理師都適合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師,並且在諮商過程中保持積極的態度,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希望與療癒:雖然故事揭露了諮商界的陰暗面,但也透過曉琪和心怡諮商師的諮商關係,傳達了希望與療癒的信息。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師,並且積極參與諮商,就有機會走出陰影,迎接光明。
總之,我希望透過這個故事,讓個案更瞭解諮商的真實面貌,並且學會保護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式。也讓心理從業人員可以反思,如果您因為我所寫出的真實面感覺到不舒服,那麼想想看那些因諮商受到重創求助無門的個案有多更不舒服。
我始終懷抱著推廣友善、溫馨、正面、且真正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的願景。我期盼透過自身的經歷與努力,能讓更多人了解:何謂良好的諮商品質,如何識別真正的專業協助,以及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在尋求支持的同時,有效保護自己的權益。
來分享一段我前心理師說的什麼是諮商:
「當你體驗到被看見被允許的感覺的時候,也可以開始允許並找回自己的聲音,而能在人生的旅程中有更多的選擇,當心理師離開你的生活就像成為天空中的北極星,北極星是我們在迷路的時候能夠指引我們方向的星星,相信你會有自己的力量繼續自己的旅程,但也永遠讓你知道只要你需要或是迷惘的時候,那些我們一同走過的點點滴滴都是存在的,你是好好被愛過的,不是孤單一個人的,而這些被愛過的經驗,都能幫助你好好愛自己,越來越能夠自我接納。」

最後我想邀請讀者(不論您是心理從業人員還是個案)一起思考:
心理諮商的目的是什麼?
心理師的責任是什麼?
個案的權益是什麼?
我們應該如何建立一個更安全、更有效的心理諮商環境?
我相信,透過對這些議題的深入探討,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諮商的本質,並一起讓心理諮商環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