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死-(二十三)靈性迷失的八階分析(一)滅除自我後的宣誓自我
靈性成長,向來被描繪的很美好,靈性體驗也被塑造的很神祕,但沒說出的風險是,這是以可能失去「自我」為代價的成長歷練。
自我準備不足的偏態靈性成長代價
投入靈性成長的修練確實可開拓「靈」的視野,培養出人類原本會有的「與眾不同的感覺能力」,使「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體驗長註於自己心中,令我們之中的靈我人格得到發展與成長,與其相關的能力特質,如「靈感與意念的內在洪流」、「獨立於世界之外的時間感」和「世界之外的世界觀」均一一浮現。
然而,依吾家身心靈關係圖的觀念來說,靈我僅是諸我中的一個人格,若無其他諸我的協調配合,或完全忽視其他諸我的存在,靈我人格便容易單一且偏態的發展,致使個人的自我被靈我人格完全佔據,被「靈感與意念的內在洪流」的「世界之外的世界觀」給完全吞沒,失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與生活能力。
簡單說,就是你的自我意識如果不夠強韌、不夠自信、自我認識與自我覺察也不夠的話,修練靈性,你的自我就會有很高的機率被集體潛意識給吞沒。
就像某些「靈性急症」,進入一種狂喜或身分錯置的狀態,但因為自我被吞沒,導致其言行舉止與現實情況總是對不上,甚至開始發表自己就是耶穌、如來、菩薩、觀音、天庭將軍等等,但自我的身分認同卻始終難以回到現實。
差不多就是這樣的情況。
另外,除前述幾個邪教常會表達的身分外,依其文化與背景,各種神明都有可能出現,若見之,坦然處之即可。
而依我查到資料,自稱「耶穌」的比例還挺高的。
高到還有個叫「彌賽亞情結」(又稱救世主情結)的詞彙產生。
其實大家潛意識當中都有想當「救世主」的情懷嗎?
也即是如此,在八階論述關於身心靈課程的分級與如何選擇時,吾即建議,要想接觸靈性與神祕學方面的修練與學習,最好是四階中期之後方能適合。
靈性操控的初步階段
初階者,連自我覺察都有待加強,對於自我言行的警覺性也很低,所以,有時不知不覺地受環境氣氛影響而從眾,往往自己也發覺不了。
還可能覺得這是自己理智所決定的,沒察覺自己是不知不覺被群眾氣氛影響而決定加入。
對於初階者,只要設計好一套「大家都是如此」的團體氣氛與儀式,很容易就可以引誘入伙。
在這些偏態發展的靈性團體中,初階者會是信徒的基礎構成。
通常初階者也均有容易陷入迷信與盲信的情況。
只要做好一些準備,讓其產生認同,也不用太理智的邏輯敘事,只要多多訴諸情感,便可得手,是最容易洗腦的一群。
但只要自我覺察能力到一定程度,能發覺自己內在情況與外在環境的落差,以及覺察到團體內的觀念與社會常識間的衝突,通常就能解套脫團。
重建自我前的「滅除自我」
二階者,則是需要訓練釐清自己內在真正感受的時候,是自我覺察的進階。
初階者如果未能解套,依照偏態靈性團體中提供的鍛鍊,還是可以讓能升上二階。
因為,只要毀掉初階者原有的認知,重新灌輸一套以團隊為主的自覺系統即可。
像是軍隊訓練或某些團隊幹部訓練的課程運作手法,便是容易讓人升上第二階的訓練方法。
不過,軍隊訓練與團隊幹部訓練不會要求你為團隊捨棄社會連結關係與親友的聯繫,也不會要你的生活重心完全以團隊服務為主,對於私人生活空間與團隊工作空間的分野,兩者是可以分開各自運作的。
例如軍隊只會要求你在需要與必要的時刻,忠實自己的工作與任務,對於個人私生活的安排與人際交流關係,通常會保留很大的私人操作空間。
這會讓人建立起關於真實自我、面具自我與社會自我之間的適應調適,也能適當分配各種自我的多面向發展,符合健康人格的多元成長與彈性韌性等心理素質的培養流程,且會保留個人自我覺察的能力(因要分辨各種情況下該以那部分的自我去應對),以及培養出團隊歸屬的安全依靠及信任感。
但某些心靈團體的操控就不是那麼健康了。
它們會掐掉你的真實自我、情感自我、面具自我與社會自我,只留下可以為團隊宗旨服務的「宣誓自我」。
當你的宣誓成為了你
因為是以某些「宣誓」般的宣言與承諾做道德綁架,是配合該團隊所需而打造出來的虛構自我,且通常是承諾為團隊這個大家庭服務的宣誓,所以謂之「宣誓自我」。
「宣誓自我」同樣也可以升到第二階的程度,也能符合第二階所需的安全感需求,但前提是,沒有違背其「宣誓」的內容,所以,「宣誓自我」的特性是——「宣誓」的本身就是自我,其自我就是「宣誓」的內容,只要違背其「宣誓」,就會等於否定自我——
也因如此,被這些有心操控的心靈團體所打造出來的「宣誓自我」,通常會非常堅持地擁戴自家團體的信條,忽視內部與外界的資訊落差與衝突矛盾。
因為,任何與他們所宣誓的內容有所牴觸,與攻擊他們宣誓效忠的團體之言論,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種對他們自我進行否定與攻擊的侵犯行為。
因為,他們的人格僅剩這個「宣誓自我」了。
但這個「宣誓自我」終究是個「虛構自我」,所以不管做得再多,堅持得再久,也僅能獲得假性的滿足。
追求虛構滿足的「宣誓自我」
假性滿足的二階,是永遠填不滿安全感的。
處於這種假性滿足的二階者,由於之前在團體中接受的教育,對於安全感需求也會呈現偏態發展。
例如太陽神殿教,其教義排除一切外部資訊,標籤外界為「墮落世界」。
一旦信者「宣誓」信念建構完成,其認知封閉性極高,便難以透過常理與倫理干預。
這種封閉而嚴謹的「宣誓」系統,使成員即使察覺異常,也難以脫離,因為一旦質疑即意味失去靈性、榮譽、自我與整個身分認同。
又例如奧姆真理教的麻原彰晃「破壞-依附-重塑」三階段心理訓練的「意識征服工程」:
▼破壞:讓新進信徒禁食、斷眠、隔離、自責、淨身等儀式,引發意識崩解。
▼依附:灌輸「我是你唯一的道路、沒有我你必墮入地獄」的語言。
▼重塑:以奧姆經典灌輸新價值觀,訓練沉默、服從、犧牲。
此三步驟的構成,可對深層心理進行重新編程改寫,讓信徒完全交出自己的批判性與道德判斷,再重新製造出符合教團需要的忠誠工具人。
有些時下速成型的心靈課程,雖稍微人道些,卻也差不多是這一套流程。
這一套流程確實可讓人擺脫初階那種對自己言行少有覺知的狀態,促發更多自我覺察。
但這套教育流程並沒有賦予思想自由,也沒有繼續深化「自我」方向的自我覺察,而是重新導流受教育者的思考方向,約束或制約關於「自我」的覺察能力,讓其思考方向以服務教團目標為基準,將自我覺察能力限制在自我言行是否有違背教團旨意的意圖,並自省矯正,以符合加入時所「宣誓」的忠誠自己。
而麻原彰晃則更進一步,還有一套凝聚教團向心力,為信眾提供安全感的觀點與方法。
當「宣誓自我」結合了共犯結構
麻原教義融合佛教「因果業報」與末世論,用以正當化暴力行為:「被殺是他們的業,是慈悲的一種。」
他們將殺戮包裝為「靈魂淨化」,讓信徒在殺人後仍深信自己是行善的義人。
同時,教團以「洗腦裝置」、持續播放錄音、使用VR頭盔、強化冥想+毒品催眠來加強意識操控,顯示其運用宗教+科技=集體改造工程的野心。
加上信徒需繳納巨額「解業費」與修煉費用,教內還有「私刑」、「隔離」、「業火室」的設置,並將兒童當作實驗品培養——這些作為,讓信徒在參與犯罪後因集體責任而無法脫逃。
這份「集體罪惡連結」的感受,既增加了團體的向心力,也提供了安全感。
因為,外界是不會容許這份罪惡的,但教團可以接納他們。
這套涉及加入者人身安全的操作方法,使信眾們對於教團的依附進一步得到提升。
為了確保自身與親友們的生活正常,替教團忠誠服務是最好的安全感保障。
只是,這是建立在依附外在事物,本身沒有任何主導權的虛假安全感,亦是二階者永遠填滿不了的安全需求之假性滿足。
但不可否認的,麻原彰晃這套方法,確實比起其他團體以約束精神、綁架道德,使其為團隊服務的「宣誓自我」還要管用。
因為,這不僅綁架你的精神,還綁架你的生命安全,還有其家人的生命安全,更形成了共犯結構,使成員們只能在教團中得到「救贖」,在外界社會中則是成為會被關押的罪犯,因而更盡心盡力地為教團服務。
因為,沒有退路了。
接著,是第三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