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補習班的學測課程,我在昏昏欲睡的講課中聽到了一句特別刺耳的話:「現在社會上發生什麼都不關你們的事了,社群媒體甚至手機,通通都可以丟掉了,現在你們只要讀書就好了。」當下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因為講出這句話的正是我最尊敬的老師之一,他擁有亮眼的學歷、非常努力的能力和純粹的助人精神。曾經身為竹科工程師、在別人眼中是人生勝利組的他,居然也說出這種我認為過時的言論。
我也不禁感到悲哀,對17歲臺灣青少年們的處境感到哀傷。每天七早八早起床上學讀書、再去補習班直到星月高掛,甚至擁有全球最長上課時數的我們——做了這麼多,讀得這麼深,難道不是為了看見他人的困境、解決社會上的問題嗎?怎麼會到了可以獨立思考的年紀、累積了可以自主批判的眾多知識後,再被灌輸「不埋首書堆10小時便是失敗者」、「除了教科書以外的一切都已不重要」、「關心時事便是多管閒事不務正業」的封閉觀念?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批判」、「創新」已成為在世界上立足的重要能力之一,但臺灣目前的這種「將全身心貢獻予參考書、題本」的普遍讀書方式卻剛好與其背道而馳。被勸導無視時事的社會風氣、被灌輸成功與否的定義在於是否熟讀既有知識而非創造力有無的升學制度,在在都培養著臺灣學生的「奴性」。
臺灣最引以為傲的科技產業正是最需要創造力的領域,然而我看到好多臺灣青少年的創新想法都被僵化的教育體制埋葬,即使有打著「素養」之名上路的108課綱,猶如科舉般枯燥的升學體制卻依然存在。少數菁英保有其多樣的思考能力,成為更高層的設計者、管理者、臺灣之光。但我們看不到的,是底下那些曾經也能發光發熱的小齒輪,是他們那些被埋沒的才能。
臺灣是一個以代工起家的小島,我們的「奴性」或許確實將我們帶領到國家發展的起跑線,但能真正將我們推往接下來的路程的,應該是更多樣、更重視外界環境的批判思考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