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靜態物件「活起來」的魔法,一探究竟!
你是否曾幻想:書桌上的小擺飾突然輕輕晃動,像是有了自我意識;又或是茶杯微微前傾,如同在跟你說「早安」?這不是電影特效,而是 Koboshi — 一款由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杉浦悠太教授提出的互動機器人底座。今天這篇文章將帶你從感官想像,一步踏入技術世界,瞧見這個看似簡單卻潛能滿滿的設計如何潤滑日常、激發創意。
什麼是 Koboshi?
簡單來說,Koboshi 是一個圓形(球形)底座,內部暗藏機構,能讓放在上面的物品產生輕微擺動。論文於 2025 年 8 月 19 日發表於 arXiv,主旨就是這款」讓日常物件躍動的小底座」(arXiv)。- 球形接觸面設計:底部呈圓潤球面,與地面接觸如同一顆彈珠,讓擺動更加自然;
- 內建重心移動機構:透過內置馬達驅動重心移動,讓 Koboshi 能向前後、左右搖動;
- 姿態感測回饋:內建感測器即時監測傾斜狀態,使動作更加精準且互動性提升(arXiv, ResearchGate);
- 多裝置通訊能力:Koboshi 可以與其他同活動作聯動,開啟「群體動作協演」的新視野(arXiv)。
為什麼它特別,為何會吸引創意人?
- 無侵入設計
不需要在物品上改裝、貼上馬達或加裝線材——只要輕輕放上去,日常物件就能「動」起來。這就是 Koboshi 最大的魅力:低技術門檻、高趣味體驗。
- 提供微妙動態語彙
擺件輕輕前傾、搖擺、微轉,可傳遞溫度、情緒,讓物件不再冷冰冰,而是「懂得互動」。想像咖啡杯輕輕點頭,問候忙碌中的你;獎盃微微晃動,呼應你努力的成果。這些細節,能讓空間氛圍更加溫暖。
- 集體表演的新可能
如果家中擺設、展覽裝置都連結 Koboshi,一起協同擺動,便能打造一場「靜物含靈」的微型浮動舞台。這樣的集體律動,既神秘又治癒,也是一場極具設計感的展演。
從 Koboshi 看見的延伸想像

背後研究者悟見與背景一瞥
這項創意出自杉浦悠太教授(Yuta Sugiura),慶應義塾大學資訊工學系副教授,博士畢業於媒體設計研究科,專攻 生活型態運算(Lifestyle Computing) 與 親切介面(Cuddly Interface) 設計(LCLab)。
他擅長把科技融進日常物件中,讓物品不用操作就能回應、互動。從早期的 Wearables、人臉辨識環境到這次的 Koboshi,都是他強調「生活即互動」這條線索的延伸。
當「物件懂你」成為可能
Koboshi 或許無法解決生活上的任何功能性問題,但它給了我們一種「日常微互動」的新視角:當杯子會點頭、飾品會輕搖,生活似乎多了點小幽默與溫暖。這不是冷冰科技,而是讓科技與情感接軌的橋梁。
如果你喜歡這種「物件也能講故事」的設計美學,歡迎留言聊聊:你最想讓哪樣物件活起來?家中小擺設、兒童玩具,甚至是植物盆栽……或許下一個創意就在你的腦海萌芽。
我是 Mech Muse,下回讓我們繼續從科技中挖掘那份生活的柔軟與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