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作練習:畫出你的內容地圖
TL;DR
很多創作者寫久了覺得「越來越亂」。我發現最有效的整理方式不是加標籤,而是畫一張內容地圖——把核心、主題、與文章關係可視化,讓寫作從零散累積變成有系統的資產。
痛點 × 轉念
我也試過隨手寫、亂加分類,最後回頭找不到重點。停一秒,不是再分類,而是把「你做的事」畫出來:一個圓心、3–5 條主幹、每條主幹下的代表文章。圖一畫完,結構就出來了。1️⃣ 什麼是內容地圖?(簡一句話)
內容地圖就是把你全部內容用「圖」呈現:像書目、像網站 Sitemap,但更靈活、可操作。圓心是你的核心定位,由內向外延伸出主要分類,再細分成文章或系列。
我眼中的內容地圖會做到三件事:
- 顯示內容重心(我在說什麼)
- 暴露內容缺口(哪邊需要補)
- 揭示重複與冗餘(哪些可以合併)
2️⃣ 範例:畫面長什麼樣?
- 圓心:我的核心定位(例:寫作教練)
- 主幹(3):選題 / 結構 / 品牌
- 子項:每個主幹底下 2–4 個代表文章或系列
選題 ── 選題池教學
/
寫作教練 — 結構 ── 長文拆系列
\
品牌 ── 平台策略
我會在每個子項旁註明:「現有文章/待寫/可拆成系列」,讓地圖同時成為工作看板。
3️⃣ 如何實作(我常用的 6 步驟)
- 寫一句核心定位(5 分鐘)
我先寫:「我幫誰、解什麼問題、用什麼方式」。這是圓心。 - 畫 3–5 條主幹(10 分鐘)
只選最能代表你內容的主題,太多會讓地圖失焦。 - 每條主幹列 2–3 篇代表文章(15 分鐘)
優先把你已寫或已想好的題目放進去。 - 為每分類寫一句讀者價值(5 分鐘)
例如:「選題=幫你找到可以寫十年的題庫」。 - 把現有文章放進地圖(30–60 分鐘)
這是檢視與整理的關鍵步:發現重複、找缺口、決定合併或拆分。 - 每月/每季檢視並調整(10–15 分鐘)
內容不是完成品,地圖要活化。
小技巧(我實測有效)
- 先手寫再數位化:紙筆能快速連結思緒。手寫稿拍照上傳 Notion 當記錄。
- 分類名稱短而有力:2–3 字,比長句容易被理解。
- 一篇文章只給一個主分類,但可有 1–2 個輔助標籤。這能避免重複分類造成決策癱瘓。
- 把「空白格」視為題材庫,空的分類就是下次優先寫的方向。
- 讀者共創:把某個分支放到社群投票,既驗證需求又產生互動。
常見錯誤(我怎麼避開的)
- 錯把標籤當分類:標籤是 metadata;分類是結構。
- 分類太多(>7):我把它壓到 3–5,讓選題更快。
- 只畫不維護:我設定每季回顧,把地圖當活文件。
進階應用(當地圖變成產品)
- 系列化內容:當某主幹能拆成 4 篇以上,考慮做成電子報或課程小單元。
- 產品化空白格:把高需求但文章少的分支做成付費指南或工作坊。
- 內容指標化:為每個分類設定 KPI(流量、留言、轉換),用地圖判斷投放資源。
結語(簡短且行動導向)
畫一張內容地圖,不是為了多做一張圖,而是讓寫作從隨性累積,變成系統經營。**我建議你今天花 30–60 分鐘:寫核心、畫主幹、放三篇文章進去。**完成後來留言,分享你畫出的 3 大分類,我會看並給建議。
👉 今天就試著畫一張「內容地圖」,留言分享你畫出的 3 大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