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有這種疑問:明明自己沒吃多少,怎麼體重計上的數字卻一直往上跑?或者,心裡想著:吃這一塊小蛋糕應該沒什麼吧?結果過一陣子肚子就多出了一圈游泳圈。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會發胖。
體重就像存款一樣
想像一下,你的身體就像是一個銀行帳戶。
- 收入:你每天吃進來的熱量。
- 支出:你每天日常活動、運動、呼吸睡覺時消耗的熱量。
反過來說,如果收入小於支出,帳戶裡的錢會慢慢變少;吃的熱量比消耗的熱量少,體重也會下降。
所以,所謂的發胖,最核心的原因其實就是吃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
(這裡先不談一些特殊狀況,像是甲狀腺疾病或是藥物副作用,那又是另一種情形。)
三個常見的「發胖暗黑陷阱」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就吃多了呢?以下三種情況,應該很多人都心有戚戚焉。
1. 不認識自己吃的東西
舉個例子,酪梨,它外表是水果,名字也很健康,但其實它主要的營養成分是脂肪。
再來,一塊小蛋糕,看起來份量小小的,應該熱量少少的吧?結果一查,發現製作過程中用了許多奶油跟糖,熱量輕輕鬆鬆就破 300、400 大卡。這差不多等於你慢跑 30 分鐘才消耗得掉。
所以,食物的熱量,跟它的大小、外觀,完全不能畫上等號。
2. 輪班與不正常的作息
上夜班、工作三班制的朋友,應該對這一點最有感。當你的生理時鐘被打亂,身體就會發出信號:常常覺得餓,想吃東西,尤其是高油脂、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半夜一碗泡麵,再加上一塊炸雞排,享受一下生活中的小確幸,吃完感覺靈魂都復活了,但體重也隨著時間慢慢地往上爬。
作息不正常,會影響荷爾蒙分泌,讓你的飢餓感更強烈,也更容易在無意識中多吃。
3. 壓力爆棚
壓力大的時候,你會做什麼?有人會運動、有人會去唱歌,但,吃,是最常見的選項。
因為食物能帶來短暫的快樂,尤其是炸物跟甜食,能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你覺得幸福。但問題是,壓力減少了,熱量也囤積在肚子上了。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一到期末考、專案期限或感情煩惱時,體重就失控。
那要怎麼解決呢?
這裡有幾個簡單的小方法:
- 認識食物:試著花一點時間看看常吃東西的熱量,讓心裡有個概念。你不需要天天算卡路里,但至少知道蛋糕、手搖飲、炸雞,跟沙拉、水煮蛋、燕麥的差別。
- 規律作息:盡量讓自己有穩定的睡眠時間。睡眠品質好,不僅能幫助代謝,還能減少無謂的飢餓感。
- 找到替代的紓壓方式:壓力來的時候,可以試試看散步、寫日記、聽音樂,或找朋友聊聊,而不是第一時間就打開Uber Eats。
- 動一動:不用去健身房爆汗,一天走個一萬步,或在日常生活中以爬樓梯替代坐電梯,這些小小的累積都能增加熱量「支出」。
結論
發胖,其實一點也不神祕。就像銀行帳戶一樣,收入大於支出,就會多存一點錢。體重也是如此。
所以與其責怪自己意志力太差,不如先從認識食物、調整作息、處理壓力,再加上一點點日常活動開始做起,你就能慢慢把帳戶的平衡調整回來。
別急,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體重也不是一天多吃一點就變重,也不會一天少吃一點就立刻變苗條。只要方向對了,時間複利會跟你站在同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