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槍響起:AI真的開始讓大家失業了
因應AI發展,裁員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2025年9月,這件事更進一步上演!
雲端軟體巨頭Salesforce的執行長Marc Benioff於8月30日接受Podcast訪談時公開證實,他們砍掉了大約4,000個客服工作,原因很直接:AI做得又快又好,不再需要那麼多人了。
更讓人震驚的是,他不但不覺得可惜,還在訪談中開心地說,這是「過去九個月來最令人興奮的事」。這句話點醒了所有人:在高層眼裡,如果可以用AI取代人力來降低成本,會是一件值得慶祝的商業勝利。這股浪潮不只發生在Salesforce:
- 亞馬遜(Amazon):老闆警告員工,有了AI,很多現在的工作未來將不再需要人力。
- 甲骨文(Oracle):裁員時直接告訴員工,這是因為公司要轉向AI技術並節省開支。
數據也證明了這點。光是2024到2025年,科技業就有將近20萬人被裁員。
有趣的是,很多公司把裁員說成是「AI轉型」,這不只是為了省錢,更是演給華爾街看的一場大戲。當老闆們宣布裁員,同時又說要把資源投入AI,投資人就會很開心,覺得這家公司有效率、有未來;所以,即使自家AI產品還沒那麼神,先裁員再說,既能安撫股東,又能展現跟上時代的決心。
AI不是萬能天神,它有三個天生的致命傷
在一片焦慮中,我們得先冷靜下來,看清楚AI的弱點,搞懂AI做不到什麼,才能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AI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AI幻覺
AI最大的問題是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它像個超級厲害的模仿高手,透過分析海量資料來猜測下一個最可能的字詞,但它沒有真正的「理解」能力。所以它可能會寫出看似專業卻包含假資訊的報告,或在法律文件裡引用根本不存在的案例,產生一些看似合理的錯誤;要揪出這種「聰明的錯誤」,目前還是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的人類專家來做最終把關。
AI容易有「偏見」,而且沒創意
餵給AI什麼資料,它就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訓練它的資料本身就有偏見,那AI就會變成一個有偏見的機器。一個經典的例子是亞馬遜曾開發的招聘AI,由於其訓練數據主要來自過去十年的男性履歷,該系統學會了針對男性特質的選拔,變成女性候選人難以競爭,導致這系統最終不得不被棄用 。
同時,AI只會模仿和重組過去的東西,很難產生驚天動地的原創想法。如果未來網路上充斥著AI生成的內容,我們的文化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單一、無聊。
除了上述資料偏見以外,演算法偏見與人類決策偏見也是AI在訓練階段會形成的常見問題。
AI是「狀況外」的工具人|缺乏脈絡理解
AI最根本的弱點是,它只懂「怎麼做」,卻不懂「為什麼要這麼做」:它可以幫工程師寫程式碼,卻不理解整個軟體的架構和商業目標,導致許多細節無法對齊目標;現階段的AI就像一個很會解題但不知道為何而戰的士兵,它需要人類指揮官不斷調整,並賦予它方向和意義。
總結一下:AI很會算,但它沒有判斷力、沒有道德感,更沒有真正的創造力。而這些AI的弱點,正好就是我們人類最珍貴的超能力。
我們的價值在哪?那些AI學不會的人類超能力
當重複性的工作都被AI包辦後,真正值錢的反而是現在看起來不見得優先,但充滿「人性」的技能。
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AI提供
資訊與執行力
,人賦予
洞察與行動策略
- 批判性思考:這讓我們成為「AI的監督者」。當AI給我們一份資料時,要像偵探一樣反問:「這真的嗎?來源可靠嗎?有沒有別的可能?」不是全盤接受,而是懂得質疑、分析、評估、推理和判斷,請AI去找到其他相關的可能資料與分析,由人類來做最後判斷與授權。
- 策略性思考:這是在複雜、動態的環境中,理解各個部分如何相互關聯,並預見決策的長遠影響的能力。股神巴菲特的傳奇副手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以其「逆向思考」聞名,他總會反問「如果要毀掉這家公司,我該怎麼做?」以避免思維盲點。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也會透過不斷追問來協助團隊探索未曾意識到的問題 。這種超越單一數據點、洞察全局的系統思維,是人類獨有的高階認知能力,也是領導者和策略家們的核心價值所在。
真正的創造力
真正的創意來自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情感連結
AI能「生成」酷似梵谷風格的畫,但它創造不出梵谷。真正的創意,就像是Nike當初的「Just Do It」口號,這是來自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情感連結,也是源於對人類情感、文化脈絡和深層渴望的洞察;這種打動人心的力量,是冰冷的演算法算不出來的。
與人連結的能力
AI是冰冷的程式碼,但團隊合作需要溫暖的人心
AI是高效的工具,但它無法建立信任、激勵團隊、安撫客戶。在職場上,溝通、同理心、領導力這些與人互動的能力,會變得空前重要:AI是冰冷的程式碼,但團隊合作需要溫暖的人心。現實中難做的不一定是事情本身,更難的常常是處理人的情緒,畢竟AI再厲害,最後拍板定案的都是人類,人與人間的溝通環結,是很難被取代的一個情境。
職涯安全感取決於工作內容有多難被AI取代,或許越需要人性、策略和創造力的工作,就越有價值。

別跟AI搶飯碗,把它當成你的「神隊友」
未來不是人跟機器的戰爭,而是懂得跟機器合作的人,淘汰掉那些不懂得合作的人。
各行各業的成功案例
- 醫療業:AI當醫生的「鷹眼」。AI快速掃描醫療影像,標出可疑病灶,再由人類醫生憑藉經驗做最後診斷,準確率和效率都大幅提升。
- 法律業:AI當律師的「超強法務助理」。過去律師團隊要花幾百小時看文件,現在AI幾分鐘就能完成初步篩選,成本降低80%。
- 金融業:AI當理專的「超級大腦」。AI幫助理專快速從海量資料中找到最適合客戶的建議,讓服務更即時、更精準。
新的就業版圖:從程式設計師到指揮家
別只擔心舊工作消失,看看這些AI時代才有的新機會!但需要開始養成相關素養~

未來最搶手的人才,一種是懂得用AI的「混合型專家」(例如:懂指揮AI工作的律師或醫療分析師),另一種是管理AI本身的「元專家」(例如:AI倫理長或AI訓練師)。
「元專家」(Meta-Expert)指的是不直接使用AI來完成某個特定領域任務,而是專注於「管理、治理、監督和優化」整個人機協作系統的專家。因此,「元專家」就是「關於專家的專家」或「管理專家系統的專家」。
個人行動計畫:不會被淘汰的4步驟練習
Salesforce的大量裁員是個警鐘,不想成為下一個,可以馬上開始練習做這四件事:
一、幫我們的工作做個「體檢」
怎麼做:拿張紙,寫下每天在做的大小事。哪些是重複、有固定流程的(危險區)?哪些需要創意、策略和溝通(安全區)?
為什麼:看清楚風險在哪,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進化。
二、從AI的「使用者」,升級成AI的「管理者」
怎麼做:把AI當成一個能力很強但沒工作經驗的實習生,要學會給它下達精準的指令,並且批判性地檢查它交出來的成果,而不是照單全收。
為什麼:只會操作AI卻無腦接受成果的人會被取代,但懂得管理和監督AI的人,才是AI時代真正需要的人才。
三、刻意投資那些「AI學不會」的事
怎麼做:主動爭取需要領導團隊、複雜談判、公開演講或腦力激盪的專案,去上一些溝通、談判或創意思考的課程,因為這些技能需要時間累積與練習。
為什麼:市場正在為這些純人類技能支付高價。你必須有意識地累積這些無形資產。
四、持續不斷的去練習與學習
怎麼做:愛沙尼亞、芬蘭這些先進國家,已經把AI素養和批判性思考納入國民教育。我們也要把「終身學習」當成每天的功課,而不是偶爾才做的事;然後練習把危險區的工作交給AI去做,想辦法空出的時間來投資安全區的技能。
為什麼:在這個時代,靜止不動就等於退步。持續學習和適應,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結論:別當礦坑裡的金絲雀,要當新時代的領航員
被裁掉的那4,000個職位,就像是煤礦坑裡對瓦斯最敏感的金絲雀,它們是最早倒下的一批,已預示著危險的到來;我們就像正準備要進入AI礦坑的工人,要因應礦坑裡已知的變化,以免跟金絲雀一樣被淘汰。

我們需要把目標從原本工人智慧系統裡的一顆螺絲釘,想辦法轉型成為能夠設計和指揮人工智慧工作的人,並且持續強化身為人之優勢與價值:這樣一來,AI浪潮將不再是職涯上的威脅,而會轉變成站上浪頭的機會。
透過NotebookLM影片摘要功能了解本篇文章
透過收聽Podcast了解這篇文章
延伸閱讀
AI 接走低階工作,開發者如何應對——新手要懂策略、老手要懂設計,TechOrange 科技報橘,20250904
你的工作真的安全嗎?AI 來勢洶洶致美國軟體開發職缺指數驟減近 70%!未來職場必備核心競爭力全解析,陶韻智,FUTURE COMMERCE 未來商務,20250903
孫悟空大戰AI三回合, 夏青青 ,夏青青說文解字/方格子,20250823
AI 正式打卡上班:紐約梅隆銀行的數位員工已經在寫程式、處理金流,方格子,20250702
批判性思考 : 在AI 時代中愈顯珍貴的能力, Wang Ying ,方格子,20250604
打造AI 時代職場人士必備的軟技能|專家論點【鄭緯筌Vista】,科技島,20250317
【工程師只是第一批】AI 職位替代會慢慢開始並突然爆發,企業如何因應?,TechOrange 科技報橘,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