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
諸法各自有其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做自性。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前言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佛教哲學中的核心概念——「自性」(Svabhāva)。「自性」一詞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多層次的意義,且常與「空性」、「因緣」、「無我」等重要教義緊密相連。為幫助您全面理解,本文將從基本定義出發,逐步深入探討「自性」與因緣、我、法等概念的關聯,並佐以各經典出處,提供學理與生活化的雙重理解。
-果寶簡整-
「自性」概念的多層次解析與經典出處
「自性」(Svabhāva)是佛教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理解它對於掌握佛教的空性思想至關重要。自性,簡單來說,是指事物「本來固有、獨立、永恆不變的本質」。然而,這個概念在佛教中卻是透過「破除」來闡述的,強調「一切法皆無自性」。以下將從不同角度解析「自性」及其與佛教核心教義的關聯,並佐以經典出處,幫助您更深入地理解。
1. 基本定義:無自性即空性
基本定義: 「自性」(Svabhāva / 自體性)指的是事物本來固有、獨立、永恆不變的本質。如果我們認為一個事物(例如「桌子」)擁有其自身固定存在的實體,這就是執著於它的「自性」。
佛教觀點: 佛教的核心觀點是「諸法無自性」(Anutpāda / Svabhāva-śūnyatā),這意味著所有現象(法)都沒有獨立、固定的固有本質。這也是「諸法無我、無獨立固有性」的根本體現。
經典出處補充:
- 《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龍樹菩薩造: 這部論是闡述「無自性」(śūnyatā)思想最權威的經典。龍樹菩薩在其中運用邏輯推理,大量破除眾生對「自性有」的執著。
- 卷一「觀因緣品」: 指出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因此沒有獨立的自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Mūlamadhyamakakārikā 1.1) 「眾因緣生法,滅除因緣已,滅時亦無滅,此是滅諦相。」(Mūlamadhyamakakārikā 1.7)
- 《大智度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龍樹菩薩造,羅什譯: 此論對「無自性」進行了更詳盡的解釋和豐富的例證。
「諸法無自性,故名為空。」
2. 「自性」與「因緣」的關聯:緣起假合
核心關聯:
- 執著於「有自性」:認為事物不依賴外在條件而存在,是固定不變的。
- 「無自性」的觀點:說明事物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獨立固定的本質,這種由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現象,稱為「緣起假合」。
生活化例子:
- 雨滴的落下並非因其「自性」而為,而是水氣、溫度、氣壓等眾多因緣條件聚合的結果。
經典出處補充:
- 《雜阿含經》(Saṃyutta Nikāya): 這是早期佛教的重要經典,其中關於「緣起」(Paticca-samuppada)的闡述是核心教義。它不斷強調一切現象是相互依存、條件而生,沒有獨立自存的「自性」。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純大苦聚。」(Saṃyutta Nikāya 12.2 - 12.62, Paticca-samuppada Sutta)
- 《成唯識論》窺基等造: 唯識學雖然強調「識」的作用,但也說明了「依他起性」的事物,其「自性」是依他而有,並非獨立存在。
「所言無自性者,謂無自體性,非離彼一切法無有。」 (此處闡述「無自性」是指沒有獨立的「自體性」,而非完全不存在。)
3. 「自性」與「我」的關聯:自性我 vs. 無我
核心關聯:
- 「自性我」:是一種執著,認為存在一個獨立、固定、永恆不變的「我」。
- 佛教否定「自性我」(空性觀):認為我們所執著的「我」,實際上只是色、受、想、行、識(五蘊)這五種要素暫時聚合的假名,並沒有一個獨立、固定的實體存在。
經典出處補充: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龍樹菩薩(或其傳承)造,鳩摩羅什譯: 此經是般若思想的代表,極力破除對「我」及「法」的實有執著,強調其虛幻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世尊!如來無所說法。」(金剛經 卷一)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金剛經 卷二)
- 《雜阿含經》中的「無我」(Anātman)概念: 阿含部經典是早期佛教的根本經典,其中「無我」是核心教義之一,不斷強調「我」並非獨立存在的實體。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若色無常,則苦。若受、想、行、識無常,則苦。苦無常,樂無我。」(Saṃyutta Nikāya 22.1, Anatta-lakkhana Sutta - 此經文在闡釋五蘊皆無常、苦後,進一步指出「無我」。)
4. 「自性」與「法」的關聯:法的自性 vs. 空性
核心關聯:
- 「法的自性」:指的是任何一個現象、物質或心理狀態,都擁有自己固定的、不變的本質。
- 佛教空性觀指出,法也「無自性」:它們只是在因緣條件具足時暫時顯現的現象,並無獨立的實體。
生活化例子:
- 痛覺:痛覺並非一個獨立的實體,而是由身體的感受、神經傳導、環境刺激、個人認知等多重因緣暫時組合而成的現象。
- 情緒:各種情緒(如憤怒、喜悅、悲傷)本身沒有固定自性,它們的生起與消逝,都與我們的心識狀態、外在互動等因緣條件息息相關。
經典出處補充: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龍樹菩薩(或其傳承)造,玄奘譯: 這是般若思想的精髓,直接點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揭示一切法無自性的實相。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透過闡述諸法無生滅來揭示其無自性。)
- 《楞伽經》(Laṅkāvatāra Sūtra): 此經深入探討「無自性」與「唯識」等概念,強調萬法皆由心識所變現,沒有實質的自性。
總結補充:自性、空性與緣起
「自性」(Svabhāva)是佛教用來分析事物是否存在獨立、不變、固有本質的核心概念。佛教的「空性」(Śūnyatā)思想,正是透過破除對「自性」的執著,來闡明「一切法無自性,皆因緣和合而生,無固定實體」的實相。這個觀點貫穿了大小乘佛教的根本教義,尤其在中觀學派中得到了系統而深刻的闡發。
結論
「自性」是佛教用來描述事物固定本質的概念,而佛教的「空性」思想,則是說明一切法都沒有固定自性,皆是因緣和合的暫時顯現。透過破除對「自性」的執著,我們得以理解事物的真實面貌——無我、無常、無獨立實體。這種對「無自性」的深刻洞察,是佛教修行,尤其是中觀學派,得以解脫煩惱、趨向覺悟的關鍵所在。理解「自性」與「空性」,就是理解了緣起法則,進而能在生活中減少執著,增長智慧。
